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大时代

2021-08-05 08:05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王利发茶馆老舍

【读前花絮】

书虫:走进一家茶馆,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小樱:走进一家茶馆,我能了解到它卖哪些茶和点心。

书虫:就没有别的了?比如来这里的客人都穿什么衣服,判断他们做什么工作,等等。

小樱:咳咳,关注点不同嘛。要不怎么老舍成了文学家,而我就只能当一个吃货呢?!

【虫家讲坛】

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茶馆》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代表三个不同时代的三幕戏,共同展示出一幅磅礴的历史画卷。

“莫谈国事”

1898年,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公寓租给大学生,在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混乱中。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50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敢作敢为的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著、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无论是想要摆脱国事纠缠的王利发,还是对国事“迎难而上”的秦仲义、常四爷,他们最终仍是被命运裹挟,被黑暗吞没。而太监、洋教徒、特务、打手等一批道德沦丧之人却活得“如鱼得水”,社会之丑恶可想而知。

剧中人物的命运耐人寻味,作为背景的茶馆也时刻暗示着时代的情况。三幕戏中,裕泰茶馆不断改良以适应时代发展,店内张贴的“莫谈国事”纸条却越来越多,字体越来越大。社会的混乱与黑暗,民众生活之压抑,全都包含在“莫谈国事”这张四字纸条中。

戏剧独创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1958年5月,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说起《茶馆》是怎么写的。如果用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或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里,故事情节集中在单一的事件上,甚至上场的人物也最好不要太多)来衡量《茶馆》,那只有地点是符合要求的,但这并不妨碍《茶馆》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优秀典范。茶馆的时间跨度前后经历半个世纪,戏剧情节复杂,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冲突,上场人物多达70余人。但老舍把这些人物集中在茶馆这个微缩社会中,让他们各自上演不同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物的人生来写大社会,同时以茶馆的兴衰来透视旧中国的衰败。这样的戏剧构思纵横开阖,既是大气魄、大手笔,又有细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独创。《茶馆》无愧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如此优秀的戏剧作品,还不快去多读几遍?

关于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此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1930年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并写出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和中篇小说《月牙儿》等。抗战期间,曾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46年赴美讲学,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等。新中国成立后应召回国,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3部话剧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关于文本——

1.《茶馆》的写作初衷是配合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宣传。当时,老舍写了一个四幕六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初稿拿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认为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一幕第二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应当以这场戏为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有了《茶馆》的诞生。《茶馆》从题材到文化内涵又回到了老舍驾轻就熟的老北京往事上,是一部由往昔岁月和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2. 1956年3月29日,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首次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半个多世纪以来,《茶馆》已成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是中国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1980年,《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访问演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之后该话剧多次赴国外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演出。

3. 现代文学家曹禺说:“《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猜你喜欢
王利发茶馆老舍
简析《茶馆》中王利发性格的复杂性
《茶馆》
北平的秋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特点
茶馆(节选)
雪 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老舍的求婚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清雅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