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军
陈毅与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涌现出多少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我的父亲陈毅从1923年入党到1972年离世,49年跟随共产党和毛泽东历经千难万险,浴血奋战,在炮火中迎来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治国理政,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恰逢陈毅诞辰120周年。我再次重温陈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撰写的两份文件,向中国共产党、向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
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俗称朱毛红军)转战赣南和闽西,队伍壮大了,但也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矛盾。红四军党内和军内存在着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残余思想。6月,红四军在龙岩召开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原想解决红军建设问题,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提高部队素质,但由于认识不统一,发生了争执,结果前委书记毛泽东被选掉了,陈毅被推举为前委书记。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此后红四军出击东江失利,部队思想涣散,士气低迷,面临严峻考验。此时中央通知红四军派人赴上海开军事会议。陈毅到沪后,根据中央要求写了5个书面材料,阐述红四军的战略战术、组织编制、政治工作、政策策略、斗争艺术等方面的详情,认为红四军离开毛泽东的领导不行。中央在1930年初把其中的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央军事通讯》创刊号上,加了按语:“这是很值得我们宝贵的一个报告”,很多经验在中国“别开生面”。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曾对我说:“当年你父亲到上海来汇报红四军的情况。我们第一次听说,红四军规定‘借用老百姓的门板要还,洗澡要避女人’。这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出处。”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陈毅的汇报,责成周恩来、李立三和陈毅组成三人小组,草拟决议上报政治局通过。周恩来指定陈毅起草中央给红四军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这封信肯定红四军的斗争经验,肯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思想,明确提出红军的基本任务,要求红军纠正一切不正确倾向,指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前委要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团结全体同志努力同敌人作斗争。陈毅带着新的认识和中央精神回到红四军,原原本本地向朱德和前委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并诚恳写信请毛泽东归队。他同毛泽东一起召开各种座谈会,讨论如何落实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12月,红四军在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陈毅主持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批评了各种错误思想,统一了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古田会议决议是我党和我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在党史和军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在学习这段历史时,大家往往会对陈毅不折不扣落实九月来信、主动让位的精神表示敬佩。在我看来,如果细细读陈毅的生平,我们对他在古田的表现就不会感到意外,因为他自参加革命后始终把党、军队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年来,我阅读历史文献、走访老同志和参观革命遗址,包括两次去了古田。今天,我感觉自己更加贴近了父亲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了他对党和人民军队的热爱与忠诚。
陈毅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生活越过越艰难。上学后接受新教育,开始崇拜“德(民主)先生”和“赛(科学)先生”。他考取法国勤工俭学资格,就是想走出国门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法国他接触到各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蔡和森介绍他学习《共产党宣言》。他说:“蔡和森对我起了很重要的影响,我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搞无产阶级革命的光明前途。”他酷爱文学和诗词,一度想作“文学青年”,用笔唤起民众的觉醒。回国后,他又经历了苦闷和求索,最终在192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毅从参加革命的第一天起,就经历了多次生死的考验。1927年,中央军委分配他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担任中共委员会书记,公开身份是学校政治部准尉文书。后来军校被改编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教导团。8月1日南昌起义那天,教导团奉命开拔。4日到达九江,张发奎命令教导团全部缴械。陈毅决定连夜到南昌去找起义部队。当他赶到南昌时,起义部队已撤离。他毫不犹豫地向南追赶部队。追上部队后,周恩来分配他去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任团指导员。周恩来说:“派你做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陈毅说:“什么小不小!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器我就干。”
起义部队进入广东境内分兵失利。朱德率一部到达江西天心圩,2000多人的部队只剩下七八百人,师团一级的政工干部走得只剩陈毅一人。这时,朱德召集会议宣布:“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不愿意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他给官兵讲形势,谈前途,增强部队继续革命的信心。陈毅站出来坚定地支持朱德,说要跟着朱德把革命进行到底。这次整顿后,虽然队伍大大缩小了,但留下来的大多是自愿革命的精华,有不怕牺牲的决心。10月,部队到达江西大庾,朱德和陈毅再次进行整顿,撤销了虚有其名的军、师建制,把剩下的800余人编成一个团,取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同时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吸收新党员,成立党支部,派遣党员担任连队指导员。11月上旬,部队来到湘粤赣交界处的上堡地区,部队进行第三次整训,重新确定了部队的任务,除了打仗还需要做群众工作,发动农民闹革命,组织群众打土豪。经过“赣南三整”,朱德和陈毅为党和中国革命保存培养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1928年4月28日在江西宁冈砻市朱德、陈毅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复兴的火种。
他认真贯彻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认为红四军不能没有毛泽东的领导。多年后陈毅在延安回忆此事时说:“我挂了几天帅,感到自己不行。事情就是这样,你不在那个位子上干不知道,一干前后一比较,就察觉出问题来了。”“这件事我认为是办得对的。毛泽东和部队上上下下皆大欢喜,我也很高兴。”陈毅就是这样一位光明磊落、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8年至1972年,陈毅一直任副总理兼外长。对于外长这个职务,陈毅心存敬畏。他视毛泽东和周恩来为外交方面的导师。他十分敬重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毛主席心中的大格局,对国际形势的研判,对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同情心和支持,对外国反华势力围攻中国提出的战略战术,都令陈毅折服。每次陪毛主席见外宾后,他都会记下毛主席的外交风采、外宾对主席的敬佩心情以及他自己的心得体会。
他始终虚心向周总理学习做外交工作。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主动参加周总理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报告会,每次都觉着很有裨益。在万隆会议期间,他认为周总理掌控了会议全局,处于会议的核心领导地位。父亲经常在晚饭后步行到总理家向总理请示工作。如果在外地,夜间他也要打电话向总理汇报当日情况。白天他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外事活动。只有到了深夜回到寓所,他才能坐下来认真仔细阅读文件和电报,关注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变化并做笔记。这是他每日的必修课。战争年代他连年征战,负过伤身体有疾,但是他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以独特的豪爽和诙谐感染着外宾,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领导下,他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支持被压迫国家和人民的正义斗争,努力发展我国同各国特别是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苏关系跌入冰点。
1969年3月至10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要求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四位老帅召开国际形势座谈会,指定陈毅为召集人,并派熊向晖和姚广作为助手,参与讨论和帮助作记录。
四帅国际形势座谈会共开了24次,向中央递交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和《对目前形势的看法》两篇报告。当时的国际形势危机四伏,扑朔迷离,美苏之间矛盾加剧,中苏关系极度紧张,苏联扬言对中国核基地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打击;美国也不失时机地挑拨中苏矛盾,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四位老帅用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对各种信息进行梳理,抽丝剥茧,对国际形势作出了准确和深刻的研判。他们认定,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美苏争霸,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在可预见的将来,美苏单独或联合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可能性不大。美苏争霸态势显现出苏攻美守的苗头;美国为对付苏联,出现了有意松动对华关系的迹象。据此,老帅们提出应缓和对美关系,利用美国牵制苏联的政策建议。陈毅还大胆地提出,可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甚至举行中美更高级别的会谈。对于这不合时宜的建议,有人怕报上去又被扣上右倾的帽子。陈毅就以个人名义向周总理提出以上建议。这些建议不仅牵涉到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而且直接攸关国际形势和格局的走向。四位老帅的报告和建议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重视,为党中央日后的外交决策和行动提供了佐证和思路。
陈毅从一名红军指挥员成长为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军长到元帅;新中国成立后转向治国理政,担任过上海市市长,后来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他胸怀天下,能文能武,党指向哪里他就冲锋上前。40多年,他始终一如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陈毅在给来华参加抗日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生特医生的信中写道:“你如果问我有什么经验感受,我总的回答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当他在党的领导之下,与广大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时,他就具有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坚定地与国内外的敌人斗争到底,去完成他担负的革命事业。”这些发自肺腑的话,很好地诠释了他为党为人民奋斗终生的赤子之心。
陈毅是我引以为荣的父亲。同时,我更多地把他和他的战友联系在一起,他们是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他们浴血征战28年,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今天,我们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不仅是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更重要的是要弘扬他们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坚定信念,站稳立场,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信心百倍地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