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动态演变?体系对比和发展展望

2021-08-06 14:49王一飞崔晓军成秀虎吴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标准体系一带一路

王一飞 崔晓军 成秀虎 吴明亮

摘要 采用中國气象标准化网公布的2000—2018年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分析与检验方法和文本挖掘方法,对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在2000—2018年整体呈现出增加态势,尤其是2010年后增加迅猛,2007、2015和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出现增长峰值,分别达到42、59和67个,中国气象行业标准需求在未来将进一步稳步增加。中国不同领域气象行业标准相差较大,尤其是气象观测仪器和气象防灾减灾类的标准发布相对较多,反映了气象观测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需求增加。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4类气象行业标准占总体气象行业标准的56.26%。在气象行业标准归口单位上,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气象行业标准最多,其他单位较少。气象行业标准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下亟须兼顾国内和国外大局,以气象行业标准助力国家战略和建设,促进走出国门提升中国标准和中国创造的品牌效应,夯实软实力。

关键词 气象行业标准;时序变化;标准体系;标准对比分析;发展与展望;“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3-0246-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3.06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ynamic Evolution, System Comparis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from 2000 to 2018

WANG Yi fei, CUI Xiao jun, CHENG Xiu hu et al

(Meteorological Cadre Training Institut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We adopted the data of Chinas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from 2000 to 2018 published by China meteor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network. By using the trend analysis and test method of time series and text mining method, we condu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as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from 2000 to 201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nas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in the year from 2000 to 2018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s a whole, especially after 2010, and the growth peak occurred in 2007, 2015 and 2018,and the number of issued reached at 42, 59 and 67 respectively. Chinas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requirements in the future would further steadily increase, especially there were more standards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instrument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which reflecte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ervice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ervices. Four types of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including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 and observation metho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lightn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grometeorological accounted for 56.26% of the total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Among the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ization units, the 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he 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Lightning Disaster Prevention, the 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agrometeor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Satellite Meteorology and Space Weather Standardization had the most standards for the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while the other units had relatively fewer standards than the four units.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needed to take account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ssist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nstruction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standards and the brand effect created by China, and consolidate the soft power.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Sequential variation;Standard system;Standard comparison analysis;Development and outlook;One belt and one road

近年来随着中国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1],气象行业标准得到了长足发展[2]。尤其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相关行业和领域对气象事业的依赖度与日提升,气象行业发展出现新的机遇[3-6]。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不断参与其中,势必对气象行业标准产生较大需求[7-9]。

气象标准化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10-13]。《中華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明确强调要建立健全以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因此,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对于强化气象工作的社会管理,统一气象工作的技术和规范,加强气象信息的共享与合作,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4-18]。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起步晚、起点低,气象标准化工作则更加滞后。1998年前,只颁布实施了1项气象国家标准。1998—2003年,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稳步开展,共有14项气象标准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40余项气象标准列入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2004年以来,气象标准化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气象标准体系,中国气象局从战略、规划层面加强了领导,气象标准化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19-22]。

对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23-25]。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26]。根据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站(http://www.cmastd.cn/)关于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数据,从2000年开始,截至2019年3月26日,共查询到2000—2018年间发布的455条气象行业标准数据,根据该网站对上述标准进行的所属标准体系的分类,455项气象行业标准分布在13项标准体系类别中,这13项分别为气象影视、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基础与综合、空间天气、人工影响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与服务、卫星气象与遥感应用、气象基本信息、农业气象、雷电灾害防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鉴于此,笔者基于上述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站2000—2018年的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数据,分析其时序变化特征,并对标准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以期对其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从而为中国气象行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可能的参考与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该研究采用的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标准化与科技评估室业务运营的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网址:http://www.cmastd.cn/)。该研究采用的气象行业标准数据包括标准编号、标准中文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所属标准体系、归口单位、起草单位和标准简介,共计8个字段的455条数据。所有上述数据上传网站时均通过业务审核,数据一致性良好,并服务于日常标准化业务,在业务中得到了检验。

1.2 计算方法

1.2.1 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分析与检验。

对于样本量为n的某一序列yj,用tj表示所对应的时刻,建立yj与tj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j=a+btj(1)

式中,a为回归常数,b为回归系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出a和b,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b=nj=1yjtj-1n(nj=1yj)(nj=1tj)nj=1t2j-1n(nj=1tj)2

a=1nnj=1yj-b1nnj=1tj(2)

回归系数b的符号表示变量的线性趋势。b>0表明随时间增加呈增加趋势;b<0表示随时间增加呈减少趋势。b的大小反映了变量增加或减少的速率。将回归系数称为变化趋势值,即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倾向程度。

1.2.2 词云图分析。该研究采用的词云图分析主要是利用Sina·MData微舆情的在线文本挖掘数据功能,对气象行业标准的相关字段和内容进行分析。凭借自身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及专业的报告分析能力,微热点(微舆情)已成为政府、企业、个人的大数据服务品牌。该研究采用词云图分析气象行业标准,可以反映当前气象行业标准的相关内部结构与功能特征。

2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的年际趋势性变化特征

从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年际变化来看,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整体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增加趋势达3.457 9个/a,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F检验(图1),尤其是2010年以来增加尤为迅猛。2000年中国气象标准的发布数量仅为1个,2018年则增加至67个。

分段来看,2000—2006年中国发布气象行业标准数量非常少,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站查询到的子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仅为28个。2007—2014年气象行业标准发布了197个。与2000—2006年相比增加了603.57%。2015—2018年气象行业标准发布230个,与2007—2014年相比增加了16.75%。其中,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出现几个峰值的年度分别为2007、2015和2018年,分别为42、59和67个。

2007年,为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加快气象标准化工作步伐,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标准化管理办法》(气发〔2007〕473号),随着该管理办法的出台,当年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出现了迅猛增长,达42个。2009年中国气象局印发《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气发〔2009〕266号),该文件提及“加快气象标准的制修订步伐,以数量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气象标准的效益,力争每年颁布实施气象国家标准 20 项左右,气象行业标准40项左右。2012年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关于印发气象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气发〔2012〕27 号)文件中强调“气象标准数量少,覆盖领域不全面、不平衡,特别是面向社会、行业实施管理和开展服务的支撑标准数量不足”的现状,提出“要以需求牵引,应用为本,力争到 2015 年气象行业标准总量达到 300 项”。

从图1可看出,2015年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数量为59个,在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站上查询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总数量为284项,基本实现气发〔2009〕266号和气发〔2012〕27 号文件中所期望的目标。2018年发布气象行业标准67个,创历史新高,这与2017年印发的《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及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气发〔2017〕26号)有关。《“十三五”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列明14个领域共计212项标准计划中140项是行业标准。在气象行业标准高需求的牵引下,越来越多高质量的行业标准必然顺势而来。

综上统计数字的结果表明,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气象行业对气象行业标准的需求呈现增加态势,气象標准颁布数量不断增加,有助于规范和促进气象事业发展。

3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体系类别的对比分析

3.1 气象行业标准的总体发展态势与对比

气象标准体系对界定气象标准化工作范围和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厘清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现有的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将不断充实、深化、拓展和完善。从不同体系标准的数量来看,2000—2018年中国气象影视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少,仅为6个;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多,达83个,两者相差77个,后者是前者的近14倍;整体来看,除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外,发布标准数量排名前3的有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分别有64、63和46个(图2)。上述4行业标准发布数量达256个,占所有行业标准的56.26%。

3.2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 图2统计数据表明,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多。具体来看,我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行业标准分布如下:观测仪器装备相关标准达30个;观测方法与产品领域标准达10个;观测规范相关标准共计32个;观测业务技术保障类标准共计11个。

从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行业标准发布的历年情况来看,2007年以前发布的28项气象行业标准中属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共计20项,占2007年以前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总数量的71.4%,这表明仪器类的气象行业标准业务需求相对迫切,关于仪器的使用及观测规范亟须统一,所以在气象标准制定最早期就有了仪器类的气象行业标准。2007年发布的42项气象行业标准中,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共计26个,占2007年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总数的61.9%。由此可见,2007年在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标准化管理办法》(气发〔2007〕473号)后,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最先得以较大规模和数量制定和发布实施。2007年以后,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这与业务实践中需求不断增加有关,也与国家和中国气象局的气象标准领域工作重点有关。

3.3 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

2000—2018年我国气象防灾减灾领域发布的行业标准数量是继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行业标准数量之后排名第2多的标准体系类别。气象防灾减灾领域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气象灾害应急及其他分领域,其中关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分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数量较多;而气象灾害应急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数量则较前2者少。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在2016年以前仅累计颁布26个,2016—2018年发布数量达38个。因此,近60%的防灾减灾领域的行业标准发布于这3年。

随着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成为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化解重大风险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防灾减灾领域标准被社会各行业高度重视,且多次在国家层面和中国气象局层面的政策文件中被提及,不仅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理念的体现,而且也是气象部门助力实现国家“十三五”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的着力点。

在2012年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标准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气发〔2012〕27 号)文件中,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服务被列为重点和急需领域;在2015年《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气发〔2015〕71号)中,气象灾害等级和预警标准作为重点推进的领域被再次提及;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89号)中,提出“重点研制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类的技术和服务标准,提升我国防震减灾和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及时性与有效性。气象防灾减灾作为综合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多数灾害大都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高度重视气象行业防灾减灾标准正逢其时,也势在必行。”

3.4 雷电灾害防御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特征

2000—2018年雷电灾害防御领域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数量位居第3,共计63个。从雷电灾害防御领域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的时间分布来看,从2007年开始才开始出现该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2007年以来该领域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相对平均,且波动不大。雷电灾害防御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主要涉及雷电防护装置的技术要求、雷电防护装置检测、雷电防护服务和市场监管、雷电灾害调查与评估及雷电监测和雷电预警等分领域。其中,涉及雷电防护装置的技术要求和雷电防护装置检测2个分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多,达33个,占雷电灾害防御领域发布气象行业标准总数量的52.38%。雷电防护服务和市场监管、雷电灾害调查与评估2个分领域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数量较少。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国气象行业防雷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防雷检测已成为气象行业相关公司或部门继续完善和调整的领域,而雷电灾害防御领域的行业标准是否需要根据改革形势做出必要的更新和调整,仍有待于在具体业务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3.5 农业气象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特征

气象为农服务是气象部门的重点业务之一。农业气象领域2000—2018年期间共发布气象行业标准46个,主要涉及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方法和产品;农业气象条件预报、农田土壤墒情及灌溉预报、发育期预报、产量预报、农用天气预报、自然物候期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流程、效益评价;定期综合评价规范、气象条件评价产品与指标、土壤墒情评价方法与指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区划、利用等气象行业标准。

中国农业气象领域的气象行业标准也是从2007年才开始出现,2007—2018年该领域气象行业标准年发布数量较平均,波动不大,涉及水稻、油菜、冬小麦、大豆、茶叶、番茄、富士系苹果、玉米、设施蔬菜、烤烟、烟草、柑橘、枸杞、枇杷、夏玉米、春玉米、荔枝、淡水养殖、龙眼、香蕉、杨梅、橡胶共20余种农作物相关的气象行业标准。可以看出,农业气象标准主要涉及不同地区的经济作物,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标准规范与指导需求是农业气象标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6 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基础与综合和空间天气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特征

除气象影视标准外,我国其他3个发布标准数量最少的为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基础与综合和空间天气,分别有9、9和11个,上述4者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为35个,仅占所有行业标准的7.69%。排名前4的标准总数是排名后4的标准总数的约7.3倍。上述统计数据表明,气象影视行业标准的需求最少,所以该领域标准的发布数量就少;风能太阳能资源领域包括在风电场、太阳能、风力发电、核电等领域气象标准的检测规范、技术导则、观测规范、预报方法等,由于以上领域范围较窄,新能源利用率尚未普及,所以发布的行业标准也较少。

气象基础与综合领域的标准主要是关于气象科技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单位评估,气象工程设计、建设、验收、评价等,气象人才资源管理,从业资格,教育培训等和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立法、执法,标准化基础等相关标准。这类规范类的标准需求有限,且制定出来一项往往具有普适性,因此发布的标准数量较少。

空间天气领域涉及太阳活动、太阳质子事件、电离层、地磁活动等标准,受气象行业对空间天气的研究进程的局限,该领域的标准数目目前仍较少。

4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归口单位分析

不同归口单位气象行业标准的数量统计表明,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最多的归口单位,数量达83个,除此之外,排名前3的为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量分别为52、34和30个。数量为10个以下的有23个归口单位。10个以上且34个以下的有8个归口单位,除此之外,还有14个气象行业标准在气象标准化网站上未查询到归口单位。

5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的文本挖掘分析

进一步采用词云图挖掘起草单位相关信息,结果显示在气象标准化网站查询到的455项气象行业标准起草单位的文本数量共计9 617个字,起草单位词云图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知,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在气象部门中,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及其直属事业单位,包括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所参与起草的标准占气象行业标准总数的80%以上。在省级层面,各省(区、市)的气象科学研究所、气候中心、探测中心、卫星中心在气象行业标准起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参与气象行业标准起草的省份来看,东部省份较西部省份参与起草的标准较多,尤其是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河北省、安徽省、河南省、四川省等。图7反映的起草单位相关联系程度也印证了上述结果。

从标准名称词云图分析来看,455项气象行业标准名称的文本数量共计5 983个字。中国气象行业标准中除气象和规范2个词外,与“气象规范” “气象观测” “气象数据” “卫星” “地面监测”“农业气象” “气象灾害”等相关的标准较多(图4)。总体来看可以大致分为3类,即气象数据类、气象观测等级类和气象术语与可行性分析等。

从标准简介词云图分析来看,455项气象行业标准简介的文本数量共计34 440个字。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名称中除气象和标准2个词外,与观测仪器和方法、气象数据、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气象卫星相关的词频最多(图5),进一步表明气象观测服务和防灾减灾需求的提升。

6 结论

(1)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整体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2010年以来增加尤为迅猛。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在2007、2015和2018年出現增长峰值,发布数量分别达到42、59和67个。在气象行业标准的高需求的牵引下,气象行业标准的需求呈现增加态势,越来越多高质量的行业标准必然顺势而来,气象行业标准有助于规范和促进气象事业发展。

(2)在不同行业标准类别上,2000—2018年中国气象影视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少,而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行业标准发布数量最多,分别为6和83个。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4类气象行业标准占总体气象行业标准的56.26%,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气象观测服务与防灾减灾相关标准出现增加态势。

(3)在归口单位上,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气象行业标准最多,分别达83、52、 34和30个。

(4)该研究对气象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标准名称和标准简介进行文本挖掘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及其直属事业单位是气象行业标准最为主要的起草单位,其次是各省份气象局的气候中心与研究所。东部省份相比西部省份参与起草较多。在标准名称和标准简介上,与气象数据、观测服务和防灾减灾相关的标准占据多数,这表明当前气象服务与防灾减灾需求增多,相关气象行业标准呈现增长态势。

7 讨论与展望

该研究在统计分析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时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气象行业标准工作发展的讨论和展望有如下5个方面:

(1)气象行业标准的分类体系的讨论。根据中国气象标准化网站当前对气象行业标准按标准体系分类,分为13类,分别为气象影视、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基础与综合、空间天气、人工影响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与服务、卫星气象与遥感应用、气象基本信息、农业气象、雷电灾害防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依然沿用《气象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根据气象工作职责和领域对气象标准体系划分为13类的标准,这与《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气象标准 体系框架及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气发〔2017〕26号)中的气象标准体系划分为14个专业领域略有不同,见表1。该研究以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标准的界限讨论为例。当前我国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标准的界限还不十分清晰,存在部分交叉,因此在气象行业标准的体系分类中可能存在重叠。中国气象标准化网中没有生态气象这一分类体系,将其归入农业气象等行业标准体系中。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蓬勃发展,气象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其对生态气象标准的需求和依赖度将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将农业气象标准和生态气象标准明确地划分开来,一方面有利于气象为农服务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厘定气象部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气象行业标准走向全球的展望。“一带一路”气象行业标准亟须健全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好的机遇。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多数在国内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与检验,为了提升中国气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亟须推动中国气象行业标准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增加民心相通和中国创造的品牌效应,夯实中国软实力。

(3)气象行业标准在国内发展的新机遇。气象工作专业性很强,标准渗透于气象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近年来,气象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防雷管理体制改革、气象信息服务市场放开、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各个方面要求既要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也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履行好行政管理职责,同时还要做好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强化气象工作趋利避害的作用和功能,这都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专业领域业务科研及标准化骨干的共同努力下,气象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气象信息化、气象仪器装备、气候资源评价以及防雷减灾监管、气象信息服务监管、气候可行性论证监管等各个领域的系列标准陆续研制出台,不断让标准贯穿于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全流程,为气象改革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和保障。各地气象部门也积极在标准化工作上贯彻落实创新、改革、绿色、合作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了气象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4)气象行业标准归口单位存在管理交叉。分析表明,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在归口单位中存在上下层级不对等,甚至交叉重叠的现象。这在一层面上导致气象行业标准的对外管理存在多级重复管控的可能,也不利于气象行业标准形成统一协同的共享管理平台。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拓展,气象管理职能的不断强化,气象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气象工作跨领域、跨专业、基础性、共享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气象标准和标准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也日益凸显。利用标准和标准化所具有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优势和特点,实现气象技术、服务和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对于加快推进我国气象现代化、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气象行业标准的修订与废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已有的气象行业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出现迟滞或不适应的现象,亟须修订或废弃并重新制定新形势的气象行业标准,以提升标准与业务服务的融合度。气象标准化工作需要继续坚持紧贴需求、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立足民生,面向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完善气象标准化制度,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推进标准信息化进程,探索标准应用实施的有效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萍,高学浩.面向质量目标的课程设计概念模型研究:以气象行业继续教育为例[J].继续教育,2018,32(3):58-60.

[2] 范雯杰.澳大利亚的气象行业培训[J].职业教育研究,2017(9):89-92.

[3] 李坤玉,王秀荣,王维国.决策气象服务相关标准的应用分析和改进措施[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7,39(4):432-438.

[4] 张鑫,凌敏,张玥.“一带一路”沿海城市风暴潮灾害综合防灾减灾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1):81-87,91.

[5] 丁雪松. 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6] 郁万文,郑尔宁.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气象服务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6(25):146-148.

[7]《气溶胶污染气象条件指数(PLAM)》等19项气象行业标准发布[J].中国标准导报,2015(9):9.

[8] 臧强,孙宁,叶小岭.气象行业特色下的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3):224.

[9] 荆国栋,邹立尧.气象行业“慕课”规划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繼续教育,2014,28(9):52-54.

[10] 王毓,王洪涛.浅谈新形势下的气象行业台站管理的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4,34(7):201.

[11] 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7):874-883.

[12] 李英梅,张薇.浅析气象行业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C]//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学会.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广西卷).南宁:广西档案学会,2010:4.

[13] 张钛仁.加快气象标准化步伐 促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J].中国标准化,2009(11):29-31.

[14] 王凤梅.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全面加强气象行业管理[J].新疆气象,2004(6):42.

[15] 吴友法.我区气象行业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新疆气象,1999(6):42-43.

[16] 吴友法.气象行业管理的任务及其必要性[J].新疆气象,1999(1):44-45.

[17] 郝克俊,董国涛,林丹,等.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18(10):85-88.

[18] 熊千其,万贵珍,黄越,等.完善气象地方标准体系有关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8):115-116.

[19] 赵建峰.《公众气象预报规范》地方标准解读[J].大众标准化,2018(7):12.

[20] 梁淑敏,胡葳,严家琼.关于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质量探索,2018,15(1):26-30.

[21] 李社宏.气象领域深度学习知识体系框架及前沿应用[J].陕西气象,2018(1):21-25.

[22] 曹之玉,张明明.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合理性浅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7,7(6):191-193.

[23] 郑祺.行业质量标准在气象工程项目评估业务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9):201-202.

[24] 陈晓静.气象观测标准应用的经验与问题[J].农技服务,2017,34(19):148.

[25] 马锋波. 提升气象标准化工作 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C]//中国标准化协会.第十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7:8.

[26] 李坤玉,王秀荣,王维国.决策气象服務相关标准的应用分析和改进措施[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7,39(4):432-438.

猜你喜欢
标准体系一带一路
河北省旅游标准体系建立研究
烟草标准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应用研究
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审核流程探析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