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该任务必将是巩固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与国家地位的保障。“讲故事”,不仅仅是媒介产品中叙事的形态,更是一种交流手段。国际传播中的媒介产品,人文交流,国际公共关系、国家形象塑造甚至官方的外交活动都是兼具着故事化的表达,都可兼具着科学理性安排和艺术審美精神。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地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用中国为国际社会作出的智慧与贡献回应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带来的挑战。
二、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叙事手段
1、宏观叙事中的情感共振
只有通过全人类公认的语言才能化解不同文化的认知障碍。世界上共同的语言,是对“美的感知”,审美是能够超越文化的。在国际传播中运用宏观叙述中故事化的情感共鸣、灵感共振是我们沟通世界各国人民心灵和思想的方法。
叙事上从文化相近出发,更容易吸引“听故事”的人,这需要跨文化传播者根据不同文化和思维背景的对象打造具有特色的叙事策略,尽可能寻求彼此的“最大公约数”。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隶属中国汉办)支援高校的每一箱物资上都贴着八个大字“山川异域,风云同天”。这八个字可追溯至中国盛唐时,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来中国请教佛法。长屋赠送中国大德的上千件袈裟的边缘都绣着一首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正因为“风月同天”,才不受地域限制,无论古今,双方依旧感同身受。通过历史与文化上的渊源,打造现代人精神“意象”上的领会。
蒙古国承诺向武汉送出三万头蒙古羊,以援助中国疫情的策略更具有打造文化相近与情感共鸣的特征。通过媒体的报道,蒙古国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瞬间通过“赶着一群蒙古羊穿过边境进入中国”这一浪漫图景的想象提升了。无论是作为近邻在地域上的接近,还是蒙古国与我国人民饮食习惯上的重合,都被媒体和广大公众在互联网上 “故事化”与“情境化”了,这无疑是人文交流上跨文化传播的新颖可取之处。寻求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不仅局限于一个新闻产品,也可以打造一个事件,通过文化上的相近、时间和空间上的浪漫想象,将传受双方的情感汇聚在一起,无论是耳熟能详的老故事还是全新策划的新故事都能凝聚双方的理解与认同。
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他国的受众融入到我们叙述的“共同体”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通过这种命运贴近与情感共振的方式,使用普世情感话语让世界去融入、参与认同中国的理念与故事。
2、微观视角下的真情实感
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如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从平民化的角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讲中国的大故事,和讲中国人民、中国社会上每日发生的小故事并不矛盾。好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一旦切入至微观视角,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就会让每一位受众真实地感受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这样才能“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
中国环球电视新闻网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创作的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取得了极佳的国际传播成果。“短片在33分钟的时间内融入了23组被摄对象,内聚焦视角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也营造了一种亲历者与受众在场对话的人际传播氛围。”2大量医护人员和病患者的镜头跟踪打破了以往传播短片的疏离感,通过每一个疫情亲历者真实的故事,既能还原事实真相,又可以引起国际受众的兴趣。普通人的微观视角更能够引起受众的同情、怜悯甚至敬畏,由小切入的故事更有利于打通国际传播的壁垒,让许多对中国还很陌生的西方人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巧妙地选取国际受众熟悉的微观视角也会使得传播效果事半功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复兴路上工作室”新媒体平台的《一杯咖啡的脱贫故事》短片,选取“咖啡”这一国际受众熟悉的视点,并将其与当代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巧妙结合。通过一颗颗小小的咖啡豆的种植、生产和运输,展现中国政府政策扶持与交通运输发展下,咖啡豆从中国云南走向全世界的历程,而这一切代表着云南咖啡的成功,也是“咖农脱贫”的成功。东西方文化元素的交融将地球两端的人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是一个连结世界的大同故事。
(二)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行为策略
1、加强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
当前我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必须要加强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进行国际传播的战略化布局。最主要是在国家层级建立一个统筹协调国际传播的机构,健全协调机制,制定组织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更好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握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3无论是当前中国相关机构部门,还是国际上相同做法惯例,都能得出相关借鉴意义。
2013年,中共中央建立了统筹国家安全工作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国安委”),其由中央直接管辖与领导,该机构的设立突破了原有国家安全管理归口专门国家安全机关的思维。而当前国际战略传播的工作复杂性和广度与国家安全工作有着相似的属性。例如,国际通行做法是将国际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组织协调并行。2010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向国会提出并审议通过了《国家战略传播构架》,其目标是“提交一份全面的公共外交和战略传播跨部门战略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战略传播的思维,将国家战略传播体系描述为由总统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的,由美国内政、外交及军事情报部门构成的联动机制。美国国家战略传播体系的核心要义是:“协调言行、同步策略”、“精心设计传播和接触”,该战略传播是由政府主导的有目的、计划、步骤的系统化全球战略。4与传统的信息传播和公共外交相比,战略传播的目的性和进攻型更强,对资源整合运用更加有效,能最大效能地提升国内不同传播主体的传播效果,以满足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广度与深度。2017年,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也依旧延续了奥巴马政策中的国家战略传播构架。5美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从认识上升至了国家战略高度,且成为美国的政治共识,其已与国家安全工作并驾齐驱,二者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完成对美国国家利益的保护与拓展,进而提升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从大国博弈的视角出发,在当前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更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组织、整合并管理各层级、各领域的内外传播资源协同一致,将国际传播工作贯彻到各级党委(党组),“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机构组织设置为基础,构建出一套属于中国的战略传播格局与对外话语体系。
2、坚定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讲故事某种意义上就是“把各种概念、观念和情感在一个可被转达和阐释的符号形式中具体化”6。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运用属于中国的文化底蕴,找到能代表中华民族特质的文化符号与形象。但是在文化符号传播过程中,一旦选用就要将其视为一以贯之的国家文化象征,不能因为短时跨文化交流中出现阻碍或面临质疑就放弃。即使是那些不能适用于现实语境的中国文化符号,也可以将其赋予新的意义,通过时间的流淌让其适用于现代中国故事,焕发新的生命。中国龙作为中国文化图腾, 具有神秘、超自然的特点, 但是龙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曾经被视作邪恶势力的象征。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 如《哈利波特》等电影中,龙的符号意义也逐渐多样化、正面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的新“狮子论”是赋予旧的文化符号以新的表意,这是中国话语叙事的新突破。赋予原有高认知度的“沉睡的,醒来富有攻击性的狮子”隐喻新意义,成为“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7。这属于一次文化上的自信,促成了国家形象新的重塑。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道路上守住立身之本。
道路自信对于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我国要对国内治理模式而取得的成就和其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充满信心,中国的主张与方案不仅是中国人积极探索的结果,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20年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中国的特色脱贫攻坚事业为全球脱贫攻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中国坚定了全世界消除贫困的信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树立了标杆。坚定道路自信不仅有利于推进国内发展与改革的进程,更有利于促进其他国家对我国主张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即使不能完全改变部分国家对我国道路的偏见与警惕,也可以帮助并吸引其他的对象。诸如和中国拥有较大文化共识和经贸空间潜力巨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此外,在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如“脱贫”、“生态”与“文明”方面坚定我国发展的道路自信,积极阐释并传播我国主张、智慧与方案是更利于取得成绩的。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运用中国话语参与叙事是民族所需,时代所迫。寻找向外界积极表达自我的路径方式与凝聚力量的立身之本,从内容叙事和行为策略两方面进行探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只有铭记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家发展的的历史任务,清楚国际传播工作现实环境的挑战,选择合理可行的国际传播叙事手段与行为策略,才能逐渐地将中国理念传递给世界,精彩的中国故事传遍地球各地,最终能使得中国的话语权在世界具有影响力。
(作者:李梓潇系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外交与文化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传播、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成.认知·话语·符号——“讲好中国故事”的阐释体系初探[J].国际传播,2017(04):22-28.
[2]史安斌,盛阳.“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J].新闻与写作,2017(08):10-13.
[3]苏仁先.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2):43-45.
[4]李子祥.新形勢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4(Z8):53-56.
[5]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4(03):20-26
标注信息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 李宁,徐嘉伟.疫情纪录片的叙事创新与国际传播效果研究——以CGTN《武汉战疫纪》为例[J].中国电视,2020(09):22-27.
3 唐润华,刘昌华.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传播的整体性与差异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4):75-79.
4 President U.S..National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Homeland Security Digitial Library,2010-03-26.[2021.06.04] .
5 程曼丽.国家安全视角下美国涉华舆论的变化及应对[J].对外传播,2019(02):7-9+15.
6 [英]霍尔编, 徐亮、陆兴华译,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第10页.
7 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疫情之下元叙事的终结与重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