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峰,李颖,苏德其其格,AKONYANI Zaccheaus Pazamilala,张海军,王平飞,吴江鸿*
(1. 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2.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畜牧工作站,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10;3.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改良站,内蒙古 杭锦旗 017400)
近年来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羊肉品质追求也随之提高。而羊肉的品质和风味受饲料种类的直接影响。提高日粮精粗比可促进羊的生长发育且提高羊肉的肉质性状[1]。放牧和饲草饲喂更能够提高羊肉的品质和风味[2]。日粮中的营养水平与动物的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营养成分存在密切的关系[3]。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羊可食用的牧草种类或者比例的变化而导致的羊肉品质发生改变,然而关于牧草品种对于肉品质的研究还比较少。不同饲草营养特性不同,相互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组合效应[4]。为更好的提高羊肉风味,亟需要从单种牧草入手研究其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驼绒藜(Ceratoidesarborescens)有较强适应能力,耐旱、耐寒和耐牧性强、耐瘠薄等优点,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西藏地区[5]。驼绒藜不仅是优良的生态资源,作为牧草资源具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其产草量大、利用年限长,是各类家畜非常喜食的牧草,具有重要的饲用价值[6],尤其是越冬期间, 其含有较多的粗蛋白质,这对于家畜冬季采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7]。而苜蓿(Medicagosativa)被誉为“牧草之王”,干物质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木质素含量低[7]。本研究旨在比较华北驼绒藜和苜蓿对羔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为保证正常的营养需求,试验将两种牧草分别与正大羔羊精饲料以精粗比3∶1制作成颗粒饲料,以尽可能的减小遗传差异的影响,试验选择双胞胎绵羊进行饲喂,客观分析两种饲料对羔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影响指标的影响,为功能性饲料的开发提供有益的探索。
试验日粮精粗比为3∶1,精料来源是由试验地牧户推荐的正大成品羊饲料(内蒙古正大牧羊冬春宝精补料)。粗饲料为华北驼绒藜和紫花苜蓿两种饲草,两种饲草均收获于2014年9月中旬,并测定营养成分(表1)。把粗饲料粉碎与精料按比例混匀,加工成直径8 mm颗粒化混合日粮。
选取4对(共8只)3月龄、体重(24±2.3)kg、健康的断奶双胞胎羔羊,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并对每组间试验羊体重差异进行微调,体重经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每组分别饲喂驼绒藜颗粒饲料和苜蓿颗粒饲料,试验羊按不同处理在封闭式栋舍单圈舍饲,每天饲喂3次(7:00、12:00和19:00),试验期前20 d每只羊每次精确饲喂颗粒全混日粮1.8 kg/d,之后每10 d每只羊增加饲喂相应颗粒日粮0.3 kg,试验期内所有羊均全部采食。免疫、驱虫、药浴及疫病防治等按常规正常进行,自由饮水。为防止微量元素缺乏,每试验组添加羊舔砖一块。
驼绒藜先风干,再烘干至恒重,粉碎后进行测定。粗蛋白质(CP)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脂肪(EE)用索氏浸提法测定,粗纤维(CF)用酸碱分次水解法测定,无氮浸出物(NFE)=100%-(粗脂肪%+粗纤维%+粗蛋白%+粗灰分%),粗灰分(ASH)采用干灰化法测定。
饲喂试验结束后,每处理选取3只试验羊进行屠宰,待屠宰的试验羊在屠宰前24 h停止喂料,宰前2 h停止喂水,测定参考文献[8]的方法进行。屠宰性能的测定指标为: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骨重、肉骨比、屠宰率。羔羊肉品质的测定指标为:系水力、眼肌面积、胴体脂肪含量值、GR值。样品送至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中心测定脂肪酸含量。
试验数据采用R语言配对t-test命令进行差异显著分析。以P<0.01和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判断标准,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两种颗粒饲料营养成分含量如表1所示,两种饲料的粗蛋白和粗纤维的含量如表2所示。试验将苜蓿颗粒饲料定义为高蛋白低纤维类,将驼绒藜颗粒饲料定义为高纤维低蛋白类。
表1 颗粒饲料营养成分 %
表2 牧草营养物质含量 %
两组试验羊的体重在试验前差异不显著。饲喂时间共计110 d。由图1可以看出,饲喂苜蓿为主的颗粒饲料的羔羊增重明显,达到0.187 kg/d,显著高于驼绒藜为主的颗粒饲料(0.097 kg/d,P<0.01)。驼绒藜颗粒饲料虽然没有苜蓿颗粒饲料的增重效果好,但其同样可以维持羔羊增重。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由表3可以看出,饲喂驼绒藜颗粒饲料与饲喂苜蓿颗粒料羔羊的屠宰率、骨重、净肉率、肉骨比、净肉重、系水力、眼肌面积等性能指标的影响均差异不显著(P>0.05)。宰前活重、胴体重、GR值差异显著(P<0.05)。两组试验羊相比,苜蓿颗粒饲料组屠宰性能高于驼绒藜颗粒饲料组,而羊肉品质指标驼绒藜颗粒饲料组高于苜蓿颗粒饲料组,部分指标差异显著。
表3 两种饲料对羔羊屠宰性能及羊肉品质指标的影响
从图2可知,两种饲料对羔羊背最长肌蛋白含量的影响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羔羊背最长肌的脂肪含量受颗粒饲料种类影响显著(P<0.05),驼绒藜颗粒饲料组背最长肌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苜蓿颗粒饲料组背最长肌的含量。肌肉中的含水量对肉的品质影响至关重要,羔羊背最长肌的水分含量受颗粒饲料种类影响显著(P<0.05)。羔羊背最长肌的羊肉胶原纤维含量几乎不受饲料种类影响(P>0.05)。
*表示差异显著 (P<0.05)。下同
为了比较两种饲料对羔羊肌肉中脂肪酸的影响,利用气质联用共测定了30种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饲料种类显著影响了肌肉的脂肪酸谱。肌肉中含量最高的3种脂肪酸分别是油酸、棕榈酸、硬脂酯酸,含量达85%以上(图3)。18种脂肪酸在两组试验羊背最长肌中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饲喂驼绒藜颗粒饲料的羔羊肌肉中增加了人体需要的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表4)。
图3 两组试验羊背最长肌的脂肪酸含量
表4 两组试验羊背最长肌的脂肪酸谱
为了研究饲料对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同性别双胞胎羔羊尽可能去除遗传背景的差异。同时为了确保采食量基本相当,本研究的两种饲料的精粗比相同,每日投料3次保证了羔羊的每日蛋白和能量摄取,且所有羊均全部采食,饲槽内基本无剩余料。苜蓿饲料对羔羊增重效果与驼绒藜饲料相比较好,屠宰性能较优良。一些研究结果发现,高能饮食对于肌肉具有合成作用[10-11]。而且高蛋白水平能够可实现良好的生长[12]。本研究表明,饲喂苜蓿颗粒饲料可促进肌肉中脂肪的合成。这符合高能饲料育肥理论,并与Yerradoddi等[13]的研究相一致。
驼绒藜饲料使羔羊肉的含水量增加。Sen等[14]研究发现,羊肉中水分含量越高脂肪含量越少,则羊肉品质更优。在本研究中,饲喂驼绒藜颗粒饲料的羔羊肉含水量显著高于饲喂苜蓿颗粒饲料,且两类饲料饲喂的羔羊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水分减少会导致含氮物、无机盐的含量相应降低。所以导致胴体在冷却过程中含水量高的相比含脂肪高的导热性强,同时肉品的成熟速度更快。高纤维驼绒藜饲喂处理使羊肉中的水分增加,表现出较强的保水性及多汁性,而肌肉中的脂肪含量相对降低。本研究中,两种饲料对肌肉中蛋白、胶原纤维含量无明显影响。因纤维特性与嫩度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并随肌肉等因素不同而变化[15]。而饲喂方式影响生长及肉的嫩度[16]。而饲喂驼绒藜饲料的羔羊肉含水量增加,对羊肉的品质有所改善。
虽然苜蓿颗粒饲料在羔羊增重且屠宰性能显著优于驼绒藜颗粒饲料,但在肉的品质方面的差异还有待研究。研究发现苜蓿可增加羊肉的脂肪含量,而对肉质及色泽无影响[17]。为了确定饲料对肌肉脂肪酸谱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两组羔羊肌肉中的30种肌肉脂肪酸的含量,结果发现两组试验羊背最长肌中的脂肪酸谱差异显著。而且饲喂驼绒藜的羔羊肌肉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增加,表明这种羊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更有益处。Leite等[18]发现,饮食能够导致动物肌肉中含水量和脂肪酸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对羊肉品质和风味产生影响,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基于脂肪酸谱的测定结果,可推断饲喂驼绒藜颗粒饲料的羔羊肉品质要高于苜蓿颗粒饲料组,羔羊采食牧草种类可影响羊肉的脂肪酸谱及风味受所采食的牧草种类影响。羊肉的脂肪酸谱对羊肉的肉品质尤其是风味的形成极其重要。Woods等[19]研究发现,肌肉脂质的脂肪酸组成对动物的肉质具有重要影响。动物饮食对肉品质和脂肪酸谱具有积极的影响[20]。在本研究中,两种饲料显著影响了肌肉的脂肪酸谱。饲喂驼绒藜的羔羊肌肉中的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较苜蓿显著增加,这两种脂肪酸属于必需脂肪酸,而亚油酸自身不能合成,是人体活动必不可少的的脂肪酸[21]。
为了初探两种饲料对肉品质的影响机制,课题组同时研究了两种饲料对羔羊瘤胃菌群结构的作用。发现饲料的种类还可影响瘤胃菌群结构及微生物多样性[22]。这也表明牧草种类可通过改变瘤胃菌群结构进而影响羔羊育肥效果及其肉品质。下一步仍需深入研究牧草影响肉品质的分子机理,为通过调整饲草种类、调节多样化的牧草组合方式生产出健康的功能性肉品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苜蓿饲料能够促进羔羊增重且屠宰性能较驼绒藜组优良,但是驼绒藜可以增加羊肉中的水分含量,使羊肉的嫩度更优。虽然发现苜蓿饲料较驼绒藜显著增加了肌肉中的脂肪含量,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饲喂驼绒藜的羔羊肌肉中的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较饲喂苜蓿显著增加,而这两种脂肪酸属于必需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处。本研究结果为饲料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饲料开发时在注重羔羊增重的同时也要考虑所生产肉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