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育
黄崖洞(本刊资料)
1927 年8 月1 日,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以后要非常地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人民兵工由此而踏上征程,从最初制造梭镖、大刀到修理缴获的枪械、自己制造枪炮,历经无数次战火的洗礼和磨炼。
1931 年9 月,中央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使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10 月,将一些分散的小型修械所进行合并,在江西省兴国县莲塘区官田村正式创建中央军委兵工厂,成为“人民兵工始祖”。当时的全部家当只有4 座打铁炉、200 多把锉刀和100 多把老虎钳,主要以修理枪械和生产弹药为主。
1934 年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兵工人坚定地随军踏上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出发时约有两千人,最终抵达延安时只剩下几十人。1935年12 月,在瓦窑堡附近的十里铺,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兵工厂”,开启了人民兵工在陕北的重建历程。兵工厂先后迁往石油沟、吴起镇、柳树店等地。1938 年5 月,迁至安塞县茶坊镇,命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也称茶坊兵工厂、中央军委军工局第一厂。
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 年8月,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一一五师、红二方面军改编的一二〇师、红四方面军改编的一二九师,由陕西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
当时,八路军的武器装备质量低劣,数量也严重不足,有时不得不以大刀、长矛等古老兵器去与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以缴获敌人的武器来补充改善自己的装备实力。正如《游击队之歌》中唱道:“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为了及时修配缴获敌人和在战斗中损坏的武器,随军修械所的规模日益扩大,至1938 年,八路军在山西境内设立的修械所数量已达13 个,其中在晋东南,属晋冀豫根据地,主要配合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以及八路军总部、决死纵队作战的修械所共9 个,职工近600 人,月修理枪械2000 多支;在晋东北,属晋察冀根据地,分别设立了晋察冀军区供给部修械所、晋察冀边区制造所,职工500 多人,月修理枪械200 余支,制造手榴弹、地雷数千枚;在晋西北,属晋绥根据地,分别设立了一二〇师修械所、工卫旅修械所,职工300 余人,月修理枪械300 余支,生产刺刀400 余把,并仿造了少量捷克式步枪。
早在1884 年,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就在太原设立新药局,引进外国机器进行火药生产,并从天津调来熟悉洋式军火武器的工匠,成立枪械修理小队,揭开了山西近代工业的序幕。1898 年,另一位山西巡抚胡聘之又在太原兴建山西机器局,从英国福公司天津洋行买来蒸汽机、车床、刨床、钻床等先进设备,逐步由枪械修理转向枪械制造。辛亥革命后,机器局收归山西督军府所有,1927 年更名为太原兵工厂,逐步与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并称民国三大兵工厂。太原沦陷前后,兵工厂工人凭借自己的手艺,陆续投入到各个根据地的修械所工作。粗略统计,输送到晋绥边区约300 人、陕甘宁边区约260 人、晋察冀边区约200 人、太岳边区约100 人。其中赵占魁投奔延安,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上号召“改进职工工会工作,发展赵占魁运动于各工厂”,使赵占魁精神在根据地深入人心;张秋凤在工卫旅修械所当翻砂工,被称为“晋西北工人阶级抗日生产的光荣旗帜”,在晋绥边区开展了历时6 年之久的学习“张秋凤运动”;刘贵福在随兵工厂南迁过程中乘火车逃回到临汾,辗转到达延安,设计制造出边区第一支新式步枪“无名式马步枪”,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并获得毛泽东亲笔题词“刘贵福同志,你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修械所随军流动,大多没有固定的场所,每到一处,便以当地的古庙或者农舍为工房,在桌子、凳子、树桩上安装老虎钳当工作台,快速开展修械工作。修械所的技术骨干不仅有红军时代的修械员、从工厂投奔革命的产业工人,也有从当地新招收的木匠、石匠、铜匠、铁匠、锡匠等各种乡村工匠,在极其简陋的生产条件下,大家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克服困难,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修配任务。以设立在五台县跑泉村的晋察冀军区供给部修械所为例,1938 年5 月,修械所接到供给部命令,要求在一个月内把缴获敌人的200 多支晋造六五步枪修理好。经过检查,这些枪支只有枪管可以利用,其他零件都需要重新配制,尤其是撞针要铣半圆,技术要求高,加工难度很大。接到任务的当晚,全所80 余名职工召开紧急动员会议,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最终以锉刀代替铣刀,用钻床代替铣床,顺利完成修械任务,支援了前线作战。
1938 年8 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将分散在太行山区的各个修械所集中起来,实行统一领导。9 月,在榆社县韩庄村成立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开始进行步枪生产,月产量逐步由三五支提高到60 多支。1939 年3月,八路军总部成立专门管理军事工业的第六科,将韩庄修械所交由第六科领导。4 月,又接管武乡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在柳沟村开办的鞞山工厂,更名为八路军总部柳沟铁厂,并从各修械所抽调技术工人,使该厂原产手榴弹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快速提高。韩庄修械所和柳沟铁厂的创办,实现了太行军事工业由分散到集中,由流动到固定,由小作坊修械向工厂化生产的重大转折。6 月,为了加速军事工业建设,以第六科为基础,扩大组建军工部,迁驻黎城县上赤峪村,对外称武昌部,直属新成立的八路军总部后勤部领导。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韩庄修械所搬迁至地形隐蔽的黎城县黄崖洞水窑山内进行扩建,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即黄崖洞兵工厂,时称军工部一所,也称水窑兵工厂。白天机声隆隆,晚上灯火通明,日夜生产不停,有力地支援了主力部队,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天津”。
同期,在平顺县西安村建成以修理枪械为主的军工部二所,在辽县(今左权县)高峪村建成以生产步枪、手榴弹、地雷为主的军工部三所,在河北武安县梁沟村成立修械为主的军工部四所,在黎城县下赤峪村创建军工部子弹厂,在辽县(今左权县)上口村组建以制造兵器专用设备的实验所,加上柳沟铁厂,在绵延的太行山沟壑里形成了7 座兵工厂,被总部首长视为“掌上明珠”。
1940 年5 月,刘鼎被朱德、彭德怀推荐到军工部担任部长。刘鼎曾在德国、苏联学习工业技术,回国后在闽浙赣军区研制出红军第一批火炮,具有较丰富的军火生产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此次随抗大总校从延安迁移至晋东南,觉得这样安排多有不妥。但彭德怀告诉他,全面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八路军还能得到国民党政府的一点武器弹药供给,在战场上也能缴获到日军的武器,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一方面国民党限制八路军的发展,不再给八路军供给武器;另一方面,缴获日军的武器越来越难、越来越少,平均缴获一件武器要牺牲两三个人。八路军挺进华北时只有三万人,现在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人,对武器弹药的需求更大了,也更加迫切,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力更生、自己制造,靠自己武装自己。送刘鼎从武乡王家峪到黎城上赤峪赴任的路上,左权副参谋长说,过去我们唱“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现在要改成“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
刘鼎深感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通过调查研究,他了解到太行地区虽然有4 个厂在制造或修理步枪,但基本上都是靠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枪与枪之间无法进行零件互换,还常在战斗中发生故障,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步枪标准化与制式化,实现大批量生产。为此,他提出了一种枪体轻巧、射击准确、刺刀锋利且能自动弹出的新型步枪设计方案,并请来军工部一所副所长刘贵福等几名专业人员进行设计攻关与试造。7 月底,新枪试制成功,定名为“八一式”步马枪。之后,军工部各厂停止制造杂牌枪,开始按照统一编制的生产图纸、工艺流程和标准样板,集中全部力量生产新枪。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步枪的产量和质量,有力支援了八路军正在开展的百团大战,而且使一大批习惯于过去手工作坊、单件作业的各类工匠,快速成长为适应专业分工、使用样板生产的熟练工人,为推动人民兵工发展奠定了广泛的技术基础。
刘鼎还对战争中缴获的日军掷弹筒进行了分解研究,并设法解决没有筒身制造材料和缺乏加工手段两大难题,研制出土洋结合的火焰反射加热炉,自力更生向武器装备现代化迈进,开创了在太行山上制造炮弹的历史。1941 年4 月,第一批掷弹筒及其炮弹试制成功,使前线八路军的火力与日军形成有效抗衡。
在根据地反“扫荡”斗争中,地雷和手榴弹日益成为对付敌人的重要武器,但仅靠一个工厂的产量毕竟有限。刘鼎借鉴闽浙赣根据地由地方政府组织生产地雷的经验,向八路军总部建议:在每个军分区建立一个手榴弹厂,所需干部和技术骨干由军工部选派;每个县都要组织制造地雷,军工部负责供应雷管,并帮助培训骨干。这样一来,手榴弹的产量成倍增长,地雷生产更是遍地开花,不仅村村造地雷、户户有地雷,而且老百姓还从各地实际出发,创造了品种繁多的地雷和许多巧妙的伪装埋雷办法,掀起群众性爆破运动,炸得敌人心惊胆战、晕头转向、草木皆雷、军心恐慌。
1941 年底,太行山区的兵工厂发展至14 个,职工达3000 多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划归晋冀鲁豫军区领导。至1947 年2 月,晋冀鲁豫军工处所辖兵工厂达到18 个。
1946 年10 月,原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撤销,改设晋察冀边区工业局,驻地由河北完县(今顺平县)迁至山西阳泉,并在灵丘县上寨村成立第二生产管理处,下设三个分厂,分别生产手榴弹、八二迫击炮弹和六〇迫击炮弹。1947 年7 月,新成立第三生产管理处,合并了第二生产管理处所属各厂,下辖9 个分厂,其中设在山西境内的十五分厂,由灵丘上寨搬迁至平定县三都村,仍然生产手榴弹;新建翻砂厂,设在阳泉荫营,主要铸造手榴弹壳和炮弹壳,编号十七分厂。
1947 年3 月,国民党军队进犯陕北,晋绥边区在黄河西岸陕西境内设置的兵工厂,迅速搬迁到黄河以东吕梁山区的兴县、临县、宁武、柳林等地,工业部机关随之迁驻临县林家坪。延安军工局机关和所属工厂,也迁并到晋绥工业部。此时,晋绥工业部设在山西境内的兵工厂共10 个,还建立了毛纺厂、纺织厂、火柴厂、皮革厂、农具厂、石油厂等为军工服务的民品厂。
经过调整,各解放区1947 年设在山西境内和临近的兵工厂共37 个,职工20000 余人,成为解放战争中我军最大的武器制造基地。
为了配合战略反攻,晋冀鲁豫军工处以毛泽东指示工业生产要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原料足、销路广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创造“刘伯承工厂”生产竞赛运动,优胜者授予刘邓大军南下时,刘伯承司令员赠送给太行军事工业亲笔题词的锦旗。工厂与工厂之间你追我赶,工厂内部也开展立功活动,激发了职工生产热情,推动了生产技术发展,促进了管理水平提高。1948 年4 月,军工处召开总结大会,长治南石槽兵工二厂被评为“刘伯承工厂”,中央局和各野战军军事领导人纷纷来电祝贺。
1949 年3 月,刘伯承恳切嘱告新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华北兵工局不要以他的名字命名工厂。经上级指示,“刘伯承工厂运动”之后改为“生产竞赛运动”。华北兵工局办事机关最初设在榆次县,太原解放后,迁驻太原市新民东街,统管华北地区军事工业,并接管了阎锡山的兵工厂。
从抗日战争初期创建,解放战争发展壮大,到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览中的黄崖洞兵工厂(本刊资料)国解放前夕,山西兵工共拥有21 个大厂、44 个分厂,职工24000 余人,不仅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广泛支援了全国各地工业建设。1949 年9月,以八路军总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现中北大学)为前身的华北兵工职业学校在太原兰村开学,翻开了为新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新的一页。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览中的黄崖洞兵工厂(本刊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首任重工业部部长由陈云兼任,刘鼎作为副部长兼任下设的兵工局局长。1950 年5 月,兵工局改设为兵工办公室。10 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兵工会议,原本拟定了“转变、调整、过渡、改造”的兵器工业建设方针,准备重点讨论向和平转变的具体事项,会议期间突然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急需武器装备的通知,又立即转为战时动员。山西各兵工厂随之又加足马力,投入紧张的战时生产,至1952 年底共生产82 迫击炮400 门、迫击炮弹117.13 万发、57 破甲弹419.857 万发、手榴弹734.898 万枚、火炸药391.106 吨。同时,派出一批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赴朝鲜战场开展武器装备维修服务,为我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1953 年1 月,新中国经过三年准备,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原文共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694 个,实际施工达到921 个。工业基本建设是“一五”计划的中心,而由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点工程,又是工业建设的中心。156 项重点工程实际完成150 项,其中军事工业企业占44 项,分布在山西的8 项。加上未列入156 项工程的新建项目1 项,对以黄崖洞兵工厂为前身以及接管太原兵工厂的老军工企业进行改扩建7 项。“一五”期间,山西共有军工企业16 个,按照后期向社会公布的第二厂名统计,分别为在太原的山西机床厂、晋安化工厂、晋西机器厂、汾西机器厂、大众机械厂、江阳化工厂、兴安化学材料厂、新华化工厂、太行仪表厂,在长治的淮海机械厂、惠丰机械厂、晨光机械厂(后迁往南京),在阳泉的晋东化工厂,在大同的山西柴油机厂,在侯马的平阳机械厂,在太谷的利民机械厂。1954 年,山西机床厂试制定型第一批标准化制式76.2 毫米口径野炮,毛泽东亲笔为全厂职工写下嘉勉信,祝贺试制野炮成功的胜利,指出:“这对建立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的任务。”使山西乃至全国军工企业倍受鼓舞。
进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央制定“加强战备、准备打仗”战略方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规划“三线”建设,掀起了新中国继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的第二次国防工业建设热潮,山西在管涔、太行、中条、吕梁、太岳等山区建成大、小“三线”工厂共30个。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原则,许多工厂选择在深山老林,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如建在宁武县岔上乡的长城机械厂,位于一道约7.5 公里的狭长山沟,夏秋季节常常洪水暴涨,到了冬春又面临缺水困境;五四一工程虽然没有钻山,但将工厂散布在晋南的4 个县域,蜿蜒130 多公里,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一座座后方军工基地在艰难条件下建成投产,谱写了山西军工新的辉煌。精神绝对值得赞许,可是在投资、生产以及职工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重重矛盾确实无法回避。随着中央对部分“三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宁武3 个厂撤销,职工并入五四一;五四一原来规划的17 个项目只保留7 个,缩小建设规模后,移交给了中信公司;太行山电子工业基地几经周折建成后,几个工厂又迁入石家庄、太原等地,改变隶属关系,划归地方管理。与此同时,一些老军工企业为支援全国“三线”建设,输送了大量管理干部与技术骨干,许多人告别城市,背井离乡,成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感人故事的真实写照。在这个阶段,一批军工研究院所入驻山西,进一步壮大了山西军工科研实力。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山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企业和院所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参加“两弹一星”配套研制,并在枪械、火炮、炮弹、炸药、防化器材、发动机、航空仪表、水中兵器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就了国防科技工业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1978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山西军工共有108 个项目获奖。
随着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世界的主题,国防工业开始贯彻保军转民战略,投入艰难的二次创业,打响了“三大战役”:一是突出高科技含量,加快新型装备研制;二是大力开发民用产品;三是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和对外贸易,通过开展生产自救,山西军工实现了整个行业从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根本转变,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巍巍太行,滔滔黄河,人民兵工,百炼成钢。山西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军事工业涵盖兵器、电子、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各种门类,以生产企业为基础,兼有科研院所、专业院校,形成三位一体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先后装备于神舟、蛟龙、航母等国家重器,一大批具有军工特色的民用产品在市场加速驰骋,更有一大批现代化新型武器装备在历次阅兵中闪亮全球,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强军梦支撑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锻造了锐利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