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

2021-08-05 12:58冉晓虹
史志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

冉晓虹

摘要 1952年,国家决定开始“一五计划”并着手工业化布局。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的迫切要求。山西五所中等技术学校应运而建,产教融合的办学形式非常成功。首批毕业生是全国分配,他们成为新中国重工业的拓荒者、创业者和奠基人。本文旨在归纳整理产教融合下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措施,分析总结办学成功的深层原因,以便为现今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产教融合 中等技术学校

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的“教”是以“产”为目的和落脚点的。1951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要使新中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同年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和1952年《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指示》(以下简称“52指示”)明确要求:中等技术教育要培养担负起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一五”计划建设的技能型人才。为大规模培养中等技术人才.195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创建五所中等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五所技校”)。五所技校同时创建,在山西省政府办校历史上是少见的。本文旨在通过查阅相关档案及校史资料,从产教融合角度归纳整理五所技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措施,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伟大贡献的深层原因,以便为现今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五所技校的创办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根据“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发展的关系”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方针,以及巩固国防的要求,确定太原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城市之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太原重点建设一大批冶金、电力、煤炭、机械、化工等重工业项目。首先集中力量新建前苏联援助我国的156项中的15项重点工程,同时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新建由国内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15个限额以上大中型骨干工程,其次新建、改建、扩建75个限额以下工程。

1952年新建的五所技校分别是:机械制造工业技术学校、化学工业技术学校、采矿工业技术学校、冶金工业技术学校、土木工程技术学校。1952年春,山西省政府组建五所技校筹备小组,当年夏天开始招收学生,9月迎来首批学生,他们均来自山西省和广东省,是由山西省工业厅、文教厅组织的五所学校统一考试中录取进来的。

为了实现顺利开学,五所技校的校址选择、校园设计、人员配备和招生工作几乎是同时进行。学生进入学校后,由于校园还没有建设好,只能借用其他地方开课。例如机械制造工业技术学校,在太原重型机器厂技工学校腾出的房屋里开学,“……拥挤得很,又极不集中、生活指导大大不便”;化学工业技术学校,初期”暂借用化工厂占用的民房居住,房子很少,连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理化仪器毫无,虽然买了一些,因外埠购买供不应求,连一月初才来一部,又无桌凳,初上课时用木板板……代替桌凳进行上课”;冶金工业技术学校,离开太原“在太谷县西门里大廟附近,与当地政府谈妥,占用了几个大的院落和大庙。用三个大的房屋做教室,用木板和砖头作为临时的课桌和凳子。可以坐50个人上课,但光线很差;黑板是用水泥抹的,讲台是砖头和泥土砌的”。

学校是学生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洗礼的精神家园。建校初期的老师大部分来自解放区,他们经过长期战争岁月的考验和锻炼,形成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工作敬业的优良作风,他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教师和学生。例如采矿工业技术学校师生以校为家,用自己的双手,配合基建部门劳动建校,建成一个400米跑道的大运动场,还有学校各建筑间的砖石道路,护校的土墙等。当年的冶金工业主要靠重体力掌握操作能力,炼铁专业学生需要会抡大锤才能当称职的工长,炼钢专业需要会甩铁锹加料、补炉才能当合格的车间领导。学生们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利用课余时间,在操场上搭起高炉模型,自觉练习,不断挑战体力极限,最终掌握了技巧,实习时工作做的非常完美。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五所技校有的发展为大学,如机械制造工业技术学校为现今的太原科技大学;有的学校发展为离职院校,如采矿工业技术学校发展为现今的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冶金工业学校发展为现今的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技术学校发展为现今山西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学校合并划归到其他学校,如化学工业学校于1953年与山西省第一工业学校合并,1955年随校合并进采矿工业技术学校。

二、五所技校产教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五所技校的首批毕业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受到世人的认可和称赞。例如,机械制造工业学校于1956年对锻冲专业的两个班(锻冲302、303)毕业生组织了国家考试,由国家考试委员会主持进行。国家考试委员会由学校内外锻冲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他们对学生的设计水平表示满意。参加国家考试的90名学生,有83名取得了良好以上成绩,占92.2%。五所技校毕业生远远超过了学校培养目标,他们大多数成为各单位和各部门的业务技术骨干,有的甚至还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例如冶金工业学校1956年毕业的炼铁专业301班学生刘汉章,发展成为邯郸钢铁集团董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练钢专业炼铁专业301班学生王达斌,发展成为鞍钢钢铁总厂副厂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五所技校产教融合的方式办学非常成功,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一)产教互助、协同育人的办学宗旨

五所技校的校领导是由省人事厅安排,由相关厂矿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兼任。1952年8月,山西省文教厅会议宣布省人事厅的决定,机械制造工业学校的校长由太原重机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支秉渊兼任,副校长由太原重机厂技工学校校长李懋堂兼任。支秉渊是“中国汽车之父”“中国内燃机第一人”,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知名的机械电器工业专家,又是威望很高的民族工业企业家;采矿工业技术学校校长,由五所技校的筹建负责人郝光担任;1953年,冶金工业技术学校开始由太原钢铁厂代管,土木工程学校(改名为山西建筑工程学校)的日常管理由建筑工程局接管。

五所技校与部属工厂互帮互助、协同育人,一方面学校教师部分来自于工厂技术人员。例如采矿工业技术学校最初办学时缺乏专业课教师,当时工业厅、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工矿研究所等单位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去任教,工资由原单位发放;工厂在实验设备、实习场所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大量帮助,在学生实习期间,工厂师傅将操作要领和工艺技术悉心传授,使学生迅速掌握初步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向部属工厂提供技术资料,接受工厂的科研课题,提高r工厂的技术水平,如冶金工业技术学校的老师每天早晨六点钟给太钢的职工授课一小时;机械工业学校的锻冲专业在1955年和1956年为部属职工办班授课,先后招收了两个工人班。根据全国职工业余教育会议精神和一机部通知,1955年还创办了夜中技。从太原重机厂、太原矿山机器厂和本校的在职职工中,招收两个班的学员,分别学习金属切削和锻冲专业的课程,每周教学时数为12小时,学制五年。1956年,夜中技继续招生,学校设立夜校部,管理夜中技的教学工作。

(二)以产促教、专业鲜明的办学理念

“52指示”指出:各类各级中等技术学校,均应根据各业务部门的具体需要,明确规定其方针与任务,并逐步、适当地实行专业化与单一化,务求学用一致.(以)便所培养的人才确能适合各业务部门的需要。1953年,高等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专业的原则的通知》规定:各校所设专业,应与学校附近有专业性质相似的工厂、厂矿和其他企业机关为依据。五所技校的培养模式与专业设置主要就是以单一化、专业化为宗旨的。

1952年7月《山西省新建五个工业技术学校计划草案》,明确定位五所技校的培养目标分别是:机械制造工业技术学校培养机械制造企业中设计制图,以至机、钳、锻、铸等车间所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以及工业用电和动力人才;化学工业技术学校培养主要化学工业酸、碱、盐类、煤气副产品,和其他一般化学工业的中等技术人才;采矿工业技术学校培养探勘、选矿、金属和菲金属矿产开采的中等技术人才;冶金工业技术学校培养钢铁冶炼、炼焦和其他有色金属冶炼的中等技术人才;土木工程技术学校培养房屋和公路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中等技术人才。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专业设置逐渐调整并扩大。如机械制造工业技术学校,1952年首批学生入学后,学校并没有确定专业,先开设了基础课程,类同于普通高中的课程。后来,经过慎重研究首批学生的专业确定为金属切削加工专业。1953年9月,学校招收第二届学生,增设了锻铸专业。之后为避免与其他学校专业重复设置,发展自己特色的专业,金属切削加工专业调整改为锻冲专业,锻铸专业调整改为电炉炼钢专业;化学工业技术学校初设化学专业.1952年招生100人。后因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工业厅对学校专业宏观调控,1953年将该校师生合并到山西第一工业学校,学生专业分为化学工业和酸碱制造,之后,第一工业学校也被合并划归到采矿工业技术学校;采矿工业技术学校1952年开学时设地质勘探、煤层地下开采各两个班,每班50人。到1956年新增了煤矿机电、物资技术供应、分析化学三个专业;冶金工业技术学校以钢铁冶炼为主,1954年共有炼铁、炼钢、机械装备3个专业9个班。土木工程技术学校最初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成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

(三)由产入教、实践为主的办学方式

“52指示”提出:学校必须与相关的工矿企业等密切联系,重视学生的校内和校外实践,同时,要求各地中等技术学校必须坚持实习时间与技术课的讲授课时大体相当,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当调整科目设置,以契合国家建设需要。1954年7月,高等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生产实习暂行规程》和《中等工业学校在教学实习工厂内进行教学实习的办法的通知》指出:工科类的教学实习须在教学实习工厂或企业中进行。1955年《关于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决议》指出:“生产实习教学是工人技术教学工作最主要部分,是培养学生掌握生产技能的基础,学校必须组织学生到有生产价值的劳动中进行实习。”

五所技校多方面锻炼学生独立操作技能。采矿工业技术学校在1952年9月开学后,就组织学生参观了太原钢铁厂、矿山机械厂、工矿研究所、晋生纺织厂和中元玻璃厂等相关厂矿。1955年地质一、二年级学生被安排到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进行教学实习;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因与重型机厂距离相近,厂校联系上比较密切,有些课程所需要的教学参观,均在该厂进行,其他如课程设计,技术经验的交流等获得工厂工程技术人员的协助。学校所设专业均与该厂的主要车间密切联系。另外每学期都会给各年级安排两到三个参观学习的机会。

为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各学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例如机械制造工业学校于1954年先后建立了电工、物理、化学、理力、金相、材力等普通课实验室和技术基础课实验室.1955年筹建了分析化学、工业分析、物理化学、公差、锻冲等专业课实验室,购进了分析天平、电动天平、定碳仪、定硫仪等;采矿工业技术学校的实验设备最初只是借用煤矿旧设备,后逐渐购置,至1956年建有专业实验室、陈列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金工实验室等20个。

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生产实训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为此,在校园建成后,学校就致力于校工厂的建设。例如机械制造工业学校于1954年从沈阳、上海等地的部属企业调进车床21台,钻、镗、铣、刨、锯、磨床各一台,购置了部分工机具,调进了一些技术工人,同年秋,利用学生饭厅,因陋就简,安装了部分车床。1955年就承担了教学实习的任务;1953年采矿工业技术学校接收山西第二工业技术学校的校中厂,其中包括机工、钳工、铸工三个车间。

五所技校安排毕业生在对口厂矿实习,提前让其进入工作状态,真刀真枪地验证自己的学习效果,也為用人单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校外实习基地,学校老师往往会带领学生一起跟班劳动,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和学习,由于师生劳动积极,态度诚恳,工人师傅们悉心传授操作要领和工艺技术,学生很快就初步掌握了车间的操作技术。1955年3月到6月,冶金工业技术学校的首届炼铁专业两个班毕业生被分散到“河北宣化龙烟铁厂、山西阳泉铁厂、马鞍山铁矿厂、太钢炼铁部四个企业实习,在厂方的支持和工人师傅们的监护下,学生做到能顶班独立操作;机械制造工业学校的学生生产实习均在太原市的太原矿山机器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太原钢铁厂等工厂进行,得到工厂的许多帮助;采矿工业技术学校采矿工业技术学校的各专业按教学计划要求,安排学生实习。一年级实习内容有到矿山实地认识实习、在校内实习工厂或社会工厂的金工实习。二年级到煤矿井上井下生产劳动,是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三年级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答辨,毕业实习到生产现场。……每名学生都有厂矿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负责指导实习,订有师徒合同,很有实效。

(四)教产相依、工业部门主导的办学特色

为了使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下达《关于中等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专业的原则的通知》,提出各中等专业学校选择校址的原则:“为了使所设专业能在生产实习方面有充分保证,各校所设专业,应以学校附近设有与专业性质相同的工厂、矿山及其他企业机关为依据,并须具备师资、教学设备等基本条件。”五所技校在建校之初选择校址时就已遵循这一原则。如化学工业技术学校新校址选定在太原市西郊,“晋源县城以北,古城营以南,东南北三面为将来太原化工区之居民住宅,西面北隔卫生防卫区与化学厂御接……且与太原化工厂仅隔卫生防卫区,实习方便,极易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并能取得厂的工程师代课的方便;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在选址工作中,考虑了到“太原重机厂要求东面有技工学校,西面有技术学校,可谓分别培养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的左右手,主张将校址定于厂区之西”;“采矿工业技术学校,设于城南;冶金工业技术学校设于炼钢厂附近,或文化宫东南;土木工程技术学校,设于城内或城附近,以便各建筑公司和交通局取得联系”。

1952年,五所技校是在教育部指示、山西省人民政府决策下、具体由山西省工业厅负责创建的,建校后受工业厅的直接领导。1953年华北行政委员会对大区管辖之中的专业学校进行整顿和调整,将机械制造工业学校移交给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并更名为“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太原机器制造学校”,简称“太原机校”;冶金工业技术学校则划归给中央重工业部领导,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太原钢铁工业学校”,简称“太原钢校”;同年,土木工程技术学校由建筑工程局接管,更名为“山西省建筑工程学校”;采矿工业技术学校继续由省工业厅领导,更名为“山西省采矿学校”。

三、五所技校的内涵建设

五所技校在重视专业化办学的同时非常重视内涵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954年1月27日,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发布中等专业学校班主任工作须知的通知》,同年6月17日,全国中等专业教育行政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各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论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务的国民公德,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地遵守纪律等。

五所技校教师通过政治课和语文课,带领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观点,,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一方面树立学生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批判现实错误思想。举行各种报告会,树立与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学校经常有计划有目的举行临时大会报告,如开学时举行的“克服思想顾虑、端正学习态度”的动员报告,动员与教育广东同学的报告、安全卫生报告、校长会议传达报告、成立工会、团会、学生会报告、学期结束总结报告等,通过这些报告树立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通过对各个时期的纪念节日(如国庆节、十月革命节、中苏友好月,一·二九、新年元旦节)做专题报告,树立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思想。”采矿工业技术学校请英雄模范人物作报告,1952年建校后,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学生主动和前线的志愿军通信交朋友;还邀请狼牙山五壮士之葛振林、宋学义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辅导团组织每日半小时的时事学习并开展围绕正课和围绕报告的小组讨论、座谈、讲演、谈心等课外活动。针对思想落后或思想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的启发教育口㈣。

(二)严把学生学习质量关

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任务较大,学习年限短,课业很重,为保证培养中等工业人才的质量,对录取新生中成绩过差者重新安置处理。安置方法:(1)愿意参加工作者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人事厅负责分配工作。(2)愿意到技工学校学习者,由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负责分配至天津技工学校或哈尔滨电器技工学校学习。(3)愿意到普通高中学习者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教育厅负责分配至山西省各高级中学学习。(4)身体有传染病的动员回家休养。学年结束,学生各科学年成绩均及格者升级,“有不及格学科在三門以下者,学校应组织假期补习,于次一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后进行补考,补考后全部及格者升级;补考后有一科或两科不及格而补考成绩在五十分以上者准予随班上课,但仍应令其继续补习;若补考后仍有三门不及格或本国语文、数学两科都不及格,成绩在五十分以下升级学习确有困难者,应令留级,有春季秋季两种班次的学校,春季始业班可按学期留级;秋季始业班仍应按学年留级”。

(三)重视学生身心健康

毛泽东对青少年学生学业负担和身体健康一直深切关注,曾在1950年6月19日和1951年1月15日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提议采取行政步骤,具体地解此问题,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

山西省严格贯彻“健康第一”的方针,由于五所学校中有很多广东新生,他们来自岭南的亚热带,没有带多少御寒衣服,也不适应北方的气候,为帮助他们过冬,1952年10月山西省工业厅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指示,给每位广东新生增发“棉衣一套,棉被一套,棉鞋一双”。并定期召开伙委员会吸收群众意见,研究改善学生伙食,由每周四顿大米、两顿蒸饭、三顿两米、五顿和子饭逐步提高到八顿大米、两顿蒸饭、四顿和子饭的伙食水平。由于保健工作做的比较仔细,学生身体比较健康,“全体学生半年中患流行感冒有四人(最长一天半痊愈),手足冻各一人(没有误课).得疥疮者一人”。

五所技校的学生是从山西省和广东省通过统一考试录取的,一半左右的学生来自于广东省。这些学生初来北方,又只是中学年龄,生活很不适应,学校想尽办法为其解决困难。在学习上,学校要求教师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请懂普通话的同学为其做翻译;在饮食上,冶金工业技术学校专门设立了“南方灶”,以照顾他们的饮食习惯。为了节省开支,冶金工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开荒种菜,利用已出芽的土豆做种子课余播种,收获可观。

四、结语

五所技校产教融合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证。五所技校的首批學生是全国分配,他们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参与者,是新中国重工业的拓荒者、创业者和奠基人。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前提。五所技校的教师大多都是来自于省内外高校。例如冶金工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有来自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学等。这些教师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传授给了学生。例如章仲禹老师1954年就把当时最先进的高炉炉前设备——液压泥炮的内容提供给学生学习,这是他从英文杂志上翻译下来的。液压泥炮当时才诞生不久,国外也只有新建的极少数高炉使用。张承武老师讲炼钢学,给学生介绍苏联和我国(主要是天津钢厂)优秀炼钢工的快速炼钢操作法,对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很有指导意义。采矿工业技术学校在初创阶段,先后派人到山西省工业厅、华北行政委员会以及大同煤校和有关高等学校学习请教,并把上级领导机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和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各种专家、行家请进学校指导帮助。

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是产教融合的关键之招。五所技校的学生除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在实验、实训方面能得到严格的技能锻炼,毕业实习时能被安排到对口厂矿学习实际操作能力。学校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跟班劳动,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和学习,工人师傅们悉心传授操作要领和工艺技术,学生很快就初步掌握了车间的操作技术。例如冶金工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有的在阳泉铁厂和马鞍山铁矿厂独立承担了一座高炉炼一炉铁或者一座高炉一天的炼铁操作;有的在宣化铁厂独立成功炼除了合格的铁水,当地主要报纸《张宣日报》以大标题“火红的铁水映红天空”,副标题“记太原钢校毕业实习的学生们”报道此事。

政府顶层设计是产教融合的主要推手。在山西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中央政府通过下达指示和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山西省人民政府按照本省实际遵照执行,充分协调各业务部门在学校的工作开展:工业厅负责管理学校建设和毕业生就业,人事厅负责校级领导和教师的选定,文教厅负责教学事宜。山西省人民政府适时行政干预并给予有力的工作指导与政策引导,成为培养人才的“指南针”。业务部门中责任最大的是工业厅,从五所技校的创建,到学生的生产实习,都是不遗余力地管理监督。如1955年工业厅召集相关实习厂矿召开生产实习会议,并发出通知要求厂矿单位派出科长或工厂干部级别的人参加,会议主要就实习计划施行、工厂实习负责人安排实习生食宿提供等方面对厂矿提出相关要求,以确保实习能顺利进行。

党的领导是产教融合的根本保证。五所技校是在党的领导下筹备建校的。当时在省工业厅党组织领导下,五所技校联合建立党支部,统一领导各校党的工作。之后,各学校纷纷设立党支部。五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旧社会思想影响,部分师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概念认识不足,各级党组织,把党的建设、政治学习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例如冶金工业技术学校利用早晚时间加强政治形势报告学习。做报告的人是当时太钢的党委书记郭钦安。另外师生还系统学习苏联的联共(布)党史,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采矿工业技术学院针对教师来源多样,成分复杂的情况。贯彻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教育,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责缟:王晶晶)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产教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