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呼兰河的散文诗

2021-08-05 08:04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1年5期
关键词:散文化呼兰河锄头

【读前花絮】

小樱:考考你,知道民国四大才女吗?

书虫:过人胆识吕碧城,“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北京著名女诗人”石评梅,还有“奇才异女”张爱玲。

小樱:厉害啊!她们的作品你都看过吗?

书虫:当然,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啦!

【虫家讲坛】

萧红曾经说过:“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受鲁迅“改造人的灵魂”的写作导向的影响,关心国家民族的蕭红,将笔墨聚集于批判国民性的痼疾上。在经历多年的漂泊之后,怀着对家乡的怀念和反思,萧红写下了这部关于家乡小城的传记——《呼兰河传》。

小城和它的民众

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呼兰河是一个不怎么繁华甚至有些贫穷落后的小城。这里人家稀少,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和若干胡同便勾勒出了呼兰河的总体轮廓。

这里的人们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他们的生存方式是简单的,“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生老病死一辈又一辈。在这个偏远闭塞的小城,人们是愚昧麻木的: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精神上的盛举,都是“为鬼而做”;胡家婆婆用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等方式将健康的小团圆媳妇生生虐杀了;王大姑娘自己作主嫁给了冯歪嘴子,违背了“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乡邻们甚至冒着严寒去“探访”“议论”。在这个原始落后的地方,人们的身上不乏旺盛的生命力:住在“我”家里的那些漏粉的、养猪的、拉磨的,他们对生存环境没有太大追求,仿佛只要活着就可以;勤劳而倔强的有二伯,对一切苦难都已麻木,如同东北的阿Q;任凭人们如何奚落,冯歪嘴子仍只是平静地生活着,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底层小人物身上蕴含的勇气和坚强。

不论是对穷人和弱势者境遇的关心,还是对小城民众精神痼疾的揭露和批判,全部发自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而在这徐徐展开的乡土风俗画中,萧红用自己的方式,述说着对于爱和温暖的向往。

散文化的叙述

旅居他乡、久病缠身的萧红,在她诗一般的语言里,有对小城里的人们不思进取和愚昧麻木的批判,也有对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在书中,萧红遵循着她一贯的创作特点,打破常规,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蜿蜒,也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突出,其叙述语言与传统小说的叙述语言完全不同,充满了散文化的特点。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的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散文化的“童言”,别具韵味,写出了童年时“我”在后园里的天真与欢乐。如诗如画的童年记忆里,与祖父的浓浓深情愈显珍贵。

多读几遍,或许你会对20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有更多了解。

(引文选自《呼兰河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关于作者——

1. 萧红,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2. 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1年,她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漂泊。1934年,她与萧军一起到上海,得到了鲁迅先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小说《生死场》出版,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

关于文本——

1.《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亦是现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早在1937年的武汉,萧红就开始构思这本书,可因时世动乱不安,她转徙流离,直至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了《呼兰河传》。这部倾注萧红巨大心力的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在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翌年5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单行本,此时距离她英年早逝,不过8个月的时间。

2. 茅盾评价:“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猜你喜欢
散文化呼兰河锄头
下水作文大家谈
小猪
绕转小舌头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梦游呼兰河(组诗)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两代人的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