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2020 年度年报统计情况,按企业煤机产品销售收入排序,遴选出了2O2O年度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
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一是销售收入增加。累计完成销售收入899.56亿元,同比增加79.71 亿元,同比增长9.72%。其中居于前5 位的是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重型装备制造集团、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郑州煤矿机械集团和平煤神马机械装备集团,分别完成煤机产品销售收入129.45 亿元、115.13亿元、113.21亿元、88.25亿元、56.28亿元。
二是行业利润增加。累计完成利润总额63.69亿元,同比增加16.67 亿元,同比增长35.45%,亏损企业5家。
三是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降。累计生产采煤机621 台,完成产量3.43 万t,同比下降6.19%和6.79%;生产掘进机1213台,完成产量7.49万t,同比下降13.78%和23.1%;生产刮板输送机109 台,完成产量27.85万t,同比下降13.77%和增长0.91%;生产液压支架66908 架,完成产量155.28 万t,同比增长13.68%和5.6%;生产带式输送机1331 台,完成产量12.59万t,同比增长90.41%和下降10.96%。
2020年度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名单
2021 年6 月28-29 日,国家发改委在安徽省淮北市组织召开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国家发改委郭兰峰副秘书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邓向阳同志,淮北市委书记张永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同志主持会议,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单位同志、各有关省(区、市)发改委及资源型地区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现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会同志实地调研观摩了淮北市在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有关专家,围绕开发性金融政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资源型地区转型理论与实践等专题,为参会同志作了培训讲座。江苏徐州贾汪区、重庆万盛、四川泸州、安徽淮北、四川华蓥、河北石家庄井陉矿区、山东济宁、广西贺州平桂区、湖南临湘等9 个转型成效明显的资源型地区进行现场经验交流发言,分享了转型发展中的鲜活案例和能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阐述了新时代做好资源型地区转型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入分析了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
会议强调,资源型地区是我国资源能源供应的主体和基础工业的主要集聚区,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政治担当,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会议要求,“十四五”时期,资源型地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强化地方主体责任、有效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政府的引导作用,突出特色、深化改革、抓紧机遇、用好政策、综合施策,聚力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
2021 年7 月4 日,由《煤炭学报》编辑部与彭苏萍院士、毕银丽教授共同组织策划,《煤炭学报》和西安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黄河流域绿色开采与生态修复”学术论坛暨“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发布会在西安召开,来自10 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界的12 位院士与160 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
会议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建兵,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顾大钊、武强、康红普、王国法、王双明及6 位矿区生态环境修复领域专家作主旨报告,分别围绕煤炭绿色开采、煤矿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的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路径、黄河灾害、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等话题展开研讨,为共促黄河流域矿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彭苏萍院士以“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为题,指出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的生态环境修复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煤矿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自修复作用特征,通过科技创新将被动的煤矿区土地复垦治理方式转换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的主动防治思路,促进我国煤矿资源型大型城市发展过程的转型升级,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煤矿资源高质量发展。
顾大钊院士以“我国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战略与工程科技”为题,指出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性问题,我国是全球最缺水的国家之一。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逆向分布使得我国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成为煤炭绿色开发的重大技术难题。我国西部已成为煤炭的主产区,但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蒸发量大,矿井水外排后蒸发损失是我国目前煤炭开采年损失60亿t矿井水的主要原因。报告中顾院士系统分析了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技术进展及工程应用特点;介绍了神华集团经过近20 年的技术探索和工程实践,突破传统理念,提出采空区储用矿井水的技术构想,阐述了水源预测、水库选址、库容计算、坝体构筑、安全控制和水质保障等技术难题的解决途径,构建了煤矿地下水库技术体系,为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开辟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武强院士以“绿色矿山与矿山环境问题”为题,指出完善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水平还要探讨解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制度创新与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研究,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等;总结了矿山环境研究涉及的9 方面主要内容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分别为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划分、矿山环境调查、矿山环境评价与预测、环境保护与修复、修复后土地适宜性评价、矿山环境监测预警、信息与发布系统研发、修复政策法规、矿山环境管理。
康红普院士以“煤矿绿色开采及岩层控制技术”为题,总结了40 年来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薄及中厚煤层、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与装备,厚及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与装备,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采场覆岩运动与破断规律,岩层结构假说,液压支架与围压相互作用关系,坚硬和破碎顶板控制技术;巷道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技术,高应力、强采动巷道水力压裂卸压技术;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冲击危险区域评价技术,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开采沉陷理论,建(构)筑物下、近水体下、承压水上开采等特殊采煤技术,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为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最后,提出了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彭建兵院士以“黄河灾害研究”为题,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它是中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能源东运的主要战略地区,是我国地质环境最为复杂、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活跃的地质构造、快速的地表过程、频发的地质灾害、多发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污染、脆弱的生态环境,还有低效的资源利用等,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接着从工程地质入手构建一个安全黄河体系,从水文地质入手构建一个绿色黄河体系,从环境地质入手构建一个生态黄河体系,从工程灾变入手构建畅通黄河体系,从资源地质入手构建和谐黄河体系,从大数据入手构建智慧黄河体系。通过创新黄河流域地质过程、地表过程和人类过程耦合灾变机制重大理论,拓展我国流域研究国际领先优势,突破黄河流域灾害防控、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优化难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王国法院士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的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为题,指出智能化绿色煤矿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创新突破,与煤炭工业各领域深度融合,为加快推进智能系统、智能装备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全面提升我国煤矿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煤矿智能化是新时期煤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双明院士以“煤炭主体能源地位与黄河中段煤炭绿色开采”为题,论述了煤炭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状,提出开发黄河中段煤炭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具体数据展现了黄河中段煤炭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重点研讨了维系地表生态系统的地质条件与采动损害机理,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开采理念与实践。他认为,开发西部煤炭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实现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科学问题。黄河流域中段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开采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要坚持以保护生态水位为核心的减沉、减损、保水绿色开采技术,为实现黄河流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好重要的技术支撑。
陕西省发改委近日发布2021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有关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2021年,陕西省签订确认铁路运力的煤炭中长期合同13625万t,其中纳入国家监管的合同13265万t,同比增加2215万t、增长20%。
从煤炭企业来看,2021年签订的煤炭中长期合同数量达到自有资源量80%的企业有: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榆神煤电有限公司、陕西省崔家崖煤矿、陕西秦煤实业集团运销有限责任公司,合同签订量占自有资源比率分别为85.46%、96%、84%、86%。
未达到自有资源量80%的企业有12 家,合同签订量占自有资源比率在4%~77%不等。
从发电企业来看,2021年签订的煤炭中长期合同数量达到年度煤炭使用量75%的企业有: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陕西商洛发电有限公司,合同签订量占年度使用量比率分别为87%、78.6%、76%。
未达到年度煤炭使用量75%的电企有10 家,比率在3.7%~68.1%不等。
截至2021 年5 月31 日,陕西省纳入国家监管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兑现率为88.27%,其中兑现率达到80%以上的煤炭供应商有11家;兑现率较差的17家。
近日,国家开发银行制定《支持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含外汇)的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其中2021 年安排发放1000亿元,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据介绍,国开行专项贷款将主要用于支持重点流域干流水电、沿海核电、平价风电和光伏发电、海上风电、“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跨区输电通道、抽水蓄能、储能及氢能试点示范、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煤层气抽采利用等。国开行将建立绿色通道,为相关项目给予差异化信贷政策支持。
能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抓手和先行领域。国开行将在能源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发力,深化银政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支持低碳清洁能源发展,服务涉碳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推动碳汇经济发展,加强绿色融资国际合作。在扎实做好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国开行将发挥开发性金融创新优势,围绕碳资产价值创新设计融资模式,推动建立碳金融体系,提升“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服务能力。
国开行将积极发挥债券银行优势,加大“碳达峰、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力度,扩大绿色信贷覆盖范围,引导社会资金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子公司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项目,总分行、母子公司协同联动,共同提供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多样化、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
日前,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负责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东瓮泉煤层气预查》项目通过评审正式立项,这是黑龙江省深部煤层气勘查的首个区块,对非常规气勘查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煤层气开发的深度大多位于1000m以浅,而埋深1000~2000m 的深部煤层气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61.2%。
该项目的实施是对黑龙江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补充,开发和利用煤层气可以有效弥补常规天然气在供给量和地域分布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