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兴强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石印局得汉城遗址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2月进入川陕边区。12月29日,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在四川通江县城成立。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记述:“1933 年2月中旬,在通江召开了150名代表出席的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此次会议通过的《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规定了在川陕省财政委员会下设立工农银行(后更名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开始筹备印钞,1933年3月开始发行苏(维埃)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建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时期的制币史,不仅是学习党史,也是研究和传承红色钱币文化的重要机遇。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下辖两个制币机构,即石印局与造币厂,两者间是无隶属关系的平级机构。石印局印制苏维埃布币、纸币,造币厂制造苏维埃铜元、银币。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原副馆长杜中在《川陕根据地的印刷事业》一文中提到:“石版印刷:巴中最早只有两家。”1933年6月,这两家石印铺被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没收,成为苏维埃政府石印局的一部分,首要任务就是印制苏维埃布币。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发行的贰串、叁串布币
另一边,1933年初,郑义斋主持在苦草坝上街里筹建起了石印局。最初石印局(印布币)设在苦草坝上街饶文华住宅,局长是周北海,司务长是高仕敏。不久,其转移至得汉城李儒金家的大瓦房里继续生产。这时规模还很小,只有一架石印机,几个工人,开始印制苏维埃贰串、叁串布币。据李儒金回忆:“石印局刚开办时,我记得看到的一架石印机,机上一块石版有半个方桌大,两个人扳轮子摇动机器,一个人用一个滚筒在石版上滚油墨,钞票的版式都誊在石版上。钞票用纸和布都印过。印好的钞票先拿到总经理部,就是川陕省工农银行总行办公的地方去盖好章,然后交到剪票房,剪成一张一张的钞票,这种钞票大多是交给经济公社拿去买货供应军民。一元银币可以换三十到三十二串票子。”
《川陕根据地的印刷事业》一文中也谈到:“1933年8月1日,全省第二次工农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石印局,设址巴中县城文星街。并将部分逃走在外、无人营业店铺中的宽布、纸张等印刷材料没收拨给石印局。石印局有五张石版,印制条件比苦草坝印刷厂好些。由于根据地的扩张和巩固,故省石印局大量印制了浅蓝、英丹蓝、浅绿等颜色、面额不同的布币,内部兑换的伍串、拾串的大面额布币也从此问世,但市面流通不多。”对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石印局的正式成立时间,杜中先生考证的是1933年8月1日。不过也有另一说法,如《通江现代史资料选》中就记载:“1933年11月中旬,成立川陕省石印局”。
1934年3月中旬,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从通江城撤离了一批指挥及后勤机构,向苦草坝得汉城方向搬迁,其中就有苏维埃石印局、造币厂、兵工厂、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等单位。造币厂设在得汉城的城坡里,石印局再次回到得汉城山梁上的李儒金家大瓦房里继续生产。1934年底或1935年初,苏维埃石印局撤离得汉城迁往旺苍坝,其在得汉城的生产时间应该是10个月左右。
在这个苏维埃石印局得汉城二期生产期间,布币的产量逐渐降低,但增加了纸币的产量。中共川陕省委组织部长、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余洪远回忆说:“纸币印制的时间比较晚,大約1934年六七月才出来。”
川陕省三串纸币正面与背面图
据《通江苏维埃志》记载:“纸币厂初时仅12个工人,印量很少。1934年夏,因布币停止生产,原厂(布币厂)工人和机器一并参与印制纸币,当时厂内共有工人30余(名),机器10余架。以道林纸为主要材料,用红、绿、黄、蓝等色套印图案,票面额有一串、三串、一元三种。到1935年元月共印纸币60万元。”
据此可以推断,1934年七八月间,贰串、叁串布币应该是逐步停止了印刷,即便以后还有零星生产,其生产时间也不会延续到1934年底。布币停止生产是因为布的来源问题和苏区对布匹的需求剧增,导致供需矛盾突出。《通江党史资料丛书》记载:“1934年粉碎敌人的六路围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形成货币贬值,白布要三十串一尺,印制布币需用的布多于日常生活用布,因此,布币的印刷就停止了。”
1934年底至1935年初,红军开始逐步撤离通(江)、南(江)、巴(中)地区,苏维埃石印局与兵工厂也于此时开始向旺苍转移。到达旺苍后,原工农银行总行负责剪票的工人被另行分配到被服厂工作,苏维埃石印局也就此停止了苏票的印制生产。因此,苏维埃石印局得汉城二期的生产活动,成为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苏票印制的绝唱。
关于川陕省苏维埃造币厂,其最早于何时何地制造苏维埃硬币?是否利用过白区货币加盖苏维埃印记?是否生产过1933年版苏维埃银币?苏维埃大二百文铜元采用何种工艺?苏维埃造币厂的生产流程什么样?诸如此类的未解谜团已经困扰了学界及钱币收藏界多年。
受当年战争的影响,川陕省苏维埃造币厂也经历了多次搬迁。目前有史可查的厂址是通江得汉城、南部县谢家河、通江城郊西寺、通江得汉城城坡里张家四合院、通江苦草坝红四方面军罗坪兵工厂,以及旺苍五峰乡桂花村张光才家院子等。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最初的造币情况,多位原红四方面军老干部的回忆中都曾谈及:早在宣达战役以前,苏维埃造币厂就已经开始制造苏维埃钱币了。有回忆甚至指出:1933年七八月间,其就开始在通江苦草坝试制苏维埃铜元、银币和锡钱。
原西北军委供给部军需科长(分管造币工作)的李汎山回忆:“布票子是以串为单位的,串以下还需找补,为了买东西找补方便,造币厂又压了一种锡钱,就是锡小钱,在苏区流通,作找补用。锡钱的面额现在记不起了,压锡钱的地点大致在通江县和苦草坝。”“1933年,红军打下达县,把刘存厚造币厂的机器和材料用人力从达县抬到通江,以后我们就在通江压银元、铜元了”。
综合其他资料笔者认为,1933年七八月间,苏维埃造币厂于通江苦草坝得汉城开始试制苏维埃锡钱、大二百文铜元和苏维埃银币,但锡钱、银币并不成功,而苏维埃大二百文铜元则逐渐开始小批量生产。
通江西寺造币厂旧址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中心支行供图
1980年7月1日,原川陕省苏维埃阆(中)、苍(溪)、南(部)中心县委常委罗家镐在接受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金融研究所访谈时回忆:“在南部谢家河,国民党原有一个造币厂……解放时留下几十名工人和管理人员,还有铜和机器。我们就利用这些人和东西,做了模子,压过镰刀斧头二百文铜元,但数量不多,时间是1933年下半年。”
从川陕省苏维埃各种铜元的制造时间上判断,罗家镐所说的“镰刀斧头二百文铜元”,笔者认为就是川陕省苏维埃大二百文铜元。但对于苏维埃大二百文铜元中哪些是谢家河造币厂制造的,迄今仍然没有确切的结论。
1933年8月中旬至1933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对川北地方军阀分别发起了仪南、营渠、宣达3 次进攻战役,缴获了川北地方军阀多家造币厂的机器设备。同时,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广泛动员招募了一批原川北地方军阀造币厂的技术师傅和熟练工人来到通江,结合川陕省苏维埃得汉城造币厂的设备和人员,于1933年11月18日在通江城郊西寺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从此开始了川陕省苏维埃金属货币的规模化生产。
《川陕根据地南充地区革命文化史料集》中记载:“红军自9月25日起,把军阀李炜如设在新政市的造币厂的全部铸造机器运往通江县得胜山西寺。这时,开始铸造红军铜币,为苏维埃建设立功。”
这一期间,造币厂制造了大量苏维埃大二百文铜元,同时还少量制造了苏维埃银币。
曾在川陕省造币厂和石印局工作过的王开一回忆说:“西寺是一座县上有名的大庙子,造币厂在这里大量铸造了镰刀斧头图案的大二百文铜元。”在笔者等人目前收集的5272枚川陕省苏维埃铜元实物和图片样本中,苏维埃大二百文铜元就有1932枚,占比苏维埃铜元总量的3 6%有余。由此可见,苏维埃西寺造币厂实现了苏维埃铜元的规模化生产。
而1934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斗争》曾有这样的报道:“川陕省工农银行于去年(1933年)12月4日正式开幕了。造币厂、铜元厂也同时开铸,每天出银元很多,成色很好。”
关于西寺制造银币,王开一曾说:“我记得铜元和银元只在城郊西寺和乡下城坡里铸过。”是否可以理解成,西寺和城坡里都制造过苏维埃铜元及苏维埃银币?
得汉城城坡里造币厂遗址至今尚在,其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永安乡四村四组张家四合院。得汉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红军到达川北后,在此建立了众多工厂和后勤机关。
因人才、技术、设备的优化配置,也得益于红四方面军兵工厂的技术指导,城坡里造币厂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首先是在制模工艺上有了重大改进,原来长期使用的、以敲打法为主的制模工艺被雕刻法制模工艺所取代;其次,碾片机被广泛运用到了金属板材的平整工序中来;还有兵工厂总技师何扬州设计制造的印花机,基本解决了印花压力问题。其间,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又设计出了新的铜元样式,用以替换原来的苏维埃大二百文铜元,此后生产的苏维埃镰刀铁锤银币、新版的苏维埃赤化全川小二百文铜元、苏维埃五百文铜元等,其精美程度远胜于川北任何一家地方军阀造币厂所制造的钱币。与此同时,城坡里造币厂还开始了大规模的白区银币仿制生产。
川陕省苏维埃大二百文铜元
川陜省苏维埃壹圆银币
苏维埃赤化全川小二百文铜元
据王开一回忆:“在城坡里造币厂所压的坯子,当时任务紧,如果造币厂赶不及印花,有时也集中起来,用船运到对岸罗坪的兵工厂去代为加工压字印花。”这里所说的钱币坯子,王开一没有说明是银币还是铜元,抑或二者都有。而根据对川陕省苏维埃各类钱币版式的研究分析,苏维埃大二百文铜元虽然产量较大,版式多,但几乎所有版式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工作钢模以混合搭配的方式将整个版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版式体系。因此可以说,苏维埃大二百文铜元是具有时间传承关系的得汉城、西寺、城坡里三个造币时期生产的产品。
苏维埃赤化全川小二百文铜元、五百文铜元与苏维埃银币则不同,这3种钱币都分别存在两个钢模互不搭配、版式完全独立的版式体系,这种现象应是由两个造币地点独立封闭造币所致。并且每种钱币中的两个版式体系中,必定有一个是罗坪兵工厂制造的,而其另一版式体系则是城坡里造币厂制造的。
对此笔者等人的推论为:苏维埃银币中的无岛类系列,是西寺造币厂与城坡里造币厂制造的;苏维埃赤化全川小二百文铜元中的有齿系列、五百文铜元中的简体联系列应出自城坡里造币厂;苏维埃银币中的有岛类系列、赤化全川小二百文铜元中的无齿系列、五百文铜元中的繁体联系列,则是罗坪兵工厂制造的。
1935年初,城坡里造币厂按照西北军委、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始向旺苍转移,并在旺苍五峰乡桂花村张家大院设厂继续投入钱币生产。
原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保管科长杨文局回忆:“长征时随红军转移,到旺苍坝以后停止了印钞。”这里所说的印钞,无疑包括了印制布币和纸币。这也说明到旺苍之后,连纸币都已经停止了印制。
蘇维埃五百文铜元
苏维埃造币厂仿制的白区银币程兴东供图
1934年1月26日,郑义斋在《干部必读》第71期上发表《在大举消灭刘湘中目前几件紧急工作》一文中强调:“今后我们要实行‘不浪费一个子弹壳,每个红色战士都要了解搜集子弹壳的重要。”铜材匮乏,进而影响到苏维埃兵工厂产能不足,让前方将士始终难以获得充足的弹药补充。原红四军指导员屈全清在1959 年接受访谈时回忆:“红军到地(通江),川军的钢洋、铜元、麻钱都用,半年后红军就用自己的钱了。红军的铜元只用了一年多,以后就收回去,以供前方造子弹、手榴弹之需,只用布币、纸币。”
那么,苏维埃造币厂在旺苍期间生产什么钱币呢?综合上述资料后笔者认为,这期间没有生产苏维埃系列布币、纸币、铜元、银元,仅仅是仿制白区银币。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探讨可以看到,苏维埃货币的发行,结束了军阀混战时期川陕边区混乱的币制局面,统一了苏区币制,为壮大红军队伍、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苏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都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