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章丽 江从兵
【关键词】误服清洁剂;急性中毒;护理体会
本文所述洗衣机清洁剂(泡腾片)成分含聚羧酸酯、碳酸氢钠、表面活性剂等成分,对皮肤、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口服清洁剂中毒较重者短期内若未及时救治,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穿孔、出血,甚至多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清洁剂无特效解毒剂,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同时严密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及相关指标,如出现异常需尽早采用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血液灌流、血液净化、血浆置换等[1]。现将我科20例误服洗衣机泡腾片致急性中毒患者的急救管理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急诊科2019年7月12日收治20名因误服洗衣机清洁剂急性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临床资料某中学学生,男生15人,女生5人,年龄14-16岁。学生们在2019年7月12日将老师办公室彩色清洁剂误认为糖果而食用,后陆续出现头昏、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中毒7小时后集体来院就诊。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评估病情后,均未采取洗胃措施。症状轻者立即采取饮用牛奶保护胃黏膜,维生素C片口服抗氧化;稍重者给予建立静脉通道补液、泮托拉唑抑酸、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维生素C等静脉滴注;5例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甲氧氯普胺止吐。所有患者均給予口服铝镁加保护胃黏膜,完善心电图、血液分析、肝功、肾功、电解质等相关辅助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护理体会
2.1护理评估20名学生入院时均神志清楚,生命体征正常,患病后均食欲减退,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昏、上腹不适等,有10位男生查体:精神稍差,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2.2急救护理管理(1)调配人员,合理分工:患者同时入科就诊时,病人流量大,症状各异,医务人员偏少,给急救工作带来难度。当班医生、责任护士立即报告科室护士长及主任,科主任及护士长迅速到达科室指挥并参与救治工作。进行分组分工,将护理人员分为分诊组、急救组、治疗组、护理组等,要求大家服从调配,团结合作,确保急救工作准确快速进行,同时通知二线人员立即到岗。(2)物资准备:病室除了安置此批中毒学生外还有其他留观患者,因此医务人员应合理布置科室场地,分流各批患者,准备好床单元、急救物品、药品及急救仪器设备,使救护工作顺利进行。(3)护理工作流程:分诊护士登记每个病人基本情况,并进行挂号登记;测量生命体征,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合理分区,较重者安置在抢救室,由急救组人员负责救治;轻症者安置在观察室。治疗护士进行采血化验、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分发口服药等工作;护理组为患者佩戴腕带,方便查对,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做好患者、家长及老师沟通宣教工作。同时做好其他病室患者的解释工作,以取得大家的理解配合。
2.3护理措施(1)治疗护理:治疗时应做好查对工作,尤其是采血、脉输液、分发口服药时,需反复查对并双签名。注意观察药物疗效,泮托拉唑偶可引起头痛和腹泻,用药时应询问患者感受;甲氧氯普胺可导致锥体外系反应,可出现肌肉震颤、斜颈、共济失调等,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处理。(2)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呕吐物颜色、性质、量,必要时留取呕吐物标本送检,呕吐毕后给予漱口;观察腹部体征变化,警惕消化道出血、穿孔,做好交接班工作。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做好护理记录。(3)饮食护理:未呕吐者给予牛奶、米汤饮入以中和胃酸,利于黏膜修复;呕吐频繁者暂禁食,病情好转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4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此批患者均为未成年人,表现为恐惧、紧张,对预后担忧,有的患者由于病员间相互影响而使自觉症状加重。我们科给予了孩子们心理疏导;家长到达后,因着急孩子们病情,大多家长情绪激动,我们立即分批、分室对家长们进行了解释工作,消除他们紧张心情,也让他们共同参与患者的心理疏导,使救治工作顺利进行。中学生们大多好奇心强,安全意识不强,医护人员应积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讲和推广,使其能够有效注意今后的饮食安全卫生,从而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2]。
3结果
在科主任及护士长的指导下,医护配合,启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所有中毒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救治后,症状均明显缓解,留观治疗3天后全部治愈出院。
综上所述,群体性中毒事件是比较常见的严峻突发性事件,在救治中,护理管理者及医护人员所具备的综合业务素质尤为重要。管理者要有综合处理事件的能力,使救护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护士应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快速的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救治时,面对大批患者涌入、其他留观患者需要调整病室等混乱场面的情况,要求护士应快速准确的安置每一位患者,治疗及用药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使患者尽快恢复。
通过此次群体中毒突发事件,提高了整个医护团队的凝聚力,加强了护理人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可予以此类急救护理措施的宣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