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为才,时旺弟 Wen Weicai & Shi Wangdi
(1.五邑大学,广东江门 529020;2.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 529030)
国内外学者多关注禅宗与日本设计的关联研究。中国设计存在照搬日本“禅意设计”的误区,日本“禅意设计”在中国存在误读与泛化的怪相,把“朴素”“简约”等设计观念泛化于“禅意”境界[1]。日本禅宗文创产品设计理论不能也不应该为中国的文创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核心组成部分,与日本禅宗美学存在很大的差异,表现为审美观念、审美形式、审美取向等方面的差别。本研究主要以慧能《六祖坛经》、僧璨《信心铭》、僧肇《物不迁论》、龙树《中论》、《景德传灯录》这类中国禅宗经典为研究蓝本,挖掘其“不二圆融”美学思想,探讨这一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创产品设计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
圆融即圆满融通,无所障碍。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相互隔离,各自成一单元者称“隔历”;圆融即与隔历互为一种绝对而又相对之对立关系[2]。禅宗运用“不二法门”,超越一切对立,以明心见性,回归于清湛纯明的本心,彻见“本来面目”。显然,禅宗圆融美学源于不二法门的哲学思想。三祖僧璨《信心铭》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所谓拣择,就是指分别的意识,而禅的“至道”是一而不二的无边之见。慧能在《六祖坛经》言:“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慧能在临终前向众弟子传授三十六对法的秘诀,“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不二法门远不止是超越这三十六对矛盾。两元对立存在于无数矛盾当中,利用不二圆融的思想,就可以破一切的两元对立。
离于二边也是不二法门简明扼要的解释,即理解和认识事物不要执着于两元的对立与分别,而是对二元无分别的认识,体悟到事物的不二和平等无差别是证道的关键。通过对每种可能矛盾双方的否定过程,达到一种对“事物两无对立的超越”,佛性真如才能显现出来。禅宗的“终极处就是更广阔的无差别。由于无差别,所以它最忌讳的就是‘分别’与‘执著'。[3]”不二法门是一种非惯性、非常规、极有创意的开悟方法。其引发的不二圆融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创作。
禅宗不二圆融观在重构时间及空间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突破物理时间长短的限制——“刹那即永恒”;其二,突破物理空间大小的限制——“芥子纳须弥”;其三,突破单一时空维度的限制——“三冬花木秀,九夏雪霜飞”。禅宗时空圆融在艺术创作中具体表现为:艺术家不受物理时间及空间的约束,将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物象或者片段进行叠加与重构的艺术表现形式[4]。禅宗特别注重用“四时之外、六合之外”的表述手法来破除“我执”与“法执”。禅宗里有许多如“石上栽花,空中挂剑”“黄河无滴水,华岳总平沉”这样的说法,其目的就是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心理惯性,这与西方传统的文艺创作理论有很大的差别。西方传统绘画内容讲述的是在一个固定时间和一个固定空间的故事,所以在西方有一点透视、二点透视的空间观。而东方的绘画则显然不同,春、夏、秋、冬四季发生的事情可以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
王维画作《袁安卧雪图》早已失传,但其留下的“雪中芭蕉”却成为一件艺术公案。很多人认为王维四时不分,在大雪中,何来芭蕉呢?朱熹说:“雪里芭蕉,他是会画雪,只是雪中无芭蕉,他自不合画了芭蕉。人却道他会画芭蕉,不知他是误画了芭蕉。[5]”董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6]”王维真是四季不分吗?王维和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有很深的交往,对禅理有很深的造诣,王维的诗中往往都透出很浓的禅意。若依禅宗的不二圆融来品雪中芭蕉画就容易理解了。北宋名僧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诗忌》言:“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7]”沈括言“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是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8]”芭蕉为什么不可以在雪中呢?在赏这幅画时,我们要理解芭蕉只是比喻人生的空幻而已。《维摩诘经》云:“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所以要修炼成佛,必须要舍去芭蕉之身。王维将不同时空的景色放在同一个画面里,只是表达自己的宗教理念而已,因此王维的绘画是对时空的重构。时空重构与写实绘画截然不同,苏东坡《凤翔八观》之三有:“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9]”从时间的维度来看,“雪中芭蕉”消弥了四时寒暑的差别;从空间的维度来看,“雪中芭蕉”超越了南北地理的局限。这正是禅画的时空观[10]。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容易陷入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这些限制对设计师塑造作品的意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艺术家对时空进行有目的重构,有助于艺术家迈入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创作世界。
2018年,笔者基于潮汕文化设计一款海上丝绸之路生铁壶。笔者认为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挖掘多从国家意识层面与集体意识层面切入,缺乏对个体情感的研究,殊不知个体情感更能引起人的共鸣。海上丝绸之路的个体践行者是一种什么心态呢?笔者认为远不仅仅是开拓进取、尚新图变、刚毅无畏如此单一,还应该饱含对家人的眷念、对离家的辛酸与无奈、对大海的恐惧、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这是一种非常真实、复杂且矛盾的情感。
因此,笔者的设计团队定义了两个关键词:开拓与乡愁。这两个词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先民,难道不是最思乡的一群人吗?设计团队花了近6个月的时间对岭南文化进行调研,最终选取红头船匹配开拓的精神,潮汕建筑中典型的厝匹配乡愁意识。清代,潮汕人乘坐红头船往来东南亚。红头船文化和精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产物,以潮汕红头船为源点体现潮汕人“敢闯敢拼,求进思变”的海丝精神(图1)。厝角头是潮汕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潮汕人一见厝角头便知到家了(图2)。从风水上讲,山墙分五种,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状。鮀壶壶柄所取之形为金形山墙,壶装水,取“金生水”之意。汕头又称“鮀城”,故将壶名为“鮀壶”。
图1 红头船
图2 潮汕厝
“鮀”壶的壶身保留了红头船标志性的黑圈眼睛和巨大的船体结构,边沿的线条干脆利落,透出红头船乘风破浪之势,表达出岭南先民不畏大自然的凶险、勇于进取的无畏精神。把手的设计抽象了厝的形态。壶钮取意于红头船的“大铁锚”,用黄铜铸造而成(图3)。在茫茫的未知大海中,岭南先民抬头仰望明月,故乡的厝刹那显现眼前,红头船为“动”,厝为“静”;红头船寓意“离家”,“厝”寓意“回家”;红头船上的“他”思念着厝下的“她”,厝下的“她”牵挂着红头船上的“他”。笔者将不同的时空元素置于同一个设计中,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意象(图4)。该设计将岭南先民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与浓浓的乡愁意象融入一壶,达到了“圆融”之境。笔者设计团队经历两年完成了产品的产业化,文化消费质量的提高促进禅茶家具的创新设计,反过来优质的创新性强的禅茶家具又带动和影响文化消费者[11]。该产品在淘宝的造点新货平台众筹金额达164.8万元,同时被评为“2020年汕头十大礼物”。
图3 “鮀”壶草图
图4 “鮀”壶
佛教无常观认为万事万物无不住刹那变化中,因缘的聚散离合是“动”。而佛教中提倡的清净之心是观悟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变化,透视因缘的无常及无定性的特征,而获得清净之心,这就是“静”。“禅静”与表示运动状态的“静止”不同,禅静是理解动的一种角度——以静观动,以动显静,动静不二。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论述“无念为宗”时言:“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所谓“于念而无念”是说修行之人是“有念”的,“有念”讲的就是“动”。“于念而无念”中的“而无念”指修行之人虽然有念,但是却不执著一个念,不生执著心,因此,“而无念”讲的是“静”。慧能是以动静不二的方法来阐述“无念为宗”的内涵。“无念为宗”讲的是“动中求静”,也就是慧能所说的“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僧肇在《物不迁论》说:“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12]”“依照僧肇的说法,动静本身是一样的,没有实际的差别,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动哪里来的静,没有静哪里来的动。这些概念与现象是相对的,而不是像常人那样将动静看成是截然不同的。[13]”宗白华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14]”这也明确说明了不二法门是以静表动、以动呈静的审美观。
中国古典园林造林的原则之一就是动静结合,以动观静,以静观动。园林中有亭、楼阁、平台等建筑,这些就如一个固定静态的观赏点,而园林的小径、游廊、流水等,这些就是动态的游览线。静态点(亭,阁等)供人休息、观景,而动态的线给人行走、游赏。动是游,静是息。只有游览没有休息、停息,会让人得不到宁静,身体疲惫,无法内心安宁。反之,若没有动态的(径,廊等),人们只可以静态地在一个点上,将令人乏味。通常的空间与人的关系在于空间静止、人在移动,这种叙事设计方式会根据人的移动,根据眼前景象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观感效果[15]。古典园林讲一步一景,也就是讲以动观景。游人在行走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距离观赏到古典园林的美。《园冶》将长廊的设计要点概括为“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幡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16]”需注意长廊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游人在游览时的路线,也要有分割园林的作用。以静观景,古典园林中的亭就是停之意,也就暗示游人停下来,静态地观赏园林之美。故《园冶·园说》言:“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园林的动静观为我们今天园林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MPT集团委托笔者设计了一款“静心”生铁壶。该生铁壶的灵感源于禅宗动静圆融美学思想(图5)。其一,从造型设计层面运用了不对称的造型手法。将“动静圆融”应用到造型设计中,就是“对称性”与“不对称”的圆融, 设计师不仅要有驾驭“对称性”(以静取静)造型的能力,也要有驾驭“不对称”(以动取静)造型的能力。对称分为全对称(如圆形)、轴对称、中心对称、单向对称及不对称等。对称性上升,则静态性越高;对称性下降,则动态度越高,故而在造型设计中降低对称度可提升动态的视觉效果。“静心”生铁壶茶杯和茶盘的起伏均不对称,壶柄采用左右对称、前后不对称的手法,强调了造型的动感。茶盘厚薄不均,茶杯边缘起伏,茶壶盖的弧形宛如山水层峦,整体造型处于游走和变化的动态中,交相呼应。茶壶把柄采用一体成型技术,线条流畅,与起伏的中国山水感空间和谐共处。设计师不仅要有驾驭“对称性”(以静取静)造型的能力,也要有驾驭“不对称”(以动取静)造型的能力。茶具的整体设计呈现了一种动态美,而喝茶是一种修养心性、平和静心的行为,将静态的使用方式和动态的造型巧妙结合,动静相生,赋予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其二,从使用体验层面考虑了动作的匹配。该生铁壶的底部为圆形。冲茶时,冲茶的人必须慢慢地将铁壶放入茶托之上,如放置的速度过快,铁壶就会摆动,开水就会溢出,通过这一特殊的使用方式放缓了喝茶节奏,使喝茶之人得到了一种更为平和的喝茶体验,这就是动静圆融在现代设计中的转译。
图5 “静心”壶
龙树《中论》所说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龙树“四句分别”是矛盾语词,其语义亦是矛盾的。“不偏取相对二者中任何一个”实则是两者语义的超越即语义圆融。在后世的禅宗语录中,有大量看似“矛盾”公案。在这些公案中,禅师们通过大量的矛盾语词,来表达佛法妙理。例如,《景德传灯录》记载善慧大士一首句句矛盾的禅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南宋的断桥妙伦禅师为上述的四句诗写了一首“评唱”:“狗走抖擞口,猴愁搜搜头,瑞岩门外水,自古向西流。”而这些矛盾的语句和动作,往往困扰了人们。铃木大拙以为,一般的日常语言和逻辑,有其特有的限制。究极的真理是由圣智所证得的内在体验状态,而且,由于它超越了语言与思辨的范围,因此不是它们所能确切表达的[17]。葛兆光对于禅宗这类“反逻辑”语言有非常精辟的描述,指出“既不把某个人的表达当做绝对的律令,也不把文字中固定的意义当做绝对真理,这是为了凸显意义和真理本身的重要性,也是为了凸显信仰者的自身感悟力,这并不是摒弃意义的表达,这个意思很接近所谓的‘得鱼忘荃’和‘舍筏登岸’。[18]”公案中大量的矛盾语言实则上是对文字的超越,是在禅宗不立文字影响下表现出的语义圆融。
产品语义一词源于20世纪初的语言学的发展。西方学者提出的产品语义主要是在功能语义的框架里论述[19]。产品造型语义关注的功能提示、产品的操作等,极少涉及情感语义,特别是文化语义的表达。东方美学是情感化的美学,其提出的语义设计方法对传递东方文化语义有一定的局限性。西方设计其产品造型设计流程大体分为三大块,前期调研,产品语义确定和造型设计。西方的设计方法强调产品语义必须明确,产品造型语言强调统一性,其对应的产品造型语言必须需要清晰地表达产品语义。在产品语义的设定上不会出现对立的语义。比如,不可能将“刚毅的”和“柔和的”放入到同一产品的语义描述中。
笔者于2011年、2017年、2018年三次前往意大利对意大利的汽车企业进行调研。宾尼法利纳公司的设计部向笔者提供了为Prinoth公司设计的Beast雪地平整机案例(图6)。在前期调研阶段,设计师对Prinoth现有的雪地平整机包括:Husky、T4S、Everest和Lbtwolf进行形态、性能的分析,特别注重了产品造型DNA的提取。产品语义确定阶段,将Beast定位为产品家族中功率最大且最为高端的一个机型,在设计风格上要注重延续Prinoth 家族的传统。设计师将“Beast”的产品语义定位为“力量感”“雕塑感”“未来感”。在造型设计阶段,设计师在产品体量的设计及线条上充分表达了上面三个主题。拱起的背部、略微低下向前冲的头部、向前突出的犄角,还有侧面强壮的线条,无不充满了力量感。线条与造型趋向让人联想到一头绷紧肌肉、鼓足力气、全力奔跑向前冲的野兽,势不可挡。Beast 的形体转折、线条变化都具有强烈的雕塑感。产品各个部分的结合自然流畅,细节非常精致,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图6 Prinoth推雪车
在禅宗圆融观的指导下,中国设计可以突破西方单一的、明确的、理性的产品语义的设计方法。与单一语义相对,超越语义是指对矛盾语义的超越。在设计过程中的产品语义定位阶段,先确定一对矛盾的关键词,再用一对语义截然不同的造型语言以塑造产品形态。2013年10月,笔者受邀参加了意大利Trento现代艺术中心Arte Sella举办双年艺术展,笔者设计的“共生”作品高为2.4米,最宽处为2.3米。见图7,作品的左半部分以废弃摩托车油箱及消音器焊接而成,右半部分则采用中国传统工艺竹子编织而成。一半为粗犷,一半为精细;一半为现代工业,一半为传统手工业;一半为西方,一半为东方。在强烈的视觉反差对比中,作品表达出4对对立的语义,传递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精神。西方观众对该作品传递的理念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该作品被该艺术中心作为永久的藏品收藏。
图7 “共生”稻草人
目前国内生铁壶设计主要受日本茶道思想及其设计风格的影响,呈现出与中国茶道思想相背离的设计现象,这是学术界和设计界需要警惕的。中日茶道文化在意境和精神气质上有着较大区别。日本茶道思想在大名时期受到神道与武士道影响,形成了强烈的物哀及死亡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日本茶道思想“和、寂、清、静”的“寂”字上;“寂”是个体面对自然的悲剧审美情怀,最初的意思是穷厄之哀,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劣化的意思[20]。而中国茶道思想“正、清、和、雅”,体现的是儒家(正)、道家(清)、佛家(和)与文人(静)的思想。因此。项目组尝试从儒家“正”字的思想为设计源点,设计一款可以正确表达中国茶道思想的生铁壶以传递出中国茶道精神。笔者认为“铁壶源于日本”在学术层面值得商榷,铁壶在唐代被称为“鍑”。《茶经》云:“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在宋徽宗《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赵孟頫《斗茶图》中,今人可以看到“瓶”的样式,“瓶”是用于点茶的热水壶,“瓶”有壶嘴及壶柄。在《文会图》及《斗茶图》,我们可以看到“瓶”被置于炉之中,“瓶”是可以被加热的。从物件的样式上来讲,日本的老铁壶与“瓶”非常相像。因此日本铁壶是对唐代“鍑”及宋代“瓶”的一种改良,但若说铁壶源于日本,则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说法。
行中国传统的“抱拳礼”时,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古人以左为敬,以左手示人,表示真诚与敬重。“抱拳礼”时,右手握拳,形成一个刚毅有力的直角;左手抱着右手,形成一个柔和的半圆形。圆的造型语义代表圆满的、饱满的、温暖的、圆融的、有趣的、非压迫的。方的造型语义代表了方正的、约束的,稳定的、信任的、刻板的、自律的。这两个造型的语义是冲突的。弧线朝向他人意为宽容、柔和,而拳状的直角朝向自己意为严格、自律。“抱拳礼”是“直角”与“圆形”这对矛盾形态语义完美融合的体现。基于此,项目组从“抱拳礼”中提取形态元素,将“直角”形态匹配“严”的语义,“圆形”匹配“宽”的语义,设计了这款“方圆”生铁壶(图8)。将圆形造型设计在壶嘴一侧,直角形造型设计在壶柄一侧。在倒茶时,圆形对着朋友,而方形对着自己,对他人需要宽容、融合,对待自己必须严格自律,这才是“方圆之道”。通过这款亦方亦圆的设计,表达出方而不割的待人方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方圆”生铁壶的造型简洁,呈几何形态。见图9,壶身为二分之一正方体(对角线分割)与二分之一圆柱体的融合;壶柄为半圆形与直线的融合,且与壶身一体成形;壶嘴线条流畅,没有多余的装饰元素。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讲道去其形,却仍然通其意,即形散而神聚的审美精神[21]。该产品经过两年设计与制造,在2019年突现了产品产业化,产品的壁厚仅为1.5mm,为一体铸造成型,杜绝了一切的焊接,挑战了生铁铸造工艺的极限。在淘宝造点新货平台最终达202.1万的众筹销售额。2018年笔者受邀参加米兰设计周,并发布了该产品。阿莱西负责人Alessio Alessi先生对产品传递出的中国文化非常赞赏。
图8 “方圆”壶
图9 “方圆”壶俯视图
项目组挖掘了禅宗“不二圆融”蕴含的美学思想,耗时近五年完成了三款生铁壶的设计实践及产业化,总结出:(1)禅宗不二圆融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仅挖掘了“时空圆融”“动静圆融”“语义圆融”三个核心范畴,这只是“不二圆融”思想中的部分内容,更是禅宗美学思想的冰山一角,学界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禅宗美学挖掘。这将有利于塑造中国文创产品的审美识别性。(2)本次设计实践应用了“时空圆融”“动静圆融”“语义圆融”的禅宗美学思想指导了三款生铁壶的设计实践并实现了产品的商业化,验证了禅宗美学思想指导现代设计实践的可行性,为中国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3)目前项目组主要以生铁壶为载体对禅宗美学思想进行了转译设计,下一步考虑将禅宗美学思想应用于家居用品、家具、灯具等产品门类中,探讨禅宗美学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