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 张 默
听到糖尿病,很多人下意识地就将它和糖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吃太甜的食物过多造成的。其实,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以持续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肥胖、超重问题的低龄化趋势,让30岁以下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摄入量约30克,食用油摄入量为42.1克,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不良的生活方式让很多年轻人血糖偏高,早早出现糖尿病前期的症状。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这些人群有4个特点:一是家里有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二是体型肥胖,学习和工作压力大,运动少,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健康;三是出生时体重超重;四是母亲在妊娠期患有妊娠糖尿病。这些都是导致低龄化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也是年轻“糖人”逐渐增多的原因之一。全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在30%左右,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之后,患者的治疗率仅为26%左右,而采取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控制率能达标的也仅为40%左右。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需要终身治疗,由此将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旦控制不良,极易患上各种并发症。
研究发现,年轻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在预期寿命方面,年轻发病的影响远大于晚发病。与未患2型糖尿病的人相比,在20至40岁之间发病的男性和女性2型糖尿病的预期寿命分别减少了14和16年。年轻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损失似乎比1型糖尿病患者更大(1型糖尿病的预期寿命比普通人减少约12年)。
年轻发病的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高于1型糖尿病,包括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都更高。
与1型糖尿病相比,年轻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患病率较高,进展到大量蛋白尿的比率也很高。加拿大研究发现,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衰竭最早可在2型糖尿病诊断后15年出现,与1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年轻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更低。另外,相较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长期肾脏存活率更低,2型糖尿病组在15年和20年时的肾存活率分别下降到92.0%和55.0%。相比之下,1型糖尿病组仍为100%。
英国糖尿病眼底筛查登记项目显示,年轻发病的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总体负担相似,但在考虑疾病持续时间这一因素后,年轻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澳大利亚一项针对354名15~3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显示,与疾病持续时间相匹配的40~50岁患者组相比,年轻患者神经病变评分更严重。在研究中,年龄调整后,年轻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几乎是1型糖尿病的两倍,两者的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病率相似。由于代谢功能迅速恶化,年轻发病的2型糖尿病更像一种侵袭性疾病,疾病的进展常常导致在早期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并伴有相关的过早死亡。
糖尿病是一种可致残、致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彻底根治糖尿病的药物和方法,因此预防才是关键。在糖尿病前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率减少60%,同时大大降低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少吃点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最重要的原因,糖尿病发病风险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增加。人们平时饮食要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限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吃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低盐少糖,戒烟忌酒。
2.勤动点 运动能够增加热量消耗,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餐后血糖值升高。运动方式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爱好,可以选择慢跑、快步走、游泳、爬山、骑自行车等。
3.放松点 要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生活规律,不要熬夜,避免过劳,这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4.勤查点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不仅要查空腹血糖,更要重视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做到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并随着病程进展不断调整的综合管理过程,当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提高大家对糖尿病危害和防治重要性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预防措施。另外,随着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融入,也将为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