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丽娟,邱泽慧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
荔枝是原产于中国的珍稀果品,分布范围从N18°~N28°。目前,种植面积1.33万hm2以上的有中国、印度、越南、泰国和马达加斯加等5个国家,中国荔枝年产量位居第一,其次是印度和越南[1]。
据主产国官方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估算,2019年世界荔枝种植面积约71万hm2。其中,中国种植面积47.57万hm2,印度9.5万hm2,越南8.34万hm2,泰国1.69万hm2,马达加斯加1.33万hm2,分别占世界的 66.9%、13.4%、11.7%、2.4%、1.9%,其他国家占3.7%。2019年世界荔枝总产量约331.7万 t,同比增长22.2%。其中,产量居前5位的国家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情况为:中国60.8%,印度21.9%,越南10.6%,马达加斯加3%,泰国0.7%,其他国家3%。
1.1.1 种植面积
据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统计,2019年全国荔枝种植面积 47.57万hm2,同比下降7.3%。其中,广东24.87万hm2、广西16.31万hm2、四川2.14万hm2、海南2.05万hm2、福建1.39万hm2、云南0.75万hm2、贵州400 hm2,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52.3%、34.3%、4.5%、4.3%、2.9%、1.6%、0.08%(见图1A)。从同比情况看,海南和贵州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广东增加1.1%,云南增加17.15%,其他荔枝产区种植面积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广西下降19.1%,福建下降9.6%,四川下降6.8%。全国荔枝收获面积38.29万hm2,同比下降17.5%。
1.1.2 产量
据统计,2019年全国荔枝总产量为201.6万t,同比下降22.69%。其中,广东109.2万t、广西58.3万t、海南17.3万t、福建9.1万t、云南3万t、四川4.5万t、贵州0.1万t,分别占全国荔枝总产量的54.2%、28.9%、8.6%、4.5%、1.5%、2.2%、0.05%(见图1B)。
图1 2019年中国荔枝各主产区面积和产量构成情况
从产量同比情况看,四川增产幅度较大,为91.5%,云南增加11.5%,其他荔枝产区均有较大幅度的减产,其中广东下降22%,广西下降29.2%,海南下降8.7%,福建下降36%,贵州下降50%。
全国荔枝平均每667 m2产量为350.9 kg,同比下降6.2%。其中,海南641.4 kg,福建479.7 kg,云南330.7 kg,广东370.2 kg,广西282.8 kg,四川252.5 kg(见图2)。
1.1.3 总产值
据统计,2019年全国荔枝总产值为283.1亿元,同比增长111.3%。其中,广东160.3亿元、广西78.5亿元、海南18.8亿元、四川12.6亿元、福建10亿元、云南2.8亿元、贵州0.01亿元,分别占全国总产值的56.6%、27.7%、6.6%、4.5%、3.5%、1.0%、0.004%。
从产值同比情况看,除贵州下降86.3%外,其他荔枝产区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广东增长128.9%,广西增长149.6%,海南增长24.2%,福建增长75.3%,四川增长29.1%,云南增长52.5%。
1.1.4 主栽品种情况
2019年,按种植面积排名前十的荔枝品种依次为黑叶、妃子笑、怀枝、桂味、鸡嘴荔、双肩玉荷包、糯米糍、白糖罂、白蜡和三月红,合计为33.73万hm2,同比减少1.4%,占总种植面积的74%。
注:据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上报数据整理。
其中,黑叶9.45万hm2,占19.9%,同比下降3.6%;妃子笑6.99万hm2,占14.7%,同比上升2.2%;怀枝4.58万hm2,占9.6%,同比下降1.9%;桂味4.21万hm2,占8.8%,同比下降0.4%;鸡嘴荔1.69万hm2,占3.5%,同比上升2.4%;双肩玉荷包1.66万hm2,占3.5%,同比下降0.6%;糯米糍1.4万hm2,占2.9%,同比下降6.7%;白糖罂1.36万hm2,占2.9%,同比上升4.4%;白蜡1.32万hm2,占2.9%,同比下降13.4%;三月红1.07万hm2,占2.2%,同比下降1.33%。
2019年,按产量排名前十的荔枝品种依序有妃子笑、黑叶、怀枝、白糖罂、白蜡、鸡嘴荔、三月红、桂味、糯米糍、双肩玉荷包等,产量合计为117.1万t,同比减少38.8%,占荔枝总产量的58.1%。其中产量达10万t以上的品种有妃子笑、黑叶和怀枝,分别占总产量的22.6%、14.1%和7%。其他品种占比情况分别为:白糖罂占4.1%,白蜡占3.8%,鸡嘴荔占3.1%,三月红占1.8%,桂味占1.7%,糯米糍占0.7%,双肩玉荷包占0.5%。
1.2.1 贸易量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中国荔枝进出口贸易量为9.83万t,同比增长21.52%。荔枝进口量6.7万t,同比增长104.9%;荔枝出口量3.2万t,同比下降34.5%。荔枝罐头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出口量2.4万t,占出口总量的76.5%;其次是鲜荔枝,出口量0.7万t,占出口总量的23.4%;荔枝干出口量极少,仅有20.1 t。总体上,中国鲜荔枝贸易呈现净进口状况,荔枝罐头贸易则为净出口状况。
1.2.2 主要进出口国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中国从越南和泰国分别进口鲜荔枝6.6万t和0.1万t,占进口总量的98.6%和1.4%;进口额分别为2 879.59万美元和97.16万美元,分别占进口总额的96.74%和3.26%。
2019年中国鲜荔枝主要出口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出口量分别为0.23万t、0.13万t、0.17万t、0.05万t、0.04万t、0.03万t,分别占出口总量的31.34%、17.87%、23.41%、7.14%、6.36%、5.13%;荔枝罐头主要出口到马来西亚、法国、印度尼西亚、德国和荷兰,出口量分别为1.03万t、0.35万t、0.25万t、0.11万t和0.1万t,分别占出口总量的42.52%、14.33%、10.16%、4.58%和3.93%。
1.2.3 进出口价格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计算,中国鲜荔枝进口平均价格在2008年以前波动较大,2008年以后基本稳定在400~600美元/t。2019年价格小幅下跌,为447.21美元/t,同比下降15.96%。鲜荔枝出口平均价格自2004年以来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在2015年到达峰值3 305.44美元/t后开始回落,2019年达历史高点,出口平均价格为3 407.93美元/t,同比增长26.46%。鲜荔枝进口价格自2008以来相对平稳,进出口差价的原因在于鲜荔枝进口量的95%以上来自低价竞争的越南,而出口荔枝则集中在北美、中国香港和澳门以及东南亚等地。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荔枝种植面积同比下降7.3%,收获面积下降17.5%。主要原因有二,一是2018年荔枝产量创历史新高,地头价随之下降39.3%,收购价下降58.5%,果贱伤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积极性;二是2019年荔枝主产区气温普遍偏高且多雨,花枝发育较差,导致弃管和失管果园较多。下滑幅度较大的产区有广西、福建和四川,降幅分别为19.6%、9.6%和6.8%。
2019年因高温、暴雨、病害等的影响,荔枝产量约201.6万t,同比下降22.7%。各主产区同比减产幅度依序为:贵州减产50%,福建减产36%,广西减产29.2%,广东减产22%,海南减产8.7%。受供求关系影响,荔枝各环节价格整体上扬,达到2013年以来的历史峰值。综合地头价同比上涨140.8%,综合收购价上涨200%,综合批发价上涨100.8%,综合零售价上涨116.1%。领涨幅度大的主要品种有糯米糍、桂味和妃子笑。
2017年农业农村部荔枝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联盟建立以来,进一步推动了荔枝示范园的技术进步和示范效应。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和四川等荔枝主产区共建设52个荔枝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面积达374.13 hm2。2019年体系荔枝示范园平均每667 m2产量461.6 kg,产值5 442.4元,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1.3倍和2.9倍。荔枝示范园综合收益高,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提升。
2019年荔枝进口量6.7万t,同比增长104.9%,且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于越南。荔枝出口量3.2万t,同比下降34.5%,其中,荔枝罐头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出口量2.4万t,占出口总量的76.5%,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于东南亚和北美地区。总体看,荔枝进出口贸易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很低,2019年,荔枝出口量占产量比重为1.6%,较2018年减少0.3个百分点;进口量占产量的3.3%,较2018年增加2.1个百分点。
荔枝主产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出现了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服务能力较强,能引领三产融合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也逐渐催生了多样化的产业融合模式,如荔枝生产与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科技创新技术、特色小镇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等融合,不仅延伸荔枝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也成为引领热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3.1.1 荔枝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比较收益下降
荔枝产业尚未改变以传统投入要素为主的特征。以示范园为例,化肥和农药投入逐年上升趋势明显,每667 m2的投入分别由2017年的205.43元和202.44元上升到2019年的287.49元和315.36元。2017—2019年劳动力投入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每667 m2达到1 003.87元。示范园土地投入在波动中也在逐年增加。生产成本上升也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依靠传统资源投入的粗放式产业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
3.1.2 荔枝加工业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
我国荔枝加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存在企业规模小且分散、技术设备较为落后、品牌竞争能力弱等问题,加之荔枝供求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大、荔枝加工量随原料价格涨落而变化幅度大、市场供应的不确定性大等因素共同作用,加工厂产能未充分利用。荔枝加工业已滞后于自身产业发展的需要,整体上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3.1.3 冷链流通成本高企阻碍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
荔枝短期集中上市和难以保鲜的特点,导致价格随产量大起大落,价格波动不仅造成“果贱伤农”,也会“果贵伤民”。快速全程冷链运输是荔枝保鲜运输的有效方式,荔枝在3~5 ℃低温下保鲜效果最好,7 d以内送达的坏果率很低。但冷链运输成本极高,是常温运输的2~3倍,加之对包装和前期预冷的要求高等,致使果农难以承受综合物流成本,也降低了价格竞争力。
3.2.1 建设现代荔枝生产体系提高质量竞争力
建设现代荔枝生产体系就是要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以荔枝生产和加工创新技术为支撑,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性和安全性的现代荔枝生产体系。首先,继续发挥荔枝示范园、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大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建设高标准的生产、加工基地;其次,支持荔枝果园机械和加工设备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荔枝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再次,尽快全面制订和推行荔枝产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推进绿色低碳荔枝产业发展,从源头上保障荔枝质量安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荔枝产业质量竞争力;最后,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提高规模经营效率。
3.2.2 积极推动荔枝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2019年人均GDP达到10 121美元,标志着中国将全面进入营养健康时代,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农产品加工业将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荔枝产业必须加快推进加工产业的发展,在广东、广西等主产区建设一批区域性热带水果(荔枝)加工园区,优先支持热带水果(荔枝)加工龙头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各类新型荔枝经营主体建设荔枝标准化生产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荔枝采后处理、线上线下分销、仓储物流、品牌营销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同时借鉴广东经验,大力培育出口竞争力较强的热带水果(荔枝)出口加工企业,形成带动效应。
3.2.3 加快荔枝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我国是世界荔枝原产地和主产国,荔枝品种培育、果园综合管理、采后处理与保鲜贮运、加工等领域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荔枝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较慢,亟需解决好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为公益性活动,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搭台者,荔枝技术推广体系应包括政府农技推广组织、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推广组织,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相关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组织体系。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鼓励各类推广组织人员对试验新品种和采用新技术的果农提供全程跟踪式服务。
3.2.4 大力引导荔枝三产融合发展
荔枝主产区三产融合发展,可延伸荔枝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以产业创新发展带动热区乡村振兴。荔枝主产区各级管理部门应大力引导和扶持三产融合发展,一是“荔枝果园+种养业”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通过果园套种蔬菜,林下放养家禽,园中蓄养鱼类等进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挖掘荔枝文化,将荔枝生产和服务业融合,拓展荔枝产业的旅游、康养和文化功能;三是科学合理规划荔枝产业园区,要依托产业优势和价值链增值目标,规划设计三产融合产业链体系,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链带动基地和农户,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果农在产业链上的收益。
3.2.5 大力发展“互联网+”荔枝产业
近年来生鲜荔枝电商销售渠道发展迅速,但以批发市场为主的传统销售渠道仍是流通的主渠道。目前荔枝销售渠道主要有包园销售、外来客商入村收购、本地销售大户收购、果农与合作社或批发市场对接等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互联网+”销售渠道主要有微商、电商等方式,但线上销售比例很低,仍处于起步阶段。首先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子商务平台、荔枝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配送站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其次要研究推行实践中有效的荔枝现代交易方式,借鉴荷兰在果蔬业中实行的“合作社集体议价方式”,逐步提高果农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