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卓卿
对祖辈们来说,他们见多了“别人家孙子/女”的“十八般武艺”,回过头来却看到自己孙子/女的调皮捣蛋,心里难免会有落差。
我有一个微信群,名为“托托&诺诺粉丝团”,是为了将托哥和诺妹的成长点滴分享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建的。起初,这个群里很热闹,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长辈们的关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回应积极,经常发语音或视频邀请来与孩子们聊天。后来,兄妹俩渐渐长大,我分享的新鲜劲也过去了,照片和视频便发得少了,群里安静了不少。但为了让这个群不过于沉寂,我还是会时不时把我觉得有趣的事发在群里,比如,两兄妹趴在平衡板上,手脚当桨滑行比赛;一起钻到油菜花田里扮鬼脸;躲在“秘密基地”(沙发背后)商讨“作战计划”,等等。
按照以往经验,祖辈们总会出来“捧场”,或表扬孩子们能干,或笑一笑孩子们的可爱。然而从托哥上大班开始,群里的氛围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每当我分享完这些可爱瞬间后不久,爷爷就会在群里分享一些教育类文章,类似《在苦境里长大的孩子,成就自然大》《父母的嘴,决定孩子的路》《容易“出人才”的5种家庭,有你家吗》《母亲的好情绪,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来源》……这些与预期不一致的回复,总让我产生困惑,这是在质疑我的教育吗?因为有了芥蒂,渐渐地,我在群里分享得更少了,这个群变得更加安静。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朋友的婆婆。阿姨不与儿子住一起,但住在同一个小区,常常帮忙带孙女。她给我看了很多孙女的视频,多为才艺展示,配上文字描述和背景音乐,很是华丽,阿姨颇为自豪。她说:“我喜欢制作孙女的视频,也喜欢把这些视频分享到同学群里,我们一起讨论孙辈的教育,可热闹了。”从朋友婆婆的话中,我看到了来自祖辈们不一样的视角。
回家路上,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曾经说过的话在我的脑海一一浮现。奶奶说:“隔壁老王家的孙子骑平衡车可厉害了。”外公说:“邻居家的点点比托托小1岁,已经能熟练地念出小区所有车子的牌照了。”外婆说:“吴阿姨的外孙可聪明了,会干这干那的。”……这些以前听祖辈们讲过却不曾留心的事情,突然之间全都跑进了我的脑子。当然,在成长过程中,托哥和诺妹也学到了各种各样的本领,获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于我而言再平常不过,反而是他们偶尔淘气的样子令我觉得有趣。
而对祖輩们来说,他们见多了“别人家孙子/女”的“十八般武艺”,回过头来却看到自己孙子/女的调皮捣蛋,心里难免会有落差。他们奋斗在国家快速发展时期,重视个人的努力与成就,同样也重视后代的努力与成就。而我们所处的年代和所受的教育,让我们更重视个人的感受与想法,也重视后代的感受与心理状态。
后来,我把托哥和诺妹学的本领和获得的成绩拍了照片,发到群里,并每隔一段时间就“汇报”一下他们的“成长经历”。之后,爷爷就很少再分享那样的文章了。祖辈们并没有因此经常炫耀和分享孩子们的成绩,但我却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欣慰和对孙辈浓浓的爱,一切都在瞬间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