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探究之旅

2021-08-05 09:36左程辉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蜗牛经验爸爸妈妈

左程辉

情景: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在草坪上玩大型玩具。突然,欣欣叫了起来:“大家快来看,这里有只小蜗牛!”孩子们听见了,呼啦全围了过去。“蜗牛真可爱!”“蜗牛的家在哪里呢,它是不是迷路了?”“蜗牛在找东西吃吗?”“蜗牛喜欢吃什么?”孩子们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提出了“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教育目标,并建议成人“要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当蜗牛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时,我们自然而然地开启了蜗牛探究之旅。

蜗牛的家在哪里

孩子们继续寻找蜗牛,可是找遍了整片草地也没找到一只蜗牛,难道它们都躲起来了?带着失望的情绪,孩子们回到了班级。“难道蜗牛的家在树上吗?它肯定去找妈妈了……”为了丰富孩子的经验,我请他们放学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询蜗牛的生活环境。

第二天入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哪里有蜗牛!”“我和爸爸上网查了,蜗牛喜欢待在潮湿松软的泥土里。”“一些石块下面也有蜗牛。”……讨论之后,孩子们决定去幼儿园的种植园寻找蜗牛。果然,琦琦、欣欣、果果都在种植园松软的泥土里找到了蜗牛,开心极了!这时,轩轩突然兴奋地大叫起来,原来他在一堆枯草下面发现了好多只又肥又大的蜗牛,原来蜗牛还喜欢待在枯草下面呀!这个发现超出了孩子们原有的经验,新的发现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好奇心。

对爸爸妈妈说

生活即教育,成人要学会识别日常生活中那些孩子感兴趣的事件,支持他们的探究活动。在蜗牛的探究之旅中,我们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通过提供机会和条件,支持孩子观察和发现蜗牛的秘密,帮助他们深入探究。

我眼中的蜗牛

回到活动室,孩子们将蜗牛放在一个大大的盘子里观察:“小蜗牛有长长的触角。”“蜗牛的肚子上有白色软软的肉。”“它的背上有硬硬的壳。”“用手去触碰蜗牛,它会缩回壳中……”他们观察得仔细又认真。

为了更好地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我们利用美工区的扭扭棒、彩泥等材料引导孩子制作了“我眼中的蜗牛”,还组织了绘本《小蜗牛的新房子》等阅读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从各个方面了解蜗牛,对蜗牛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对爸爸妈妈说

在寻找蜗牛、观察蜗牛外形特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倾听孩子们讨论中出现的高频词,密切关注其兴趣和需要,创造条件,引导孩子用多元形式来艺术化表征自己眼中的蜗牛,增强孩子的探究欲望。

给蜗牛造房子

晨间游戏时,轩轩发现住在盒子里的蜗牛不见了。“蜗牛逃跑”事件激发了孩子们要为蜗牛盖一座房子的强烈愿望。

诺诺:“需要加一个盖子,这样蜗牛就不会从盒子里逃跑了。”

琦琦:“盖子会把蜗牛闷死的。”

诺诺:“那我们就给它开一个窗户。”

天天:“还要放一些吃的东西,不然蜗牛会饿死的……”

显然,“给蜗牛建造一个适宜的家”成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接下来的活动中,孩子们讨论并得出“建造一个适宜的家”需要具备的条件:1.上面需要有盖子,防止蜗牛逃跑;2.最好透明,方便观察;3.里面需要湿润的泥土,因为蜗牛喜欢泥土;4.要有出气孔,有利于空气流通。

结合以上条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蜗牛居住环境的特点: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尽量避免阳光直射。随后,孩子们陆续把从家中收集到的纸杯、玻璃瓶、塑料盒子等带到班级,并将蜗牛放在不同器皿中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比较,孩子们总结了如下经验:纸杯和玻璃瓶的活动空间较小,不适合蜗牛日常活动;有镂空盖子的塑料长方形盒子最为适宜。

对爸爸妈妈说

为了给蜗牛找到更为适宜的家,孩子们查阅资料,了解蜗牛的居住环境,还对比分析了杯子、玻璃瓶、塑料长方形盒子的优缺点,为蜗牛创造了适宜的居住环境。

蜗牛的黄色便便

一天早上,欣欣发现蜗牛家里出现了好多黄色小颗粒。围绕着“黄色的颗粒物是什么”,孩子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童童:“这是蜗牛拉出来的便便。”

果果:“为什么是黄色的?”

欣欣:“昨天,我喂了蜗牛很多黄色的叶子,是这个原因吗?”

轩轩:“是的,因为每次吃了红心火龙果,我的便便就变成了红色。”

……

显然,“黄色便便”引发了孩子们对蜗牛生活习性的探索欲望。接下来,通过实验和上网查找,孩子们了解到蜗牛喜欢吃青菜、包菜、胡萝卜等。我们就“食物颜色与蜗牛便便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测和投票活动。

猜想需要实验来证明,孩子们找来了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把蜗牛放在不同玻璃瓶里,并投入不同颜色的食物,然后通过观察来查看和验证蜗牛粪便的颜色。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什么颜色的食物就会拉出相似颜色的便便”。在接下来的观察中,孩子们还发现蜗牛在植物的根、茎、叶上也有偏好。通过观察和统计,结果显示:蜗牛最喜欢吃植物叶子。

对爸爸妈妈说

在研究蜗牛粪便的过程中,孩子通过猜测、投票、实验、统计等方式,总结了蜗牛的食性,并用绘画、写日记等方式进行表征和记录。只有当孩子从内心深处对活动产生探索兴趣时,他们才会自动自发地进行认知、发现和探索。

如何照顾蜗牛

在给蜗牛喂食时,贝贝发现一只蜗牛死了。孩子们非常难过,开始寻找蜗牛死亡的原因。

轩轩:“是泥土太干了吧!”

贝贝:“吃了不新鲜的食物,生病死了。”

果果:“蜗牛的家太脏了,所以它生病死了。”

针对以上问题,孩子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团体讨论和广泛调查,总结了“照顾蜗牛”的五部曲:1.定时清理蜗牛的粪便;2.定时定量投放新鲜食物;3.不用尖锐的物体触碰蜗牛;4.及时记录蜗牛的生长变化;5.保持蜗牛所生活泥土的湿润度。为了保证每天都有专人照顾蜗牛,孩子们还设计了“照顾蜗牛”值日表,不仅每天安排值日生照顾,而且完成照顾任务后,值日生还需要进行记录。

对爸爸妈妈说

通过观察、讨论、自主探究,孩子们在照顾蜗牛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并不是成人告知的,而是他们在“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问题的实际解决”这个螺旋上升体验式的过程中获取的。因为孩子的经验通常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这就需要成人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帮助孩子把生活中的细微经验纳入课程。 家长们的喜悦

悦悦妈妈:在照顾蜗牛的过程中,悦悦做事情变得主动而耐心。她催促我买放大镜,买来之后,她一有空就趴在蜗牛旁边观察。

欣欣爸爸:有时候蜗牛休眠了,欣欣就让我用温度计帮蜗牛量体温,担心蜗牛是不是生病了。在照顾蜗牛的过程,欣欣表现出十足的爱心。

乐乐妈妈:我发现孩子“专注与坚持”的学习品质得到了提升。

果果妈妈:果果把照顾蜗牛的经验迁移到饲养金鱼、乌龟甚至周围的花草树木之中。在这个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获得了新经验,也在操作中生发出新成果。

贝贝爸爸:在参与的过程中,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情况,家园合作更密切了,互动也更顺畅了。

……

教师的反思

●在自然探究类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提出的支架性问题“你知道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既可以帮助成人了解幼兒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点,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在活动进程中,如果教师没有适时搭建支架,幼儿对蜗牛的探究可能只会停留在较浅显的层面,短时间内就戛然而止了。

●成人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梳理经验,支持和伴随他们的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投放丰富的工具和材料,让孩子有更多自主操作、体验的机会。提供问题情境,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激发孩子更深层次地思考与探索。鼓励家长们持续参与,让孩子的兴趣得以拓展延伸。

猜你喜欢
蜗牛经验爸爸妈妈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蜗牛说
我的爸爸妈妈
小蜗牛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蜗牛(共3则)
爸爸妈妈,我能行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