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苗
(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于2008 年11月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全球就此拉开“智慧时代”的序幕。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启“智慧时代”的探索并积极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在技术层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和进展;与此同时,“智慧时代”的到来,为城市管理、项目运维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对传统资源配置模式产生了影响,也为城市发展提供全新审视角度、孕育更多全新突破。
1.2.1 转变观念调整发展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过程,创造了世界闻名的“中国速度”。其发展模式主要依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投资驱动,且确实帮助部分城市取得了经济快速且显著的发展成效。但长远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容易造成利好资源不均衡分布,我国也长期处于发展水平从东到西逐次变低的分布格局,尤其是政策性扶持较强的个别大城市,资源过渡集聚,其周边小城市发展明显乏力。智慧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模式,以智慧城市为科学技术支撑,人类活动时空范围扩大,城市资源整合方式也正发生颠覆性改变,城市发展问题也将获得全新的解决思路。转变发展观念,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成为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2.2 拓宽思路制定更优目标
鉴于我国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我国城市发展一直以来以经济发展目标为重,社会治理、环境提升等方面稍弱。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国内城市问题逐渐累积出现,过于以GDP 为重而忽视其他的发展理念难以为继,不能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智慧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为科学制定城市健康发展提供新工具,城市运作的系统性得到重新审视,以科学性、系统性为支撑,将帮助各级政府结合城市实情制定发展目标,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有利于建立全新的发展格局。
1.2.3 整合资源实现更高效率
“智慧城市”的核心精髓就在于以智慧化技术为支撑的“资源”高效整合利用,以更科学合理的手段推动城市发展。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信息技术可进一步深挖城市自身“资源”特征,为差异化发展提供支撑。
城市发展每个不同阶段都需要一定“城市发展动力”作为支撑。传统的城市发展动力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身资源带动
自身资源优势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动力,常见的自身资源包括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自然风光资源等,其特征是可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直接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形成诸如矿产城市(如大庆、攀枝花、大同等)、旅游城市(如三亚、丽江等)等。
2)产业发展驱动
产业是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业、物流业、通航产业、旅游业等,在推动城市GDP 增长的同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还可以给城市文化赋能,在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推动城市发展能力显著。
3)基建开发驱动
基建开发投入对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不向自身资源带动那样“与生俱来”,也不及产业发展驱动那样“立竿见影”,但通过国家或地方财政持续投入,仍能取得较强的发展动力。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例,其产业链庞大、对GDP 拉动作用明显,按照目前经验,地铁项目每投资1 亿元,将带动GDP 增长2.63 亿元,创造8000 个就业岗位。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基础条件,还可带来城市的联动发展,仍是重要的城市发展动力。
4)国家政策推动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是刺激城市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如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等特殊政策区,通常可通过获得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在制度、税收、融资、人才吸引等方方面面获益,相比普通城市发展动力更为强劲。
除以上主要动力外,科技发展、创新、消费、文化等未来均可以培育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但目前,从我国城市发展的普遍经验看,绝大多数城市希望拥有“短平快”的发展驱动力,希望通过向国家要政策、向地方要项目,实现在短期内找到强劲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效益和城市建设成效立竿见影。
“智慧时代”来临,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正在改变人的思维、行为方式,也对城市的建设、运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渐掀起“智慧城市”的浪潮。通常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本文认为,“智慧城市”将逐步实现像人一样开始有感知、分析、判断的能力,其自组织结构将更加完善、强大。相比传统的城市,“智慧城市”也拥有全新的动力,即整合各种“资源”的“智慧”。笔者将这一动力称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不是一种推动城市发展的要素,也不再是单个或多个要素的排列组合,而是一种具有“自主意识”,能够进行分析、整合、评估和决策的系统,是由内而生的一种动力。其主要包括“资源”和“智慧”两个方面。“资源”是城市内一切可以用于促进城市发展的要素,包括信息、技术、产业、自然、生态、文化、制度、政策、各类参与主体等方方面面,是动力产生的源头和基础;“智慧”是对“资源”感知、分析、整合、决策和动态反馈的全过程。
城市发展“内生动力”需要通过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流程以保障其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经过笔者分析,发掘城市发展“内生动力”需要通过“资源”数据库建立、发展诉求智慧化提出及分析、可行性分析、“项目”智慧化实践、动态评估跟踪优化五大流程来逐步实现。
在智慧时代,“资源”是一个泛化概念,其范畴可扩大到能够被提取和分析,并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的所有要素,包括信息、技术、产业、自然生态、文化、制度、政策以及各类参与主体等。“资源”将作为发掘城市发展“内生动力”的背景信息和基础条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效力(见图1)。
图1 城市“资源”列表示图
“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某个城市单独的行为,而是每个城市都应完成的基础工作。当每个城市“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备,借助云计算技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将使各个城市信息实时共享。这种互联互动的“资源”数据库将打破传统城市发展的时空限制。但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仅在信息采集时需要大量的时间,在后续还需要及时动态更新进行维护。目前,物联感知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城市可通过传感器、测绘仪、摄像机、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加快“资源”的采集,且很多城市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源”数据汇总基础,经过多种路径的整合后,正在逐步建立完善的“资源”数据库。
3.2.1 传统式发展路径局限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诉求的提出,通常是一种管理机构主导的行为,会以类似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城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或一些政策文件的方式,计划性的制定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路径。自上而下的发展诉求具有更强的宏观调控效力,有利于把握城市发展大方向,但也弱化了城市居民、企业及其他城市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和反馈效应。这对于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是一种缺憾。
3.2.2“智慧化”发展路径灵活高效
1)发展诉求提出
“智慧时代”中,智慧手段的应用不仅能弥补传统城市表达发展诉求的缺憾,而且让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表达路径更加通畅、即时、准确和智能。
从管理机构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可通过物联网实现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数据的感知、采集,通过云数据中心进行数据的抽取、清洗、转换、整合、传输、装载,实现融合和集成,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决策判断,最终动态展现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发展需求,及时反馈给管理机构,帮助其判断选择。相比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每五年的发展规划,时效性、准确性更高。
从城市居民和企业主体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及智慧应用平台可将其需求及时捕捉、反馈,也可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研,并汇总反馈城市发展诉求。以新加坡智慧城市为例,如果社区的居民在小区发现有公共设施需要维修,可随手拍照片并附上简单说明,然后通过专门的社区管理手机客户端或电子邮箱等方式发给责任部门,问题在两天之内便会得到妥善解决。
2)发展诉求分析
公共服务设施运维等简单的发展诉求通常可以很便捷的提出、收集、处理和反馈,但宏观的发展诉求,比如产业规划或者重大项目策划,涉及的要素更加复杂,则需要对各种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如分析诉求的类型、大小、迫切程度等各相关方面,作为研判的重要佐证(见图2)。
图2 宏观发展诉求分析要点列表
“智慧时代”中被广泛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让发展诉求的提取实时、便捷,从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能更加深入的分析诉求的深层次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可行性判断是对发展诉求所需的“资源”进行客观评估,主要为对发展诉求需要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从体制、政策、资金、自然条件、公共服务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梳理。利用数据提取、数据筛选、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判断城市“资源”数据库现有数据对该诉求的支撑能力。此时“资源”数据库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得到体现。
“智慧时代”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城市对于“资源”的时空限制。若城市现有“资源”不足以支撑该发展诉求,可拓展到更大时空范围的“资源”数据库中寻求支撑。所以可行性分析也应相应扩大分析范围,以便为城市发展提供全面的判断依据。
城市发展诉求可行性论证结束后,就需要借助智慧化手段,将发展诉求策划为一个系统性的“项目”,并从系统性的高度出发,理清该“项目”与其他城市重要发展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协同发展。
3.4.1 项目规划和实施
“项目”不局限于单个事项,从广泛的意义来讲,“项目”是指统筹实现城市发展诉求的整个过程。其中,智慧化思路和解决方案是贯穿整个过程,是保障“项目”成功的关键。
项目的规划首先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完成前景与现状分析、“项目”整体业务分析、各专项业务分析、信息化架构总体规划、实施路径规划和评价体系设计6大方面的规划设计。顶层设计完成后,还需借助智慧化技术手段,在投融资分析、设计、实施、运营、运维等多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全周期管理。
3.4.2 项目“关联性”规划和实施
城市是复杂的系统,其子系统之间会形成千丝万缕的关联。“项目”推进之前就对“项目关联性”进行规划非常必要。以产业发展为例,某类产业的发展需要预留一定规模城镇建设用地作为载体空间,需要预判市政管网、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及承载力,产业带来的人口的不规律变化,进而影响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同时可能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
传统的城市规划可以从近期、中期、远期或者更短周期内进行预判,保障各专项在不同发展周期内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但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如何保障其在发展的每时每刻都能得到动态监控,及时响应需求、及时处理成为难点。
智慧化手段可以对传统城市规划管理进行补强,通过信息化架构,搭建“项目关联性”监控管理平台,新建数据模型,将“项目”发展过程的数据与其他关联的子系统数据形成互动,协同更新。经过实时的数据汇总分析,对“项目”及关联子系统提出需求或作出反馈。智慧化技术为“项目关联性”的规划和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物联感知系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使其各类发展关键指标以数据的形式传送到云数据中心,并与顶层设计中的评价体系标准进行比对,实现“项目”动态评估。评估信息及时反馈,“项目”推进主体结合智慧决策系统提供的技术支撑,综合分析后,提出优化方案。
每一次动态评估、综合分析、提出优化方案,都会产生新的诉求,再次经过诉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并由“子项目”推动实施,跟踪动态评估,进一步优化。原始的发展诉求被分解、细化、推进、实施、评估、优化,再分解……城市最终逐步实现本初的发展诉求,形成了螺旋式的前进方式。
“智慧时代”来临,城市发展“内生动力”顺势而生。要想更好的利用其推动城市发展,需要对他的特征进行完整解读。它相比产业、投资、基建等城市发展的传统动力,不是一个要素,而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对“资源”不断分析整合的系统,拥有着鲜明的六大特征————智慧、系统、即时、高效、持久、可控(见图3)。
城市的“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发展诉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引线,可行性分析是城市发展的判断。“项目”规划和实施是城市发展的实践,动态评估跟踪优化是城市健康发展的保障。以上是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必不可少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互联互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让城市在以上五个环节中实现了“资源”的“智慧”采集、分析、整合、配置,贯穿整个城市发展的过程。
“智慧时代”伴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兴起接踵而至,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难题不断涌现,一切都处在变革中,是阵痛也是机遇。如何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中把握时代脉搏寻求城市发展契机是我们这一代城市建设者的时代使命。本文在“智慧时代”到来之际,提出发掘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以寻求城市发展新契机,期望能为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编制主体、企业、城市居民及其他参与主体带来全新视角,探索城市发展规律、展望城市发展新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