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颂
近期,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向国内外展示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城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
深圳40年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给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白皮书》全面总结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工作举措,深入挖掘城市如何在高速发展中平衡自然生态保护的典型做法,对推进国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实践和理论参考价值。
据统计,深圳市目前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2806种,本土野生维管植物1916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9种,特有物种75种。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海丽介绍说:“深圳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系统质量稳中向好,正在积极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径。”
多元生境孕育丰富物种
记录的维管植物多达2086种
深圳地处华南之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富,适合动植物生长。深圳陆域面积1997.47平方公里,海洋水域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60.5公里。深圳生境多元,由一片陆地、三湾一口和51个岛屿组成,既有森林草地河流湖库,又有滨海岩岸沙滩,也有滩涂湿地和咸淡水交汇入海口,多样的地形地貌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保有丰富且典型的区域生物多样性。
过去40年间,深圳市生态系统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9年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到目前已演变为以森林和城镇生态系统为主。从生态系统组成来看,深圳市由64%的陆域生态系统和36%的海洋生态系统组成。陆域生态系统中,城镇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9%、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4%、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
从植被类型来看,深圳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自低海拔至高海拔,形成南亚热带沟谷季雨林、南亚热带低地、山地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山地灌草丛等,与典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种类组成及其地理成分相似。自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红树林等13个植被型和98个群系,表现出南亚热带区域南缘的植被特点。
目前,深圳市记录的维管植物206科928属2086种,含本土野生种199科858属1916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41目142科585种。其中,包括仙湖苏铁、桫椤、紫纹兜兰、珊瑚菜、黑脸琵鹭、中华穿山甲、唐鱼、蟒蛇、虎纹蛙、猕猴等109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以及香港马兜铃、广东隔距兰、华南马鞍树、滨海槭、小果柿、香港瘰螈、深圳后棱蛇、短肢角蟾、香港黑叉尾斗鱼等75种特有物种。以鸟为例,尽管深圳面积仅为全国的五千分之一,但在深圳已发现的鸟种是全国已发现鸟种的四分之一。
此外,根据2020年深圳市海洋生态资源调查监测结果,深圳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78种,浮游动物237种,大型底栖生物70种,潮间带生物115种,渔业资源生物139种,其中鱼类89种。深圳东部海域主要分布有4处海藻场,包括19种海藻,以及37片珊瑚群落分布区,珊瑚优势种为蜂巢珊瑚、鹿角珊瑚和牡丹珊瑚。
多措并举实施保护
建立国内唯一国家基因库
造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外,也与深圳长期以来坚持生态优先、多措并举实施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近年来,深圳通过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大力实施特色生境保护和濒危物种保育、扎实推进城市生物安全体系构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打造陆海统筹生态治理新模式、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持续推进生态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创新探索科普宣传教育新模式……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地等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早在2005年,深圳市就率先在全国划定了974.5平方公里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并出台《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在国内首次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城市生态保护控制界限。全市49%的土地受到“铁线”管理,优化了城市功能组团,连通了大型生态用地,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2019年以来,深圳按照国家部署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将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成果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截至2020年,全市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5处,总面积494.43平方公里,占辖区面积的 24.75%,提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中“2020 年17%的陆域面积纳入保护”的目标。
如今的深圳不仅拥有国内少有的邻近市区,且以山海湖一体、景城相融、纵览深港为景观特色,以生态与风景资源保护、科普科研、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城市风景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拥有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同时,深圳还实施重点物种保育工程。2004年深圳抢救性实施世界级保护植物野生仙湖苏铁的迁地保护工程,近700株野生仙湖苏铁被移植到塘朗山桫椤保护区。2010 年启动坝光银叶树群保育项目,建立我国唯一的古银叶树湿地园以保护世上迄今发现最完整、树龄最大的天然银叶树群落。2012年启动珍稀濒危物种紫纹兜兰的野外回归项目,对首批500株人工繁育的紫纹兜兰种苗栽种实施放归,标志我国野生兰科植物保护发展到以重引入促进野外种群壮大的新阶段。
此外,深圳还建立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国家蕨类植物种质迁地保存中心、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及深圳国家基因库。深圳成为国内仅有的具有3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城市,并拥有我国唯一的国家基因库。
生态保护道阻且长
深圳将从六个方面继续推进
深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但深圳40年间的人口剧增与经济高速发展也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在成为国家双区战略發展区的同时,深圳无疑将面临更复杂的生态文明建设挑战。新挑战、新形势下,深圳将从六方面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是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健全地方法规体系,强化生物多样性执法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与研究,推进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建设,不断探索生态补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等制度创新。
二是强化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预警。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城市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完善海洋生态监测体系,对重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开展长期连续监测;构建生物多样性常态化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城市生态调查评估标准体系,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推动调查评估工作规范化、业务化运行。
三是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持续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激活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采用“清单制”对重要物种和特殊生境实施精细化保护管理;科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探索开展生态修复成效评估;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加强野生动物救护体系建设。
四是构建区域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防控体系,实施长期监测与防治;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优势,建立动植物疫情、进出境检疫监测网络,开展主动监测和病原监测,健全区域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探索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工作。
五是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向绿色低碳和气候韧性发展过渡;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降低人均生态足迹;积极打造“海绵城市”,探索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协调解决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六是多形式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信息发布,扩大生物多样性宣传深度与广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广“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化参与机制;加强自然类博物馆和自然教育设施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外合作,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深圳将一如既往积极行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努力,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