莫遗秀
(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中心卫生院,广西 南宁,530049)
锁骨骨折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内固定术为治疗该病症常用方式。行手术时,患者需全身麻醉,但麻醉会影响患者生理,以及出现多种并发症[1]。故而,临床为进一步提升麻醉效果,会将B 超技术应用其中,B 超引导下,可令神经阻滞更为精准、满意[2-3]。基于此,本次以锁骨骨折患者为例,探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在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本次纳入104 例锁骨骨折患者,纳入时间2018-4,截止时间2020-7.患者诊断信息、家庭资料等统一录入电子表格,不同麻醉方式分两组(每组52 例),单独麻醉为对照组,复合麻醉为试验组。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9:23,年龄区间25~72 岁,平均在(48.5±7.5)岁,体质量45~76kg,平均在(60.5±9.5)kg;试验组中男女比例为30:22,年龄区间26~73 岁,平均在(49.5±8.0)岁,体质量46~77kg,平均在(61.5±10.0)kg,两组患者从临床资料对比,保持同质性(P>0.05)。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且≤73 岁;②颈肩肿胀、疼痛、瘀斑等症状;③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行内固定手术;④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同时参与另一研究;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③神志不清晰,沟通受阻;④中途退出者。
两组均在术前给予苯巴比妥钠射液(福建省闽东力捷讯药业有限公司,H10980025),剂量1m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河南润弘股份有限公司,H51022767),剂量0.5mg,肌内注射。对照组给予B 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体位,B超探头沿侧向头侧对患者臂丛肌间沟区域臊面,平面内进针,进针方向由外向内,当针头处于臂丛附近时,回抽,检查是否存在血液及脑脊液,若无则给与患者注射25ml0.375%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宜昌人福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H20060137)。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注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后,采用超声探头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边缘进行扫描,从锁骨头行纵向扫描乳突,在第四颈椎横突尖端定位,定点处平面内进针,于B 超引导下进行穿刺,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在神经丛附近注射5ml0.37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1)观察不同阶段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2)观察麻醉效果,优:无疼痛感;良:术中实施牵拉分离时存在疼痛或不适;差:切口疼痛感较重、需追加麻醉药物;(3)观察术前术后VAS 疼痛指数,使用1 根长度约10cm 的游标尺,一面标有10 个刻度,两端分别是0、10 分端,0 分表示无痛,10 分代表疼痛剧烈,分数越高,表疼痛较重。
分组数据输入SPSS20.0 统计学软件,优良率以2 分析,心率、平均动脉压、VAS 疼痛指数以t 分析,α=0.05 为分界值,低于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T1 阶段,HR、MAP 经统计分析提示无优越性(P>0.05),试验组T2 阶段HR、MAP 经统计分析提示具有优越性(P<0.05),详细见表1.
试验组优良率经统计分析提示具有优越性(P<0.05),详细见表2。
表2:两组优良率(n,%)
术前,两组VAS 疼痛指数经统计分析提示无优越性(P>0.05);术后,试验组VAS 疼痛指数经统计分析提示具有优越性(P<0.05),详细见表3.
表3:两组VAS 疼痛指数(±s,分)
近年,切开复位内固定已广泛应用锁骨骨折治疗中,其疗效明确,对患者术后恢复存在重要意义。行手术时,麻醉为重要一环,一旦麻醉不当,会对手术效果产生直接负面影响。而比较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出现的术后并发症、生理应激较小[4-5]。锁骨神经来自两个来源,上中间神经与支配锁骨下肌神经,故而行内固定手术时,需同时对颈神经丛、壁神经丛同时阻滞,方可令麻醉效果完善[6]。超声引导辅助,可为穿刺提供实时影响,降低穿刺次数,而区域阻滞麻醉为全身麻醉辅助手段,故而十分重要。
本次结果显示,复合麻醉的试验组,各项指标数值结果均优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B 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可缓解疼痛,降低应激反应。分析后可知,肌间沟神经组织属于常用上肢神经阻滞方式,在常规上肢麻醉中疗效显著,而锁骨骨折采用的内固定术,上中间神经与支配锁骨下肌的神经会传输患者疼痛感受,故而需同时对臂神经丛、颈神经丛阻滞[7]。颈丛神经阻滞属于近年新型麻醉方式,可对肌间沟神经阻滞的不足弥补,将麻醉质量提高。故而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麻醉效果,降低患者疼痛感受,同时提高安全性。
综合以上分析,B 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对于该患者具有实施价值,可提高麻醉效果,缓解疼痛指数,同时稳定心率,提高术中安全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