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公众获得感提升研究

2021-08-05 09:34赵继涛卢小君费俊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公平性东北地区资源配置

□文/赵继涛 卢小君 费俊嘉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辽宁·大连)

[提要]基本公共服务是提升公众获得感的重要保障。基于对东北地区33个市(县)1,226份问卷调查,了解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公众获得感整体情况。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公众获得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特征差异,黑龙江省公众获得感较高,吉林省较低;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评价较高,对公平性评价较低;对公共教育服务的获得感较高,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获得感偏低。因此,需要加强供给方式的多元化、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服务供给的精细化。

一、引言

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以及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实现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自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社会建设快速发展,为打破基本公共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各省积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的发展。而检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的最终判断标准应该是作为服务对象的人民群众获得感。公众“获得感”是其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实现状况和实现程度的主观感受,是国家治理的良政与善治之标尺。

现有研究中,一些学者运用公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住房、基础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城市环境以及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价不同,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因素也复杂多样。然而,以公众获得感为视角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既类似于幸福感,又注重公众精神上的满足感。与满意度相比,公众获得感内涵更加丰富。基于对公众获得感的评价方能真正反映出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为优质、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完善思路。

二、研究设计

(一)基本公共服务公众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获得感是人们的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后而产生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本文从可及性、公平性和满意度三个维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公众获得感进行测量。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使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要确保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立,保证服务方便可及,以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够就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这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及性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只有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方便可得、及时高效才能够发挥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大价值;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性强调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民生性服务要实现人群之间、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公平;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以及均等化程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将可及性、公平性以及满意度作为公民获得感的二级指标,其内在逻辑是使公众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产生满意度,进而提升公众获得感。基于此,本文重点以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四个领域为对象,构建如表1所示的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众获得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类指标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分别从“1非常不方便”-“5非常方便”、“1非常不公平”-“5非常公平”、“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进行测量。(表1)

表1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众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

(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课题组历时三个月,采用现场发放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东北三省的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33个市(县)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26份。其中,男性占38.2%,女性占61.8%;20~29岁占12.1%、30~39岁 占18.2%、40~49岁 占35.6%、50~59岁 占27.4%、6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占6.8%;未婚占15.8%、已婚占77.7%、离婚或丧偶占6.5%;初中及以下学历占9.1%、高中(中专/技校)占14.4%、大专占19%、本科及以上占57.4%;工人群体占9.3%、农民占3.8%、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占43.4%、私企职员和个体经营户占18.2%、离退休人员占7.8%、其他(自由职业者、无职业者等)占17.5%。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测评结果。表2中数据为公众对东北三省三大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评分结果。总体来看,东北三省公众对义务教育可及性的评分最高,有74.55%的公众认为小学就近入学非常方便和比较方便,71.13%的公众认为初中就近入学非常方便和比较方便。而公共文化体育场馆的可及性得分最低,56.12%的公众认为周边公共的文化体育场馆和设施较少,不能够完全满足自己或家人的日常文化体育需求。在各类文体设施中,图书馆的供给最不足,有31.24%的公众认为家庭周围的半小时生活圈中缺乏此类设施。另外,在社会保障方面,22.18%的公众没有养老保险,15.25%的公众没有医疗保险。(表2)

表2 公众对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评价一览表

具体来看,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各类服务领域的可及性评分最高,而吉林省的可及性评分最低。三个省份在医疗卫生可及性方面有较大差距。吉林省公众在“到离家最近的公立医院的便利程度”的评价上远低于黑龙江,有58.79%的公众认为非常不方便和比较不方便。同时,吉林省在挂号预约便利性和医保报销便利性方面也都明显低于黑龙江省。另外,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参与调研的公众中,拥有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是89.29%、69.85%和77.41%,拥有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是83.93%、79.90%和86.03%。

(二)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性测评结果。表3为公众对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性评价得分。东北地区公众对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性的评价差异不大,均在中等偏上水平。尤其是我国在实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之后,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感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整体而言,公众对文体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最低,47.72%的公众认为资源配置是非常不公平和比较不公平的。从三个省份的差异来看,黑龙江省公众对当地的养老保险以及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这两方面的公平性评价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省份,辽宁省在医疗保险、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文体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方面是三个省份中最高的,而吉林省依然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在吉林省,公众对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最低,40.20%的公众认为资源配置是非常不公平和比较不公平的。而在得分相对较高的文体资源配置中,也有35.68%的公众认为资源配置是非常不公平和比较不公平的。(表3)

表3 公众对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性感知的评价一览表

(三)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如表4所示,本研究对东北地区公众在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体服务、养老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研。整体而言,公众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满意度评分最高,对养老服务的评分最低,且分数差距较大。65.17%的公众对公共教育服务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而仅有34.83%的公众对养老服务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表4)

表4 公众对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统计表

对具体的满意度指标进行分析,表5列出了三个省份公众最满意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标和最不满意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标。(表5)

表5 东北地区具体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满意情况统计表

由此可见,东北三省公众普遍对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数量的满意度偏低。东北地区是我国深度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另外,黑龙江省的图书馆建设情况以及医疗治疗水平,吉林省和辽宁省的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场馆建设以及政府对民俗活动、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组织服务,都是地方政府部门未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发力点。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公众获得感的调研,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在基本公共服务公众获得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东北地区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黑龙江省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感较高,吉林省公众的获得感较低;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评价较高,对公平性评价较低;对公共教育服务的获得感较高,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获得感较低。造成公众获得感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尚不充足,尤其是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和设施的供给不足,尚未满足公众的日常文化体育需求。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区域配置不均衡,公众对各类服务供给的可及性评价高于公平性评价,说明目前很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基本实现了兜底功能,公众对优质资源公平配置的期望已经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主要诉求。三是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尤其是公众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明显偏低。高质量、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居民获得感实现的基础。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多元化的供给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因此,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政府需要充分运用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多元运用公私合作、服务外包等政策手段,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尤其是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与养老服务领域的多元供给,运用混合型政策工具和自愿性政策工具,将政府职能与市场化、社会化结合起来,调动多方力量共同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公共服务,以保障公民基本权益。

(二)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公平性是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有获得感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拨款等方式将资金资源配置给特定的区域以及特定的服务领域,以不断缩小纠正不同区域之间的服务供给不公平现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次,也要注重建立健全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在统筹分配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方利益的协调或失衡。政府应当在制度整合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服务供给予以关注,通过不断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收集民众意见,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失衡状态,提升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三)强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精细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仅要满足公众对“量”的需求,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为公众提供精细化的公共服务。首先,政府可以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精准识别公众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公众所需的服务。区分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实现笼统供给向靶向供给的转变。其次,细化政策内容,例如在公共教育领域,应分别制定公共财政政策、学校标准化建设政策、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和交流帮扶政策等。最后,着力提供优质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也开始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基本公共服务的功能也从“兜底线”向“优质化”逐步转变。就东北地区而言,要抓住公共文化体育、养老、医疗等短板领域,在加强满足基本数量要求的基础上,转变为对质量的追求,通过精细化、优质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公众满意度,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公平性东北地区资源配置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一种提高TCP与UDP数据流公平性的拥塞控制机制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面向多路径并行传输的拥塞控制及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