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贵教授 袁晨辉 时 照 郭丽娟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华夏碧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GB/T 13745-2009)叙述,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也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带有很强的人文性,即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此社会科学领域的名词含义也就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此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我国的安全科学专业教育自1984年以来只有37年,人们对安全科学的认识可能还处在该学科发展的初、中期阶段,加之中外语言特别是中英文的差异,使得对安全科学名词含义的理解、中英文的翻译差异较大,每个人心目中对名词含义的理解差异可能会更大,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工作方法上的差异,进而反应在实际工作效果当中,最终结果是事故预防效果不理想。例如对危险源(Hazard)的含义理解不同,识别危险源的方法或法规条文就不同,这一定会影响风险管理或事故预防的方法和效果。因此,安全科学名词的含义解析就成为安全科学家们最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旨在,第一,给出安全科学名词研究的一种方法;第二,作为研究方法的一个实例,给出“安全”的含义解释。
以往人们研究安全科学含义时,一般会从该名词出现的最早文献开始研究,“顺藤摸瓜”尽可能从论文、字词典、法规等文献中搜集列举该名词所有用法、解释或者含义、观点,然后采用中外翻译对比、利用各种案例进行应用思考等方法,最后给出自己的定义。事实上这样的定义研究还不算完成,还需要进行实证研究、认可度研究等工作,这样才能使定义暂时稳定下来,虽然这项工作在以往受时间跨度和研究精力的影响并没有进行很多,但却是有必要的。从以往文献中搜集定义、列举定义,工作量虽然很大,但是列举出来的依然只能是有限的文献。笔者建议,充分利用国际标准中的名词解释,可以得到有较好研究基础与应用基础的名词定义。这主要是因为参加国际标准制修订的人员是来自很多个国家的资深人士,制修订一个国际标准要经过很长时间、很多次修改、征求很大范围的意见才形成,因此国际标准里面的名词解释在时代性、地区性、学者认可度、实践应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被广泛认同的可能性很大,被国内标准采纳的可能性也很大。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及其密切合作伙伴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都有自己的词典,名词解释来自于其所制定的国际标准,其中IEC的词典称之为Electropedia,主要是电力电子技术标准所用的相关名词解释,而ISO的词典在它的开放浏览平台(OBP)上,解释的名词来源于ISO颁布的所有标准,适用面肯定比Electropedia要宽,虽然两者也有交叉。研究安全科学的名词解释可重点利用OBP的名词解释。在ISO的OBP查询名词和术语, 然后进行统计,得到每个名词的主流解释,这个主流解释对于日常工作有重要应用价值,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我们通常想得到的名词定义。例如,笔者2021年1-2月间,在OBP的网站上查询了下表中的8个安全科学基本名词的含义解释。查询时,在OBP网站,将内容类型设置为“Terms & Definitions”,将内容匹配(Content Matching)保持空白(不选择),将内容元素匹配(Content Elements)设置为“Term Exact”,得到的结果,见下表。表中名词的出现次数实质是该名词在OBP中出现的次数,也是使用这个名词的国际标准的个数。笔者查询危险源(Hazard)这个词汇,于2021年1-2月在OBP中出现128次,也就是有128个ISO颁布的国际标准使用过“危险源”这个名词,其中70%以上的解释也即70%的国际标准将“危险源”解释为“导致损害的潜在因素”。笔者认为,使用一个名词的各个国际标准,如果有50%以上使用同一个解释,那么这个解释就可以说是该名词在ISO中的主流解释或者主流含义。显然,“导致损害的潜在因素”就是危险源在ISO中的主流含义。
同理,下表中,系统、组织、损害、风险、安全等名词也各有其主流解释,也就是都有比较确定的、接受程度很高的定义。由于国际标准的特殊性,下表中有主流解释的名词定义,比以往用列举方法得到的定义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研究其他名词的定义。
表 OBP中安全科学基本名词的含义及其分析
“安全”一词,在安全科学和安全实务中使用非常多,但是业界人士对其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很多组织成员甚至是根本不理解,不知道什么是安全,导致安全工作漫无目标,没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无法实现安全。此时会感觉安全工作的难度很高。
根据前一节研究名词定义的方法,得到ISO对“安全”的定义是“风险可接受的状态”。人们对这个定义没有太多的质疑,但是依据这个定义去确切地理解“安全”的含义却有许多困难。首先,安全的定义中,没有说适用范围,即“风险可接受的状态”是指谁的状态;其次,风险是谁的风险,是危险源的风险吗?如果是危险源的风险,那什么是危险源?虽然危险源有得到广泛接受的定义即“导致损害的潜在因素”,但这个定义非常宽泛,根据它,实际上可把几乎所有的事物都理解为“导致损害的潜在因素”,即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是危险源,这将导致危险源的内容、数量太多而无法管理,从而导致降低其风险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将危险源的定义具体化,要具体化就需要事故致因模型,事故致因模型有很多,又得选择用哪一个事故致因模型去具体化危险源的含义,这样就涉及到太多的问题,所以站在实用角度来说,如下图中所示,沿右侧路径从危险源→风险得到的安全含义,难以用于指导人们理解安全的含义进而去实现安全,特别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者一线员工而言,上述安全定义,理解起来确实难度很大,实用性非常差。
图 安全科学的8个基本名词
实践中用风险定义安全,对于非专业人士的大多数组织成员来说难以理解,而用上图中的另一条道路即左侧路线来定义安全,即用事故来定义安全,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这时,定义“安全是组织的没有事故的状态”,定义“事故是组织根据适用要求规定的、造成确定量损害的一个或者一系列事件”,定义“事件是组织内的一个时空范围”。组织是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系统一词在ISO的OBP中都已经有主流含义,定义基本是确定的。损害在OBP中也有确定性的定义,而且可以量化,因而可以用于作为从事件中区分出事故的指标。以上这一连串的定义中,事件是笔者根据Fock(1964)、French(1968)和Sartori(1996)的观点自行定义的,这样定义使得事件成为一个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2种性质的时空范围,而时空范围可用2个或以上的时空点来表示,时空点是用位置坐标(x
,y
,z
)和时间坐标(t
)来具体标识的,这样“事件”就变得十分具体(实际上人们日常所说的“事件”只是大概估计的起始点和结束点,较为抽象)。事件之所以要重新定义,是因为上表显示,在OBP中,它目前是没有主流解释的,最多的解释也只占含义解释总个数的30%以下,形不成主流。说明OBP的事件定义非常不成熟、未广泛被专业人士所接受,必须定义明确;事故之所以要重新定义,是因为目前全世界的文献中都没有事故的确切定义,表中的定义虽然一致性程度很高,但是样本太小,只有10个国际标准用到了事故一词,尽管其中的10个解释都是一致的,但从这么小的样本得到的统计结果也不具有太大的可信度。全世界没有事故一词确切定义的原因是西方国家和国际文献中事故一词不被用作安全指标,而我国却是使用的,因此我国就必须要确切定义事故一词。通过以上分析,安全的含义就十分明确了,那就是“组织内无事故的状态”,上面已经给了事故十分明确的定义,因此安全的含义就十分明确,这十分有利于具体工作。工作之难,难于不会,工作之易,易于定义。安全有明确的定义,安全工作也变得十分容易,搞安全,就是预防预先定义的事故。当然,这里的事故,可以根据组织的需要包括急性伤害的狭义安全事件,也可以包括健康事件、环境事件、质量事件、纯粹的经济损失事件等等,这就有可能使这些事件(事故)用统一的策略、通用方法去预防,也可以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形成 “大安全”及通用的安全方法,当然其理论基础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事故致因理论。
通过定义明确的“事故”来定义安全,在文字表达上也十分简单。国际文献中有事件(Incident)、事件(Event)、Accident(事故)、Near Miss(未遂事故)等等多个类似的名词,都具有语义学上的差别性和相似性,工作中使用起来非常麻烦,需要区分。本文推荐的做法是,只用一个词汇“事故”作为这些类似词汇的代表,这样就非常简单,对实际工作很有利。
(1)本文建议了一种研究安全学科名词含义的方法,即从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立的开放浏览平台(OBP)上查阅名词,统计得到其主流解释作为其定义,具有很高的认同程度。
(2)借助于ISO的开放浏览平台得到认同程度很高的“安全”定义,即“风险可接受的状态”。
(3)通过重新、具体定义OBP没有主流含义的“事件”,重新定义“事故”,得到“安全”的确切含义是“组织的没有事故的状态”,对安全实务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