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畅,张 丽,刘东志,林贻茜,陈 兰
(江汉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也带来了生活垃圾数量的空前增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以清运量计算)由1979年的0.25 t增至2016年的2.04亿t[1]。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主要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法。垃圾填埋场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渗透的渗滤液可能会对周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2,3]。同时,垃圾填埋场还是人为产生CH4的第三大来源,仅次于农业和肠道发酵,占人为甲烷排放量的11%[4]。与卫生填埋相比,垃圾焚烧具有显著减小垃圾体积(最高达90%)和质量(最高达70%)的能力。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垃圾焚烧产生的电力被认为是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垃圾焚烧已经取代垃圾填埋成为更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5]。然而,由于技术发展和管理经验的不足,城市垃圾焚烧的飞灰目前仍是重金属污染和二恶英的重要来源之一[6,7]。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垃圾预处理,包括垃圾分类来减少垃圾处理量,更好适应处理技术的要求,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Yuan等人[8]比较了三种集成了垃圾分类的方案和没有垃圾分类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集成了垃圾分类的垃圾处理系统比没有垃圾分类的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明显减少,分类越细化,越有利于环境保护。
近些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固体废弃物的管理。生活垃圾分类被纳入文明城市创建考核中,以此促进地方政府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视和投入。根据2017年3月颁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20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被列为先行实施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之一。
根据2018年《武汉统计年鉴》,武汉市年清运生活垃圾量已达到396.38万t,且逐年递增[9]。在武汉市生活垃圾的组成中,餐厨等有机垃圾约占 30%,灰渣等无机物占10%,可回收垃圾约占25%,其他类占35%[10]。由此可见,武汉市的生活垃圾中无机物含量低,垃圾热值较高,适用于焚烧法处理[11]。此外,可回收垃圾占总量的 1/4,如果不预先分类回收而直接焚烧处理,将造成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被浪费。综上可知,武汉市急需大力实施垃圾分类回收,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然而,不可否认,垃圾分类政策在中国城市社区推行过程中,遭遇困境,执行不力[12]。许多学者和政府从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提出对策。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意识、社会规范、同伴影响力、个人信念和利他主义可能同等甚至比纯粹的功利主义更重要[13~15]。根据这一研究结论,提高个人上述方面的素养和意识,将有助于环境政策的实施和推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思想领先,拥有着很好的社会应变能力。此外,大学生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强,可以起到良好的沟通和导向作用。因此,从大学生入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武汉是教育强市,拥有百万大学生,高校既是人才的集中地,也是产生垃圾的“大户”。然而,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武汉市的大学生这一群体,开展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为的调查和研究。因此,本文以武汉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垃圾分类的态度、意识行为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意识行为的建议,以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带动全社会推进落实垃圾分类工作。
制定统一的调查问卷,运用问卷星问卷调查APP,采用在线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由客观选择与主观问题组成。从2019年10月20日开始,2020年1月20日结束。针对在校大学生,共计收到174份问卷,剔除答案不完整,逻辑混乱等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156份,占总数89.7%。其中男生73人,女生83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基本信息
调查内容客观选择包括垃圾分类的态度和意愿及行为调查,其中涉及到环保意识、对垃圾分类态度、垃圾分类知识等内部因素相关的问题;有关垃圾分类的行为调查,主要涉及不同情境下参与垃圾分类的状况。主观问题主要收集大家对提高大学生垃圾分类积极性和改善垃圾分类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在有效的156份问卷中,90.4%的同学认为在高校有必要开展垃圾分类。高达96.0%的同学认为垃圾分类对环境和垃圾回收利用有一定或重要的影响。然而,只有17.3%的同学能够完全准确的进行分类,而完全不能准确分类的也占到了1.3%。在周围同学是否有垃圾分类习惯的调查中,高达83.3%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大部分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即使路上遇到分类的垃圾桶,52.6%的同学会随意的将垃圾扔进垃圾桶而并不是分类将垃圾扔进相应的垃圾桶里。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大学生群体,绝大部分学生认同垃圾分类工作。但52.6%的同学随意乱扔垃圾,说明认识和行为不统一,必须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让同学们真正意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进而认同和执行。而相当多的同学(占81.4%)因缺乏分类知识,不能完全正确进行垃圾分类。这说明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力度要加强,形式要更多样。
宿舍是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生活场所。在有效的156份问卷中,55.1%的同学没有对宿舍垃圾进行分类,而是混在一起丢弃;12.8%的同学将可回收的垃圾留存卖钱,其余垃圾混合丢弃。能够进行垃圾分类的同学只占22.4%。即使分类垃圾箱上有较为具体的提示,仍有17.3%的同学无视提示而随意丢弃。当进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44.2%的同学选择放弃分类。而当发现分类垃圾箱内垃圾已经混放时,48.0%的同学会选择随便放。值得欣慰的是,当问到“你身边的朋友都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时,你会怎么做时?”91.0%的同学会加入朋友的行列,进行垃圾分类。
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在校园,垃圾分类工作没有很好的落实。但是,可喜的是,同伴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一波带动一波,最终达到全员行动的局面。
在156个受访者中,程序麻烦被认为是阻碍校园垃圾分类最主要的因素(50.6%),而22.4%的同学认为意识淡漠也是导致校园垃圾分类施行不利的主要原因。其他阻碍因素还包括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差、执行力差等。在回答“您认为目前垃圾回收和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几个选项的占比相差不太大,其中35.9%的受访者认为氛围不浓,26.9%的受访者认为个人意识不强,21.2%的人认为学校缺乏相关教育,而16.0%的人认为国家缺乏相关引导政策。由此可以看出,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是下一步要加强的。
在“如何提高大家对垃圾回收分类积极性”的调查中,大家建议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监督,并纳入检查(30.1%)。同时,增加设施,方便分类(24.4%)。其次,激励措施(16.0%)和强制执行(7.1%)也是提及较多的。也有27.7%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开展讲座、组织参观和媒体宣传等措施来加强宣传。针对学校提出的建议中,加强宣传教育仍是最主要的措施(包括加强对学生教育(37.2%)、组织教职工培训(16.7%)和举办公益活动(26.3%))。其次,硬件方面提出设置更多垃圾箱(19.9%)。
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存在的问题包括垃圾分类知识储备不足,分类意识淡薄,垃圾箱数量不足,执行不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和措施。
4.1.1 突出重点
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操作指导是宣传教育的重点。针对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图片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从理论和实践加深同学们对垃圾分类意义的认识。结合网络媒体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分类知识。
4.1.2 统一规则
一定要有明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规则。建议从简到繁的步骤,明确要求,逐步推进落实。以养成习惯为目前的主要目标,调动积极性。对于没有进行分类的错误行为,也要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4.1.3 由点及面
大一大二的同学相对在校活动时间多,热情高,易管理。因此,针对他们的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推广活动,逐步在校园内形成垃圾分类的氛围,实现带动效应。
4.1.4 丰富形式
“请进来,走出去”。将课堂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将课外文娱活动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将社会实践和垃圾分类相结合,将志愿者行动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将考评与垃圾分类挂钩,将学分与垃圾分类挂钩。线上线下,全面出击。
只有规则和宣传,没有执行和落实,是虚假的“繁荣”。而且,容易破坏同学们对分类工作的认知。所以必须严格执行,落到实处,真正起到引导和警示作用。在一开始,可以适当多采取一些奖励措施,达到引导养成的作用。
有必要对校园内各个场所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于不同的区域分别采取相应的分类措施。例如在宿舍,应设置针对数量较大的快递包装和外卖盒的分类收集设施。同时,可辅以扫码投放。每一次分类措施完成后可进行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饮料、垃圾袋、纸巾等物品,也可以与食堂进行合作,比如1000积分可以换取一份10元套餐之类的。来促进大家进行垃圾分类。适当提高校园垃圾分类箱的“颜值”,及时清运和整理垃圾,保证垃圾箱的整洁。同时垃圾箱(桶)可以放在较显眼处,让扔垃圾行为接受监督。
此次问卷调查只是集中在整体意识行为方面,后续还需要进一步针对不同类别学生开展深入调查和分析,旨在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