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艳,傅宝姬,孙德林,孔 竞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2.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福建福州 350002;3.中山四海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广东中山 5284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基于人类的情感依托与消费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中饲养陪伴型宠物猫。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致使房价攀升迅速,许多少有积蓄的青年工作者不得不选择租赁或购买价位较低的小户型独自居住,大部分选择独居生活的工作者具有更强烈的孤独感,因此居住于小户型的人群对情感依托有着更强的需要。如何使居住于小户型的居住者与宠物猫拥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分区明确的互动环境是当下设计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1)抚养心理。根据有关研究可知,大部分人与宠物猫互动时,体内的催产素升高,表现出类似母性的行为,下意识地将宠物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1]。
(2)玩伴心理。人与宠物皆需要通过游戏互动促进成长。但由于现代人工作压力较大,休闲娱乐时间少,交友范围较小,因此家中饲养的宠物猫是人类最易接触到的玩伴[2-3]。
(3)依赖心理。近年来,宠物已经完全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中,喂养宠物的家庭往往会将宠物当作是家中重要的家庭成员,是具有极高亲密度的动物;且宠物不谙世事,是面对社会压力的人群非常好的倾诉对象,因此会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
(1)好奇心强。面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具体表现在对各类盒子以及洞口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喜欢钻洞探索[4]。
(2)磨爪。猫为了保持爪子的锐利与灵活,往往会将爪子置于粗糙表面来回摩擦以达到目的。
(3)爱干净。猫为了保持自身的干净卫生,往往会选择舒适安心的地方舔舐自己的皮毛。
(4)平衡能力极强。由于猫特殊的生理构造,拥有极强的反应能力与平衡能力,往往喜欢在高处行走,站在高处俯瞰低处的事物。同时,能够精准跳跃,轻松落地且不会损伤身体组织[5]。
(5)一定的独立性。身处野外的猫基本很少三五成群,通常采取独立生存的方式,由于猫被人类驯化的时间较短,因此即使作为宠物,猫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不会过分依赖主人。
设计领域里的交互指的是人——产品——人之间的互动过程,需要人与产品共同参与,产品根据人的需求被设计生产,而人在使用过程中产品能够调动起人的感官体验,从而实现人与产品的交互活动[6-7]。交互视角下的人猫共生家居设计则是将传统交互理念中“以人为中心”的这一概念扩展至“以人、猫为中心”并提供一系列有效的设计方法[8]。通过对家居产品交互效果的提升促进人猫交互频率,从而提高人与猫的情感交互。
在人猫共生的环境中,交互的生命体为人与猫。由于在此研究的主要是交互介质的设计,因此只讨论其中具有家居产品参与的交互模式。当家居环境内的人、猫与家居产品发生交互行为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5种模式,即:①人——家居产品,②人——家居产品——人,③人——家居产品——猫,④猫——家居产品,⑤猫——家居产品——猫,图1为交互模式形成图。
图1 交互模式形成图
其中人——家居产品与猫——家居产品这2种交互模式是构成人猫共生空间内所有交互模式的基础模式,而人——家居产品——猫的交互模式是由具有某些相关联行为的人——家居产品与猫——家居产品这2种交互模式联合构成的,人与家居产品以及猫与家居产品的不关联交互模式并不能构成人——家居产品——猫的交互模式。人——家居产品——人,猫——家居产品——猫这2种交互模式则主要存在于有2个及以上的人或者2只及以上的猫同时处于室内环境当中会产生的交互模式,是同物种之间发生的,同样存在于室内环境当中。
在人猫共生的家居环境中,除了需要具备常见的人——家居产品的交互模式外,主要以人——家居产品——猫、猫——家居产品这2种作为室内存在的主要交互模式。因此将人猫交互家居产品设计关注点与人——家居产品——猫、猫——家居产品的交互模式相结合,分析得出饲养者在与宠物猫互动时的具体交互行为以及人猫共生家居空间应具备的功能分区。人类出于对猫的抚养心理、玩伴心理以及依赖心理产生抚摸、拥抱、喂食、清洁、人猫游戏、无接触陪伴的交互行为,这类交互行为归纳于人——家居产品——猫的交互模式中。根据以上两种交互模式内的交互行为,分析得出家居空间应该具备舒适摸猫区、可根据主人需求调节的自动投食区、猫清洁区、游戏区、磨爪区、高层爬行区、猫独立区。其中,游戏区分为独立游戏区与互动游戏区,独立游戏区以多洞的探索型家居产品为主。猫独立区则设置为可调节距离型独立区,满足主人依赖心理的同时又能确保猫具有一定的独立空间。图2为基于交互理念的人猫家居功能分区。
图2 基于交互理念的人猫家居功能分区
小户型面积一般在60m2以下,虽然小户型空间面积较小,但依然要满足居住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人际交往需求[9]。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往往需要设置各个独立的功能分区,但由于小户型空间面积较小的局限性,较多的功能分区会造成室内拥堵、用户行动路线不合理等多种情况出现。因此,有很多设计者在设计小户型家居空间时会根据居住者不同功能分区使用频次的不同,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取舍,但这种设计方法容易造成空间功能的部分缺失,影响居住者的居住体验。
3.2.1 遵循人猫共生环境下的人机工效要求
由于猫的体型较小,成年猫平均肩高300mm,一般体长为400~450 mm,且猫的身体灵活柔软,脊椎骨呈弓形弯曲,能够轻松钻进较为狭小的区域,因此,猫的玩耍区域并未有严格的尺寸界限[10]。当人与猫在室内发生类似于人抚摸猫的交互行为时,通常人类以较为舒适的站姿或坐姿与猫进行摸猫活动,图3为人在抚摸猫时所占的基本空间尺寸。在该区域内根据人类抚摸猫时肢体伸展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4种抚摸猫区,即舒适、精确、有效以及拓展抚摸猫区。根据发生该行为时所占空间尺寸,在设置人猫互动的功能区间时,应遵循人猫共生环境下的人机工效要求,在纵向方向将交互区域范围设置为距地面约650mm~1950mm,深度方向则为约620mm以内。
图3 人抚摸猫所占基本空间尺度
3.2.2 模块化设计
模块指的是产品结构的部件,该部件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功能[11],每一个模块在兼具自己功能的同时又呈现出本身的模块形态,能够表现出可组合、可更换、可分解等特性。由于人猫共生小户型空间需要同时具备居住者与宠物猫需要的功能空间,在此可以加入模块化的设计策略,将模块作为家居系列产品的统一部件,以连接于不同的功能分区中,匹配不同产品并体现出完全不同的功能以提高模块利用率。
3.2.3 功能集成化设计
功能集成化设计应用于家居设计指的是通过对空间与功能的合理规划组合,提高空间利用率[12]。对于人猫共生的小户型家居空间,功能的集成化设计往往取决于交互模式的不同。例如,当该区域的交互模式为人——家居产品——猫,通常选择将人——家居产品、猫——家居产品以及人——家居产品——猫交互模式下的分区进行合理地组合,赋予该区域不同的功能,满足猫与人的共同需要,不同功能的优化配置往往能够使空间产生“1+1>2”的效果,能够明显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3.2.4 智能化设计
家具的智能化设计,是基于现代数字信息处理与通讯技术,由控制器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一定处理后上报,再由执行装置做出对应动作,满足家具使用者的需要[13]。在人与猫交互的过程中,以下几种情况需要使用智能化家居产品。第一,人类的某些行为习惯与猫的行为习惯相冲突;第二,居住者偶尔无暇照顾家中的宠物猫;第三,某些直接交互行为会对人类造成伤害;最后,某些智能化家居设备能够加快完成人猫互动。
3.2.5 可调节设计
人猫共生小户型家居空间的可调节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造型可调节、功能可调节、位置可调节以及尺寸可调节。其中造型可调节的目的是通过可变化的造型装饰小户型单调、局限的室内环境,使居住者日日面对的家居环境并非一成不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14]。功能可调节指的是家居产品的功能是可变化的。位置可调节指的是家居产品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能够变化移动,从而丰富室内的空间格局规划。尺寸可调节指的是室内功能区域的面积大小可控,由于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部分区域可作为人猫共享区域。当猫作为空间的主体使用者时,将人猫共享区域纳入猫的专属区域,当人作为空间使用的主体时,将人猫共享区域纳入人的专属区域,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3.2.6 垂直空间利用
普通的室内空间对于房屋垂直空间的利用率较低,往往只有收纳区占用到垂直高度的面积。但对于小户型而言,由于室内整体面积较小,因此将房屋的垂直空间合理地利用起来,赋予一定的功能分区,既能够增加室内装饰的层次感,又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15]。
3.2.7 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指的是将住房硬装、软装设计以及生产与安装结合为一体的“化零为整”式家装设计解决方案,也可称为全屋定制。全屋定制家装是在大规模的定制与智能制造的基础上,根据户型、面积、客户审美以及功能需求,设计师上门测量、设计、定制、安装的一站式服务[16]。由于小户型面积较小、独居的青年人群审美观念趋于个性化以及人猫共生的交互环境比普通的家居环境更加复杂等多种因素,人猫共生小户型家居设计更需要一体化设计的家装策略[17-19]。
基于交互理念,笔者进行了人猫共生小户型家居设计实践。定位人群为独居且喂养陪伴型宠物猫的青年,以27m2的小户型作为设计示范,做全屋定制设计。在家居空间的设计中应用上文提出的基于交互理念的人猫共生小户型家居设计策略并对不同交互模式进行组合应用,将该人猫共生小户型家居空间分为以下5个区域,即A、B、C、D和E区域,如图4所示,27m2的单身公寓分区及相应空间。区域A有①人——家居产品,②人——家居产品——人和③人——家居产品——猫的交互模式;区域B有③人——家居产品——猫,④猫——家居产品和⑤猫——家居产品——猫的交互模式;区域C有①人——家居产品,④猫——家居产品和⑤猫——家居产品——猫的交互模式;区域D有①人——家居产品,②人——家居产品——人,③人——家居产品——猫和④猫——家居产品的交互模式;区域E有①人——家居产品和④猫——家居产品的交互模式。
图4 27m2的单身公寓分区及相应空间
4.2.1 区域A
区域A兼具3种交互模式,即①②③的交互模式,如图4和图5所示。该区域的设计应用垂直空间利用的设计策略增加空间利用率,上层设置为单人休息区,而下层设计则利用了功能集成化策略与可调节策略,轻松把人——家居产品——人和人——家居产品——猫交互模式转换为人——家居产品交互模式。当人与猫或人与人交互时,下层转变为沙发形态,当人需要睡眠时则转变为床铺形态以供休息,如图5所示。该模块猫窝能够充当沙发形态时用到的小茶几,当人类只需要简单陪伴时,猫可处于猫窝内部,当人猫发生抚摸、拥抱等互动行为时,可将猫放置于猫窝上层进行互动。该模块化猫窝处于不同功能分区具有不同功能,在沙发上可担当茶几功能,在以下各区可充当室内独立猫窝、用餐座凳,久用方便替换,利用率很高。同时,该猫窝使用粗糙耐磨的猫抓板作为侧板,使猫在有限的范围内轻松找到专用磨爪区域,如图5红色矩形框所示。
图5 区域A沙发、床铺形态转变
4.2.2 区域B
区域B兼具③④⑤的交互模式,如图4和图6所示。该区域利用墙面的垂直空间设置范围较广的人猫游戏区,当室内有两只及以上的猫存在时,也能利用该区域轻松实现猫与猫之间的互动。同时,饲养者能够使用设置了智能化红外设备的电视机柜调节红外光点位置,实现人猫游戏互动,图6为区域B红外光点范围。该墙面的各个猫爬架箱位置可根据主人的心情随意调节,使猫与该游戏区交互时,爬行的路线是多变的。
图6 区域B红外光点范围
4.2.3 区域C
区域C兼具宠物猫的独立游戏区以及居住者的学习区、收纳区,能够完成①④⑤的交互模式,如图4和图7所示。具有白色门板的柜体区域为储物区,而无门板的柜体区域为猫独立游戏区,图7-a为该区域的外观造型。图7-b为柜体内部猫通过孔的结构设计,半圆的孔状结构能有效减少猫游戏时的压抑感。该游戏区能够容纳多只猫共同游戏,进入游戏区的猫如同身处于巨大的迷宫当中,能够循环探索洞里洞外的区域。而白色的门板能够保护柜内收纳物,使其不被猫破坏。
图7 区域C
4.2.4 区域D
区域D整合了房屋居住者的收纳区、烹饪区、用餐区以及宠物猫的进食区,在该区域能够完成①②③④的交互模式,如图4区域D。比较特别的是烹饪区的设置,未使用的烹饪区由厨柜板面上的餐桌掩盖,以防止猫身处暴露在室内的烹饪区发生危险。该烹饪区的使用状态有以下几种形式,当居住者只需清洗水果时,智能餐桌移动露出水槽;当居住者需要烹饪或多人聚餐时,智能餐桌移动、旋转露出烹饪台面,如图8区域D中的烹饪区、用餐区的功能转变。而模块化猫窝则可充当餐凳使用。猫的进食区则可以通过居住者的喜好选择自动投食或是亲自喂猫,图8红色矩形框所示为智能喂猫区域。
图8 区域D烹饪区、用餐区的功能转变
4.2.5 区域E
区域E为区域A与区域C之间的一块人猫共享区域,因此其中存在①④2种交互模式,如图4所示。在该区域中间位置,采用可移动的电视柜作为简单的区域分隔设备。当宠物猫发出不愿人类靠近的信号时,根据居住者在该情境下的活动需要,选择自己的活动区域后将可移动智能电视柜靠近自己,增加猫的独立活动区域面积,使人猫活动互不打扰,两者皆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但又彼此确信对方的存在,形成相互信赖的开放式区域划分形式。
近年来,居住于小户型的养猫人群数量逐渐增多,宠物猫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交互对象[20-21]。小户型家居是居住者与宠物猫进行交互行为的中介,笔者基于交互理念探究得出人猫共生空间内存在的主要交互模式,分析得到人猫共生小户型家居设计策略,并将之应用于设计实践当中,为未来宠物家具以及人宠共生家居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