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2021-08-05 06:45别敦荣
终身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普及化重构受众

□别敦荣

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即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近10多年来,继续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包括一些普通高校将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有的普通高校甚至表示不再招收成人教育学生,而要专注于发展继续教育,尤其是比较高端的继续教育。如果说这些变化还只是序曲的话,现在继续教育变革的正剧已经拉开帷幕。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1],2020年上升到54.4%[2]。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将催生全民终身学习的内动力,同时也将强化全民终身学习的外动力。继续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持续推进,将从根本上改变继续教育发展格局,为发展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最可靠的保障。为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改善和重构继续教育体系势所必然。本文将围绕重构继续教育体系的要求,对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与继续教育变革的关系、重构继续教育体系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重构继续教育体系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引发学界同仁对继续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关注,共同助力开创继续教育发展新格局。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继续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继续教育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会随着普及化的推进越来越紧密。继续教育不是今天才有,它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继续教育,是建立在普及化高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它有着特别的内涵和意义,具有与以往时期的继续教育所不一样的发展条件。

1.继续教育发展的条件

继续教育不可能是无源之水。继续教育的条件与其他教育所需要的条件并不完全相同,这是由继续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一般来讲,继续教育需要有4个方面的条件。

(1)教育条件。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叠床架屋”的关系,它是教育的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再接受一定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是教育。如果没有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有继续教育。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小学毕业以后找工作就业了,后来再去接受教育,这算不算是继续教育?一个文盲,参加了一些培训,扫盲了,过一段时间再去接受教育,这又算不算继续教育?高中毕业后就业了,再过一段时间,又回到学校接受学历教育,这算不算继续教育?提出这个问题,想进一步讨论的是:继续教育与教育程度是什么关系?我们今天所发展的继续教育,既然有高等继续教育,那应该还有中等继续教育、初等继续教育,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个人认为,继续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之后的一种教育。如果把上面所说的几种情况都看作继续教育,那就有泛化继续教育概念的嫌疑。上述几种情况都可以看成是终身学习的表现,但并不能纳入继续教育范畴。当然,一些企业针对职工开展的培训教育,其职工的教育基础可能只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不能否认,这是有继续教育意义的。这是从教育条件的角度看继续教育的发展。

(2)知识(技术)条件。从知识和技术条件的角度来审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应该说,在农耕时期,或者在工业文明的早期,都很难发展起真正的继续教育。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在那些时期知识和技术变化有限,只有伴随知识和技术的变化加剧,企业生产工艺和装备不断更新,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人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继续教育的需求才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就继续教育发展历史看,从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继续教育发展不断加速,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不只是企事业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工个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才有这样的一种特别需求。而在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次性教育(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盛行,一个人一生只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正规教育,就可以足够管一辈子。[3]因为知识没有什么变化,技术没有怎么进步,刀耕火种管了几千年,手工业也管了几千年,教育的类型和方式,包括要求等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继续教育发展的条件是知识和技术的快速变化,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知识和技术更新越来越快,继续教育发展也越来越快。

(3)经济条件。办教育要有经济条件,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开办继续教育组织需要经济基础,继续教育的运行需要经费,职工工读结合也需要经费支持,这就是继续教育的经济问题。在国民教育体系本身发展不足,不能满足适龄人口的初次教育需求的阶段,继续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无疑会是困难的。比如,2000年以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严重不足,要想发展体系化的继续教育是不现实的,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2000年以来,在高等教育得到大规模发展以后,特别是一些制度性变革激发了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不仅基础教育体系非常完备,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且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普及化阶段。更让人欣喜的是,社会资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民办教育得到大规模发展。这样一来,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经济基础有了根本的好转,继续教育大规模发展就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

(4)社会条件。我国社会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文化教育传统,民众爱学习。但同时,“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各历史时期也有不小的市场。继续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需要,建立一种遍布全国的体系,需要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或社会文化支撑。如果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追求没有形成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大规模、大范围地发展继续教育是缺乏社会基础的。在世纪之交前,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级教育往往都表现为终结性教育。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稀缺人才,一个单位分配到一位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报到后常常会引起轰动,在单位是“公众”人物。他们往往也受到重视,单位离不开他们。所以,他们一般也没有什么太强烈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4]当时,很多硕士博士点每年的报名人数都达不到招生人数,即便当时一个点一年也就一两个指标,很多导师都只好自己去找生源,动员他们发现的人才报考硕士博士。而我们再看看现在的研究生招生,每年都创报名人数的新高,表明继续深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同心理。再看一些知名大学双休日的景象,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人员利用节假日到学校接受继续教育。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有继续教育的计划,不仅在内部开展各种培训教育工作,而且与高校合作,将技术管理人才派往高校进修学习深造。这些现象表明,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教育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与高等教育发展更是高度相关。没有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快速充分发展,继续教育发展的条件是不充分的。

继续教育发展的条件很重要,明确了这些条件才能理解现在重构继续教育体系的意义,要解决什么问题。

2.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继续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包括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等3个阶段。现在社会各界都比较认同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觉得它能够用来比较好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继续教育关系很密切,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之前,尤其在精英化阶段,很难说有真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精英教育往往是一次性教育,即一次教育管终身的终结性教育。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成人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上存在大量的人口是文盲,没有接受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更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人教育事业要为没有接受过教育或接受教育不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教育,这些社会成员往往已经处于成人阶段。这个时期的成人教育,往往主要以基础教育的成人教育为主,高等教育阶段的成人教育则表现为一种补偿教育,即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有限,很多人因此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只好接受成人高等教育。这从我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成人教育大规模发展可以获得印证。其时,广播电视大学报名火爆,普通高校的夜大学、函授大学,以及自学考试,都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去投考。那么,这些教育活动是不是继续教育?我们可以讲是成人教育,恐怕很难说是继续教育。

真正的继续教育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这一趋势对于一些成人教育机构,感受最明显:来参加成人高考的成年人越来越少,而另外一种需求——短期性的、专业性的、集中学习性的形式,越来越大。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后期,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形成了一种新格局,即由以成人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转变成为二者并驾齐驱,甚至开始地位互换。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关系和地位的变化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高等教育肯定是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因素。

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还会在规模和质量方面得到深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还只是处于普及化的初级阶段,未来还会向普及化的中高级阶段发展。这种发展态势无疑将对继续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继续教育体系将越来越不适应普及化的深度发展,所以,重构继续教育体系正当其时。

3.高等教育普及化推动继续教育体系重构

我把高等教育普及化划分为3个阶段: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毛入学率在50%—65%之间是初级阶段,66%—80%是中级阶段,80%以上是高级阶段。[5]很多人可能会怀疑,高等教育普及化还能达到80%以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世界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国家共有76个国家,其中,有26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80%,还有3个国家普及化率超过100%。[6]在这76个国家中,有56个国家是2000年以后实现普及化的。这说明,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大势所趋;同时也说明,普及化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也是必然趋势。鉴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毛入学率还会不断上升。与之相适应的是,社会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口数会不断增加,教育内部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革,普通教育系统、成人教育系统、继续教育系统之间的结构关系将会随之发生变化,继续教育体系重构是大势所趋。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初级阶段,这种重构可能刚刚开始。等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级阶段以后,整个社会的人口状况、人口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口有2.18亿。整理教育部近10年的统计年报数据,可以看到,每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研究生招生人数和高等教育在学总人口数,都呈递增趋势。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口已达4 183万,随着每年毕业生走向社会,社会上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口数会不断增加,可以想见,继续教育所面对的、要为之提供服务的人口数将呈增长趋势。

如表1所示,近年来,每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包括普通本专科教育、成人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达到1 000万人以上,10年后社会上将增加1亿以上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口。也就是说,10年以后,我国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总人口将达到3亿多人。3亿多人是个什么概念?现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有9亿多人,10年以后可能还是在9亿人左右,那就意味着全国有1/3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接受了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就是3亿多人的教育需求。到那个时候,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与现在相比,会有显著的变化,所面对的问题将大不一样。

表1 近10年我国各类各级高等教育人数统计

所以,研究教育问题,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各级各类教育的未来发展,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宏观背景分析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向。

二、继续教育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

教育是有理论指导的社会活动。各级各类教育既有共同的理论,也有自身的理论。这是由各级各类教育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不同所决定的。在零散化时期,继续教育的理论可能没有那么丰富,也没有形成体系。在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继续教育事业已经受到公众、高校、政府及各种社会组织的高度重视,发展态势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重构我国继续教育体系,是必要之举。重构继续教育体系,必须厘清几个理论问题。

1.继续教育的范畴

教育范畴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继续教育的范畴是指它的覆盖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探知继续教育的不同指向及其作用所及的范围。

(1)受众。即接受继续教育的人。从严格意义上或就最狭义的范围而言,继续教育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就业以后,再接受各种形式、各种层次教育的人。如果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很多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已经就业后再回来接受一些技术培训和教育,也是继续教育的对象。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数量庞大,现有2亿以上的人口接受了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所以,即便是从最狭义的层面看,我国继续教育的受众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根据上文的分析,10年以后,将有3亿以上的人口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个数量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美国的人口也不过只有3亿多人。即便其中只有10%或20%左右的人接受继续教育,那也是一个庞大的数量。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口中,有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的,还有研究生层次(含硕士、博士)的。教育的基础层次不同,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是有差别的。因此,重构继续教育体系,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的不同。现在,从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数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超过了其他教育层次,也就是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是主流,他们是旺盛的继续教育潜在受众之一。明确继续教育受众的特点,对于重构继续教育体系很重要。

(2)目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受众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其多样化的程度超过了精英化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受众。[7]继续教育人群覆盖了从青年到老年的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更是各不一样。青年人接受继续教育以职业继续教育为主,他们更渴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生产生活技术更新的要求;中年人接受继续教育,目的可能比较多样化,有为了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也有为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还有为了丰富自己生活、提高生活品味的;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大都抱着丰富退休生活,以便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庞大的人群、多样化的目的,有鉴于此,继续教育体系应当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各种教育层次受众的需求,还要适应各种不同目的的需求。

(3)内容。教育的针对性既表现在方法上,也表现在内容上。继续教育以其内容的多样性和高度的弹性,适应了不同年龄、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类型的人的需要,成为各级各类教育中最不成“体系”的教育。一般而言,继续教育有与普通高等教育重合的内容,有适合在职人员职务岗位需要的内容,有适应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内容,有满足受众业余兴趣爱好的内容,有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满足他们身心健康的内容,还有服务受众闲暇生活和修身养性的内容。总之,继续教育的内容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只要人们有需要,继续教育都可以满足。各不相同的教育内容都有其适应性,在继续教育体系中都应当有它们的位置。

(4)形式。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发挥作用。从形式上看,继续教育的机构、组织方式、学制要求等都各有不同。就机构而言,它们可以由正规的高校提供,也可以由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开办,还可以由企事业单位自办;此外,还有各种非正式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就组织方式而言,它们可以由企事业单位组织,也可以由受众自己申请就学,还可以由各种举办继续教育的单位组织。就学制要求而言,有全日制的,有短期集中的,还有利用业余时间、晚上或双休日进行的。继续教育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形式,这些各不相同的形式有机整合在一起,便构成相互关联的继续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的范畴十分广泛,为了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继续教育应当是一个结构多样、纷繁复杂的体系。

2.继续教育的功能

教育有层次和类型之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功能。在这些各不相同的功能中,有一些要素是相同的,所有的教育功能都有共同的内核。这个共同的内核就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即人本功能,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不论何种层次、何种类型的教育,它的出发点都在人。对人的不同理解和对待,导致了教育功能的差异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将人培养成为不同目标和规格的人,这些人走向社会以后,将在各行各业发挥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教育的社会功能。这样来看,教育既具有人本功能,又具有社会功能。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它一方面发挥人本功能,另一方面发挥社会功能。

(1)人本功能。凡教育都有人本功能,都会促进人的认知的发展,促进人的态度和情感的改善和提升,所以,继续教育也要关注自身的人本功能。哪怕是最严格的专业培训,或者是岗位教育、任职培训,也有人本功能。有些人认为,继续教育主要是职业培训,是为在职人员更新知识和技术服务的,所以,它发挥的主要是社会功能,包括促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和完善,促进社会生产水平提高。只有当继续教育表现为老年教育时,才需要更多地关注人本功能,因为老年人不需要工作了,他们接受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丰富老年生活,怎么快乐怎么学,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绘画、音乐的老年人,去学美术、音乐,以丰富个人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继续教育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人本价值。这当然是对的。但是,继续教育以岗位培训、再次提升的形式实施时,也有其人本意义。就像有些人认为大学的专业教育不具有通识教育的意义、个性教育的意义一样,事实并非如此。所有的教育,不管什么内容、什么形式,都具有人本意义。明确继续教育的人本功能,对于重构继续教育体系有着特殊的指导价值。这种特殊性就在于不要把继续教育看得太现实化、太简单化、太功利化,还是要看到继续教育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从这个角度来开发和发展继续教育,它更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2)社会功能。总体上看,继续教育最受重视的还是它的社会功能,比如,稍微有一点规模企业的新员工入职都有岗位培训。为什么要培训?为了让新员工学习企业文化、工作技术、生产设备的操作技能等。这些培训有助于新员工为上岗做好准备,它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助于维护企业的和谐运行。现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都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不可否认,这里有发挥培训的人本功能的一面,更多地还是从社会功能方面考虑的。即便是员工个人所追求的培训进修,其社会功能也是员工激发继续教育动机的主要考量。因此,如何发挥好继续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于国家、社会发展和进步有重大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产业更新、技术创新需求越来越强烈的时代,发挥好继续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重构继续教育体系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3.继续教育的逻辑

教育有自身的逻辑。所谓逻辑,是指教育之所以能组织开展起来,并发挥其功能的基本遵循。每一种教育、每一类教育、每一种形式的教育,都有它特定的逻辑,继续教育也不例外。继续教育主要有四重逻辑。

(1)效益本位。效益本位是指发展继续教育主要考虑的是提高企业和单位工作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可以说,企事业单位面向职工所组织开展的继续教育,都是由效益本位的逻辑主导的。如果没有对效益的考虑,企事业单位应该不会那么重视继续教育。效益本位的逻辑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形式,也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受众规模,还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内容。在各种继续教育中,效益本位可能是最突出的。

(2)知识(技术)本位。知识(技术)本位与效益本位有关,但它们之间有差别。效益本位的继续教育可以不在乎技术和知识的进步,比如岗前培训,往往没有对知识和技术更新的考虑,它更多的是着眼于岗位的基本要求、职业的基本规范。知识(技术)本位的继续教育,主要是基于知识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基于装备的更新,通过继续教育让员工能够掌握和运用,以维持生产管理的正常运行。在新技术、新知识的刺激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激发出大规模的继续教育。重构继续教育体系,对于按照知识(技术)本位的逻辑实施的继续教育,更要从知识(技术)发展和创新的诉求来考虑。

(3)个性本位。个性本位是一切教育都包含的逻辑,在继续教育中,它不一定是单独存在的,它可能同时存在于效益本位和知识(技术)本位的继续教育中,也可能存在于下文会谈到的兴趣本位的继续教育中。教育都有人本价值,个性本位就是人本价值的反映。重构继续教育体系,不能单纯地只是从效益、知识(技术)角度来设计,还要从效益、知识(技术)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来考虑。这样,发展和实施继续教育,才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

(4)兴趣(闲暇)本位。继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兴趣本位的继续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已经退休或接近退休的人口群体。当然,这不是说青年、壮年人就没有兴趣本位的继续教育需求。现在,社会上很多儿童兴趣班,包括各种学科的、艺术的、体育的兴趣班和非兴趣班,这些培训是继续教育吗?这个问题可能不容易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我们暂且不在这里作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是继续教育。这里所谈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面对成年人的。兴趣(闲暇)本位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面向老年人需求的,是为服务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发展继续教育,不能忽视兴趣(闲暇)本位的作用。

4.继续教育的特点

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它们各有特点。从现在和未来发展看,尤其是着眼于未来继续教育体系的重构,继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规模大。我国的继续教育必然是大规模的,这是由我国人口数量所决定的。国民教育主要面对适龄人口,而适龄人口的数量大致是一个定数。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巨大,随着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教育人口数量将显著增长。它将来的规模很可能超过国民教育体系的规模。现在,国民教育体系有2.89亿人在接受教育,全国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18亿人,如前所述,10年后我国将有3亿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口。这就意味着继续教育可能超过国民教育体系的受众人数。大规模是继续教育的突出特征。

(2)多样性。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都具有多样性,但继续教育的多样性与前者不同,它的多样性几乎表现在各个方面,从对象的广泛多样到内容的多样适应,从形式的多种多样到举办者的复杂多样,从教育目的的直接多样到教育效果的多样满足,继续教育是彻彻底底的多样。比如,有一天半天的继续教育,也有三五年的继续教育;有纯粹为了休闲娱乐的继续教育,也有学历学位的继续教育。总之,继续教育是一个庞杂体系,多样性是其典型特征。

(3)职业性。继续教育有的为了闲暇娱乐,有的为了修身养性,但为在职职工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是继续教育的主体部分,职业性是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将职业性从继续教育剥离,可以想见,不仅继续教育的规模上不去,它的社会意义也会大打折扣,不会受到如此广泛的重视。继续教育的主要受众是劳动年龄人口,他们的继续教育需求,除了一部分与家庭教育、休闲娱乐、修身养性有关外,大部分都与职业发展和生产管理直接相关。满足岗位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是面向劳动年龄人口的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

(4)灵活性。继续教育有与国民教育重合的部分,但更多的是独立于国民教育之外的各种没有非常固定学制的教育,其学习时长与受众的需求直接相关。在与国民教育重合的部分,继续教育只能反映受众的教育意愿,不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独立于国民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才真正反映它的特点,即高度的灵活性。继续教育一切以受众的要求和特点为转移,受众有什么要求,继续教育就提供什么教育;受众需要怎么接受教育,继续教育就提供相应方式的教育。只有灵活的继续教育才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目的的教育需求。这种灵活性反映了继续教育以学员为中心的宗旨。

(5)个性化。个性教育是所有教育的目标指向,但在国民教育中,因为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以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对教育的影响深入骨髓,尽管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传播已经年之久,但个性化导向的教育仍难见明显成效。继续教育却不能不满足受众的要求,它必须以受众为中心,让受众获得所需要的教育,让受众感觉从教育中收获知识、技术、成长和快乐。当然,应当明确的是,这里的个性化教育主要是指继续教育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匹配度高;更确切地说,继续教育能够满足受众个体的教育需要,它还不是针对学员个性发展进行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继续教育体系重构的实现路径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带来了继续教育形势的重大变化,继续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繁重和复杂的使命。重构继续教育体系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继续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应当承认,重构继续教育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重构工作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这里主要从五方面进行讨论。

1.重构继续教育组织体系

现行的继续教育组织机构很多,非常庞杂,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整体功能不能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一般而言,继续教育组织体系大致包括:开放大学系统、普通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和其他有关组织。重构继续教育体系就是要重新梳理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建构合理有效的结构,更好地开展继续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与此同时,借助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发展新的继续教育形式,为更多民众更有效地提供更好的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的组织者、开发者群体中,有没有谁可以主导继续教育?开放大学系统有没有可能在新的体系中成为继续教育的主体部分?毫无疑问,在继续教育发展方面,开放大学有独特的优势,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体系和远程教育的专门性使开放大学具有成为继续教育主体部分的能力。普通高校也有优势,比如专家队伍、师资队伍及其完善的学科专业等,是其最大的优势。企业培训机构能够找准员工需求,而社会培训机构更灵活。继续教育体系重构要能更好地发挥这些组织者、开发者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以开放大学系统为基础,重构国家继续教育体系,可能是一条比较有效的路径。

2.发展继续教育的利益共同体

继续教育有一大批利益相关者,他们既包括继续教育的组织者或提供者,又包括继续教育的直接和间接受益者,还包括为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组织机构,等等。具体而言,继续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不仅限于企业和个人,应包括个人、家庭、个人任职的单位,包括教育机构、培训机构,还包括企业、政府机构、社会慈善机构等。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继续教育共同体,共同协商开展或提供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支持继续教育更好地发挥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继续教育的利益共同体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按提供者来组建,又可以按获益者来组建,还可以根据地域来组建,或者根据继续教育受众的教育需求差异来组建。总之,要通过组建继续教育共同体,协调继续教育的政策和标准,开展相关质量认证,以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3.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

继续教育体系有一个关键要素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它就是继续教育资源,包括现场教学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课程资源,以及社会化教学资源等。继续教育非常倚重现场教学,它可以让受众有机会面对面接受教师的教育培训,还可以使学员有机会面对面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发展。当然,将来可能更多地依靠网络教学,发展线上继续教育。这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继续教育领域,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普及化应用的时代,继续教育应当更多地实现网上实施。还有社会化的教学,这是继续教育现实生命力之源。要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发展好,最关键的是要开发优良的继续教育资源。现场的教学资源开发比较好办,因为这些教育机构,特别是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本来就很丰富,它还可以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学科专业教育资源,开发适合继续教育的课程资源。网络教育资源是一个可以无穷无尽地去组织开发的资源,它也是能够适应最广大受众需要的资源,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继续教育资源可以被送达任何需要的人手中。把继续教育资源开发组织好,是重构继续教育体系的基础。有健全高效的体系,加上丰富、充分、优良的教育资源,继续教育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4.建构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继续教育越发达,越需要质量保障,质量保障是保证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屏障。如何才能做好质量保障呢?一般来讲,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教育组织内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是基础,缺乏内部质量保障的继续教育可能难以令人信服。现在,很多继续教育组织没有建立质量保障机制,有的甚至没有这个意识,这个是不对的。二是政府教育部门的质量保障。与国民教育一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负有质量保障的职责。政府不能放羊,听之任之,也不能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应当宽松有度,当管则管,不当管则不管。三是社会化的质量保障。要建立健全社会化的质量保障机制,发挥好质量保障为继续教育保驾护航的作用。将三方面质量保障有机协调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我国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5.建立继续教育问责机制

继续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继续教育不仅涉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还涉及组织与人、人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在复杂的继续教育的社会关系中,保障各方利益和权益,是继续教育组织和监管机构不能回避的任务。建立继续教育问责机制,只要出了问题、事故、纠纷,就一定要问责。一是要有受众投诉机制。对于继续教育的受众,如果他们个体感觉没有受到公平的教育,没有获得应有的教育,性价比不对等,可以进行投诉,需要建立继续教育质量投诉机制。第二,要有舆论监督机制。继续教育的受众来自社会各年龄段人群,继续教育质量既影响受众个人,还影响社会生产管理,因此需要有舆论的监督。第三,要有政府的监管追责机制。现在,政府对社会培训,特别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监管开始规范化,继续教育怎么办?不仅需要有监管,出了问题还要有追责。第四,要有继续教育组织的自我整改机制。继续教育机构出点问题不奇怪,既要允许它改正,又要有督促整改,需要建立一种自我整改机制。将这四类监督问责机制建立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就能使继续教育形成一种优质导向的促进机制,确保继续教育更顺利、更健康的发展。

(本文根据笔者在2021年6月5日江苏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研究》编辑部举办的主题为“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高等继续教育体系重构”的“第六届终身教育新视野学术论坛”上所作专题报告整理而成。虞晓骏、刘家萍为报告的整理做出了贡献,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普及化重构受众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用四维的理念重构当代诗歌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论电视媒体对大众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