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摘 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制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与启示作用。高校教师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程;弘扬家庭美德,用良好家风涵养道德品行;遵守社会公德,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文简称《新时代纲要》)旨在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现代化强国的构建而编制,是中央于2019年印发实行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内容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要规定了新时代公民道德素养培育的总要求、关键任务等七个部分,对于提升我国的总体道德建设水平,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此前,早在2001年,中央即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文简称《纲要》),第一次系统地指出了我国公民应当恪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明确了我国道德建设的总体设计与思路。《纲要》对我国的道德建设提供过重要指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道德的要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新时代纲要》秉持了原纲要的核心内容,又从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出发,增添了切合时代脉搏的新鲜内容。对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而言,新时代纲要也在道德修养层面形成了重要的引领与启示作用。
一、以立德树人为教育风向标
职业道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内共同秉持的行为准则。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书育人等六个层面的内容。其中,教书育人一项要求高校教师能够做到以育人为本职,潜心做到立德树人等。《新时代纲要》尤其强调升华道德教育,要求“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里的“立德”指的就是建立崇高的道德修养。《管子·权修》记载:“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先秦法家著名的“树人思想”,强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的长久大计。不难看出,“立德”与“树人”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教育传统。当前,立德树人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的重要教育战略。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事关教育全局的关键环节来抓。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地就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关键环节发布重要指示批示。因此,在《新时代纲要》的引领之下,从当前国家的主导性教育战略出发,高校教师更应当恪守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将立德与树人切实贯穿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具体而言,高校教师一方面要“立德”。也即传承并弘扬经典美德,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把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道德教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还要“树人”。以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为中心、以培育健康的价值取向为目标,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国家培养出德行优异、堪当大任的新时代建设者和生力军。以立德为经,以树人为纬,立德与树人纵横交错、共同发展。
二、用高尚家风涵养品德素质
家庭是中国社会伦理的最小单位,是个人的最初起点。家庭美德起到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作用,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恪守的言行规范。个体应当积极锤炼家庭美德,重点关注家教家风,用高尚家风涵养道德素质。《新时代綱要》强调:要“用良好的家风化育道德品行”,可见对家风的重视程度。用高尚的家风涵养品德素质、优化道德行为也是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高校教师应当深入领会家庭美德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中国的家国思想向来浓厚,重视家族、家庭与亲情关系。在重要的节假日,力求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老人的尊敬和对幼童的爱护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家国思想传统。国由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家是最小的一个“国”。民族传承的复兴梦的最终实践,离不开一个一个“家庭”单位的贡献。不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不论生活如何日新月异,都不能够遗忘和忽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家庭美德。务必要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使无数个普通的中国家庭能够成为使国家富起来、强起来的有力支持。其次,高校教师还应当努力营造高尚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优良品格和风尚。高尚的家风,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其内化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正的家风,也会错误的引导家庭成员的修养和品德,甚至是导致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够涵养高校教师优良的道德品行,也将对整个社会的风尚有重要影响。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实现风清气正,社会风尚也会随之变得更加雅正起来。再次,高校教师亦应严于律己,以实际行动恪守婚姻法的要求。婚姻关系、家庭伦理一方面要靠道德来引导,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恪守婚姻法的要求,就要在日常家庭生活的点滴实践当中切实做到平等地对待男性和女性;对待丈夫或妻子要有尊重、有诚信、有担当,风雨同舟,携手并进;对待家庭成员要做到尊重长辈、关心幼辈、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等。用法律的权威来规范、调整个人的道德品行,也是《新时代纲要》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突出引领与启示。
三、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
社会是锤炼和检验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社会公德是在社会的公共领域中由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新时代纲要》中强调:要推动实行社会公德,形成了对当前高校教师的思想追求与道德修养的具体要求。首先,文明礼貌。高校教师在公共领域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做到敬爱老人、关心幼童,协助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充分地尊重、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弱、病、残人员。在个人礼仪方面,应当做到衣着大方,不穿着奇装异服,不穿着不符合教师职业角色的服装;用语文雅,礼仪得体,不说脏话、恶话、废话,语言表达能够做到符合场合的要求。其次,助人为乐。天有不测之风云,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可等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的、紧急的事件,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当做到急他人之所急,路见不平时能够伸出援手,协助他人顺利度过困境,并且不求回报。再次,爱护公物。爱惜和维护公共设备、公共财产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做到的,高校教师更是如此。公路上的花草、护栏、路灯、装饰物、垃圾桶等都是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财富,高校教师理应爱护、维护,决不能出现损坏、滥用、浪费的情况。又次,保护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民共有、共享的社会福祉,是造福千秋的伟大事业。在保护环境方面,高校教师应当做到不在公共场随地吐痰、抽烟,不乱扔垃圾杂物,不破坏公共环境等。同时,还可以定期参加一些诸如垃圾清扫、疏通河道等美化环境的义务劳动,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最后,遵纪守法。高校教师应严格遵守并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处理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的原理同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遵守社会公德,还要求高校教师能够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的道德风尚。《新时代纲要》强调:“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高校教师在道德修养层面应当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为学习榜样,如黄大年、廖俊波、张富清、杜富国、钟南山等,深入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核,并不断向他们靠近,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
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的锤炼,面向每一位高校教师,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事业。不论处于哪一研究领域、哪类工作岗位,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是道德建设的实实在在的践行者。道德建设应当紧贴时代的脉搏,不断革新换代,《新时代纲要》在这一方面起到了科学的引领与启示作用。在《新时代纲要》的指引下,高校教师应当不断升华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做到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基本风向标,用高尚的家风涵养优良的品德素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时代的道德风尚。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合格接班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凝心铸魂!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87-1088.
[2]房玄龄注.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
[3]李涛主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读本[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赵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探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5]赵光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高等教育法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龙宝新.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2019-10).http://m.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66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