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篇教师下水作文来看作文素材的个性化使用

2021-08-06 03:30王明朋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17期

王明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到言之有物,要看平时的积累,但考场上真正能用得上的,只有自己脑海中最熟悉的、融入血肉灵魂的、脱口而出的、熟之又熟的例子或者名言名句。下面展示、分析两次月考中老师的两篇下水作文,来看看如何从不同角度斟酌词句,将一个材料用到不同的主题作文之中。

一、第一篇,以“专注”为题

专注了,就精彩

小草专注于突破,岩石为绿色让路;雄鹰专注于天空,鹰翼掠过白云;人类专注于攀登,珠峰就在脚下。股神巴菲特曾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专注。”专注了,就能赢得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接下来分别用到:大李、陈胜、周恩来事例;蒲松龄、王羲之、阿基米德事例;小野二郎、《兰亭集序》、爱迪生、袁隆平等事例。

二、第二篇,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为题

活出自己的精彩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你是选择唯唯诺诺、仰人鼻息,还是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活出自己的精彩?答案似乎无须赘言。

接下来分别用到:陈胜、李白、周恩来事例;蒲松龄、《兰亭集序》事例;小野二郎、张旭、爱迪生、袁隆平等事例。

三、两篇作文的材料对比分析

第一处,两篇第3段都用到陈胜和周恩来的例子,核心材料主要就是与两人有关的两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且后一篇的使用显然在根据主题的改变而变化,并且使用上更准确了。

第二处,前一篇第6段对应后一篇第5段,都用到了蒲松龄、王羲之和阿基米德的例子,后使用的材料内容多了些细节,像蒲松龄送清茶求异闻,阿基米德沙上画图;用词更细腻,王羲之的贡献,前者是“作品存世”,后者是“一序《兰亭》,睥睨天下”。

第三处,前一篇第9段对应后一篇第7段。上一篇的错误会在下一次使用中进行修正,“笔冢”与“草圣”张旭有关,另外上文已用到了王羲之,尽可能换个例子,因此在下一篇材料选用中直接弃王留张。另外,钨丝灯和杂交稻的例子,后者文采有了特意的提升,如“点亮了历史的夜空”“温饱了大半个世界”。

以上两篇文章,三处例子,在两篇有内在逻辑的主题作文中成了个性不同、基因相似的双胞胎兄弟,有如下的特点:(1)材料的使用,根据主题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措辞。(2)后一篇的材料,删掉那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子。(3)后一篇的用词在前一篇的基础上继续斟酌字句,用词更准确,在适合的情况下,可以丰富且有文采。(4)在积累材料的准确度上下功夫,而且還要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个性化的高度,避免千人一面,努力做到与众不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脱颖而出。

总之,第二篇乃至第三篇再使用相同的材料,进行一料多用,在材料的整理取舍过程中要注意材料的个性积累,还需要注意四个关键词:随主题变化、删掉错误、准确精进、言之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