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力群
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座落着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小村落,它北靠蜿蜒起伏的群山,南临滚滚而来的东江,是南粤水上古驿道(河源粤赣古驿道)东江段为数不多的客家古村落之一,东江国家湿地公园、“东江画廊”风景区横穿村境。其因明末时期阮、黄两名武将率部扎寨屯田于下游,得名“下屯”。
誉传岭表,红色基因根植流淌
下屯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阮啸仙烈士的故乡。这是阮啸仙出生、成长、度过少年时期并最早接触进步思想,受到启蒙的地方。
阮啸仙年少时,先后在村内“洪事书屋”家塾、“闻啸轩”学堂和县城三江高等小学读书。他常思社会之变革,常念民生之疾苦,非常崇拜苏武、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十岁时,他就在砚台上刻下“挥笔落下如云烟,意志坚强可敌天”的诗句,表现了他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一天,阮啸仙发现地主家的耕牛跑到了农民家的田里糟蹋庄稼。见状阮啸仙就呼喊小朋友们一起,到田地里驱赶耕牛,保护庄稼。和很多好心人一样,阮啸仙驱赶了耕牛,保护了庄稼,但是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晚上回到家里,阮啸仙想的是,今天好在他在现场,发现并驱赶了耕牛,要是他不在的时候耕牛又来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阮啸仙把小伙伴们都叫到一起,组织起来,每天轮流值班去看护庄稼、驱赶耕牛,直到秧苗长起来、耕牛不再去吃庄稼为止。阮啸仙的做法在当时得到了大人们的赞扬,展现出过人的组织能力和洞察力。
就这样,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阮啸仙,也最能了解农民群众的疾苦困难,这也为他后来走上救国救民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阮啸仙用他的忠诚和担当,用他的辛劳和热血,用他短暂而壮丽的37个春秋,在中共历史上镌刻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创造了许多“第一”和“之最”:中国共产党第一批五十多位党员之一,最早从事工人运动的先驱之一,最早从事青年运动的先驱之一,最著名的广东农民运动领导者之一,中共党内最早认识和从事武装斗争的革命先驱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任“审计长”等。
阮啸仙特别重视“农民运动问题”,组建农民夜校及平民阅报室、训练民团、筹建农会,积极从事农民宣传活动,足迹遍布岭南广大乡村。为掌握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阮啸仙每到一村,必与贫苦农友们同吃同劳动,每天都工作至深夜。为了不扰民,他就睡在村里小学堂的学生课桌上。他的举动,深得农民的信赖和拥戴,许多农民晚上常到学堂里跟他聊家常、反映情况。时值盛夏,蚊虫特多,他睡在乡村小学的书桌上,连蚊帐也没有。一个叫卢启辉的农民看了十分心疼:“阮同志是我们自己人,是替我们穷苦百姓办事的大好人,怎能让他任蚊咬,我宁可坐到天亮,也要将蚊帐给他!”于是,他回家把自己家仅有的一顶蚊帐,送来给阮啸仙挂上。接触过阮啸仙的农民群众都感到,阮啸仙确实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的人,称他是“不是耕田人像耕田人”“脚上有牛尿的读书人”“我们耕田人的自家人”。
阮啸仙与从事农民运动工作的彭湃、周其鉴、黄学增,被尊称为广东“四大农头”。先后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农委书记、广东省农协常委、农运特派员等,足迹遍布南粤大地。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历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组织干事和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三届主任和历届教员、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
同时,他也是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者,他是中共“三大”“五大”“六大”代表,先后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在党中央工作期间,担任过中共中央审计处处长,较长时间负责党的经济审查工作。1934年2月,阮啸仙临危受命,出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组织起草《审计条例》,在中央苏区刮起了一场“审计风暴”,把苏维埃政府建设成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为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和红色政权巩固建立了卓越功勋。
1935年,陈毅同志在转战赣粤边境,惊悉阮啸仙和贺昌同志牺牲的噩耗时,写了一首催人泪下的诗篇《哭阮啸仙、贺昌同志》。诗中的“阮誉传岭表”“审计呕心血”等诗句,正是阮啸仙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
阮啸仙一生只有一子,而在与孩子六岁时分别后,就再也没见过孩子和妻子了。九年间,只和孩子写过两封信。
“爱儿:你的来信和你的鸡牙山禁谕,我都收到了。我简直不知道你今年已经是十三岁,还以为是在广州兰畹住时一样童稚呢。其实在那时我也不知道你多少年纪。这样对于自己儿子不关注的父亲,说起来真难为情呀!爱儿!你不要怨恨我这不尽责的父亲……”
“爱儿:你想学好,你应该做好眼前的事情,事无大小,都有它的道理的。想见识多,有本事有能耐,不必向上海或外国花花世界去学,随时随地随事都是书本,都有够学的道理在……”
这两封家书,洋溢着为人之父对心爱儿子的舔犊之情,更彰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的本色风范;是阮啸仙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下屯村代代相传的红色财富、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荡气回肠,红色记忆历久弥新
下屯村不仅是烈士故里,同样也是革命老区,东江纵队的大人岭、白马村战役战斗遗址都位于义合镇境内,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曾有过“魂魄结兮天沉沉”的处处战场,发生过“两军蹙兮生死决”的大小战斗。那已渐渐久远的嘶喊声、炮火声,依旧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由严尚民、郑群指挥,集中了三团、四团、七团、江防大队等十多个支队共1400人的兵力,对妄图进攻九连河西根据地的国民党广东省保安十三团进行伏击。1月11日上午,指挥部下达向大人岭主峰总攻击的命令。各级指挥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有的战士拼刺刀,血流满面;有的战士与敌人撕打在一起,同归于尽;有的临死都保持进攻的姿势……经过激烈的战斗,解放军消灭了保安十三团两个连,打垮了一个营,重重打击了敌人的锐气,为后来解放老隆、五华、连平、紫金、兴宁等县打下了基础。这是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1949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二支队)“五战五捷”中的第五次大捷。
继往开来,红色热土欣欣向荣
如今在下屯村,仰可望满山青翠,俯可观碧水潺潺,近则荷香扑鼻,远则竹影婆娑,挖木薯、割稻子、采野果、摘莲蓬,尽享生态文化带来的惬意和喜悦;在下屯,可以品尝到义合鸭、泡笋、艾糍、碱水粿等特色客家美食,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妙和乐趣;在下屯,可寻访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回味峥嵘岁月,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红色”是下屯发展的底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产业结构是定点帮扶单位广东省审计厅对下屯村的构想。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落实中央、省、市领导关于“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批示要求,围绕“啸仙故里 红色下屯 客家古村 生态田园”主题,积极推动盘活红色文化项目,逐步带动每家每户端上“红饭碗”,吃上“旅游饭”。先后籌措300多万元修缮阮啸仙故居和阮啸仙纪念馆,深入挖掘阮啸仙革命事迹,开馆三年来近10余万人次到村开展党建活动,逐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审计干部追寻审计初心首选地。
同时,省审计厅协调推动了阮啸仙纪念大桥和河源市东源县委党校(迁建至下屯村)开工建设。2019年,以革命先烈阮啸仙命名的阮啸仙纪念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大桥横跨义合段东江,南岸接着义合镇中心,北岸连着啸仙故里,全长约2869米,双向两车道目前已基本完工。
大桥的建成不仅可以大大改善两岸群众的出行条件,同时使河源市区至下屯村的通行时间缩至30分钟;更将彻底解决上百年来制约下屯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为进一步擦亮阮啸仙红色品牌、促进下屯村红色旅游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