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佳,曾昭婵
(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州 贵阳 550001)
目前,酸雨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1]。我国酸雨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集中在华中、西南和华东沿海3个区域[2~4]。贵州省地处西南区域,是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1998年,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被列为“酸雨控制区”[5],城市降水酸雨情况较严重[6]。因此,关注贵州酸雨的变化趋势并做好应对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统计“十三五”期间贵州9个地级市酸雨监测结果,分析2016~2020年贵州酸雨变化情况,为今后的酸雨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数据来源于贵州9个地级市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酸雨监测点位有效监测样本,降水样品按照《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165-2004)方法进行采集与处理。
降水pH均值采用氢离子(H+)雨量加权法计算[7]。计算公式为:
pH=-log[H+]
(1)
pH平均=-log[H+]平均
(2)
(3)
其中[H+]为氢离子当量浓度,vi为各次样品的降水量(mm)。
酸雨频率取降水pH值小于5.6的次数,计算公式为:
酸雨频率=(酸雨样品数/总降水样品数)×100%。
“十三五”期间,贵州城市降水样本总数为4488场,其中pH值小于5.6的酸雨样本为0,表明贵州无酸雨污染。
“十三五”期间,贵州总降水pH均值为6.68~6.89,5年秩相关系数为0.5,总体呈上升趋势,即降水酸度呈减弱趋势。各市降水年均pH值为6.26~7.89,遵义、铜仁年均pH值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不显著;都匀年均pH值变化不大;其余6个市pH年均值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显著。9个市降水pH年均值及变化趋势见表1、图1。
表1 “十三五”期间贵州9个地级市降水pH值
图1 “十三五”期间贵州各地级市降水pH值变化趋势
“十三五”期间,贵州9个地级市酸雨频率均值为0,表明5年期间贵州城市无酸雨污染事件。
降水化学组成主要监测9种离子,阳离子分别为铵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和钾离子;阴离子分别为硫酸根、氟离子、氯离子和硝酸根。“十三五”期间,在全省降水的主要阳离子中,钠离子、钾离子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钙离子、铵离子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镁离子比例比较稳定。在全省降水的主要阴离子中,硫酸根、氟离子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硝酸根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氯离子比例比较稳定。9个市降水离子变化趋势见图2。
图2 “十三五”期间贵州各地级市主要阳离子(阴离子)当量浓度占离子总当量比变化趋势
图3 “十三五”期间贵州降水中离子组成变化趋势
“十三五”期间,贵州9个城市酸雨污染主要有以下特征:
(1)pH值小于5.6的酸雨样本为0,贵州无酸雨污染。
(2)降水pH均值为6.68~6.89,总体呈上升趋势,即降水酸度呈减弱趋势。
(3)在全省降水的主要阳离子中,钠离子、钾离子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钙离子、铵离子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镁离子比例比较稳定。在全省降水的主要阴离子中,硫酸根、氟离子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硝酸根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氯离子比例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