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露
(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 梧州,543000)
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期间,受到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的影响,容易增加其呼吸衰竭风险,因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患者治疗期间所产生的失用性肌肉萎缩问题,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状态,降低其生活质量。所以,为了有效避免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治疗对于患者肺功能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需要早期开展干预活动,以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时段收治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抽取70 例进行研究分析,男患者38 例,女患者32 例,年龄最小值19 岁,最大值60 岁,均值(40.5±19.5)岁,呼吸衰竭类型:20 例I 型,50 例II 型。原发病情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0 例,肺炎30 例。结合干预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5 例,男患者19 例,女患者16 例,年龄最小值20 岁,最大值60 岁,均值(40.8±19.2)岁,10 例I 型,25 例II 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 例,肺炎15 例,实验组35 例,男患者19 例,女患者16 例,年龄最小值19 岁,最大值58 岁,均值(40.0±19.0)岁,10 例I型,25 例II 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 例,肺炎15 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行常规模式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疾病特征和临床检查情况确定护理服务方案,内容涉及被动性肌肉锻炼、主动性肌肉活动锻炼、体位护理干预、呼吸道干预、心理疏导等。
实验组结合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早期活动干预护理,具体措施:
第一,按照机械通气早期下床活动评估指南的相关内容,护理人员需要首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身体状态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制定和实施符合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需求的早期活动干预计划,确定护理方案实施方法。
第二,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和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确定其活动能力和肌肉活动度等信息,保证活动内容的量和强度均符合患者的机体状态。
第三,在早期活动干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通过鼓励和沟通的方式帮助其改善稳定性和耐受力,活动期间开展呼吸机供氧治疗,患者状态清醒后,抬高床头65°左右,使其调整为半卧位姿态,并协助其进行肢体、肌肉和上肢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配合被动性的肢体按摩活动,每次20min,每天2次。护理人员辅助患者进行坐位状态下的肢体活动训练,每次20min,每天2 次,重点开展下肢功能性锻炼。第四,对于呼吸衰竭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坐姿活动干预,从腿部抬高活动开始,医护人员提供辅助,每次5min 左右,每天3 次,患者能够下床活动时,可以搀扶患者下床行走,每次10min,每天3 次。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呼吸频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临床观察指标检测情况,其中,血气分析仪检测主要用于检测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情况。肺功能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1 s 用力呼吸容积( FEV1 )、FEV1 /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等肺功能指标情况。
本研究团队全部工作人员均通过Excel 表格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记录,经SPSS22.0 软件对表格进行处理分析,以此为依据判断整体疗效。
不同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患者干预前,呼吸频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临床观察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患者干预后,呼吸频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氧分压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较明显(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不同时点临床观察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不同时点临床观察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 呼吸频率(次/min)干预前 干预后氧分压(mmHg)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 33.21±5.52 19.34±2.66 120.23±10.23 88.28±6.33 89.66±5.66 70.34±5.66 49.72±4.54 91.39±6.43对照组 33.32±4.66 26.32±3.62 120.83±11.31 100.03±5.53 89.29±5.83 80.23±6.12 49.68±3.97 69.48±5.82 T值 0.090 9.192 0.233 8.270 0.269 7.019 0.039 14.946 P值 0.928 0.000 0.817 0.000 0.788 0.000 0.969 0.000心率(次/min)干预前 干预后二氧化碳分压(mmHg)干预前 干预后
不同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患者干预前,1s 用力呼吸容积、FEV1/FVC、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水平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患者干预后,1s 用力呼吸容积、FEV1/FVC、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较明显(P<0.05)。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不同时点肺功能指标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不同时点肺功能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 1s用力呼吸容积(L)干预前 干预后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 1.41±0.32 2.83±0.55 43.23±4.42 78.02±5.52 47.44±3.56 75.66±5.65对照组 1.40±0.25 1.91±0.24 43.95±4.28 65.49±4.84 48.01±4.50 64.21±4.22 T值 0.146 9.070 0.692 10.097 0.588 9.606 P值 0.885 0.000 0.491 0.000 0.559 0.000 FEV1/FVC(%)干预前 干预后
呼吸衰竭是一种重症病房常见疾病类型,该疾病的发生原因在于机体换气和通气功能发生病理性改变,进而诱发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特征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等。机械通气治疗为呼吸衰竭病人首先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法能够纠正和扭转人体的气体代谢潴留状态,保持稳定的机体代谢状态,保证呼吸系统通常[1],然而,机械通气治疗潜在并发症也很多,常见可以分为神经肌肉功能衰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所以,需要对于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目的在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最终达成预定的治疗目标[2-3]。
针对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无法在长时间制动的患者中获得理想效果,而实施早期活动干预则能够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配合下床活动干预、坐姿状态的活动干预、卧位状态活动干预等内容,整体上改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减轻患者和整个家庭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保障患者正常的呼吸功能,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干预服务,最终整体上改善身心状态,消除各类症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4-5]。另一方面,这种早期活动干预的作用也能够快速提升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改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血液的快速循环,保证机体器官的稳定性,降低并发症风险。患者接受早期活动干预后,其骨骼肌肉的力量能够逐渐提升,强化肌肉细胞的信号传导能力,提升自身氧化功能和微循环机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6-7]。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实验组干预后呼吸频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氧分压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其干预后的1s 用力呼吸容积、FEV1/FVC、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早期活动干预用于改善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能够强化其肺功能。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患者行早期活动干预,能够促进其肺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的调节,进而巩固治疗的有效性,缩短患者住院医疗的时间,降低各类并发症风险,推广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