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生态格局构建研究

2021-08-04 10:48黄海娜魏国强
出版广角 2021年12期
关键词:网民媒介内容

黄海娜 魏国强

【关  键  词】网络文化;生态;格局;构建

【作者单位】黄海娜,吉林师范大学经法学院;魏国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网络文化生态格局构建研究”(2019W9)阶段性成果;吉林省涉东北亚网络舆论传播规律与管理模型构建研究(2019W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2.012

一、网络文化的生态观

作为媒介,网络已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网络的关系如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联系密切且相互影响。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纷繁复杂,将生态学和环境生物学理论运用到媒介研究中,将媒介视作一个有机整体,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研究网络文化生态。

1.生态学

生态学,英文为ecology,源自古希腊语oikos。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将生态学定义为动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是学者首次对生态学内涵进行解读和定义。对于这种关系,海克尔更强调的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后来学界在其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对生态学进行了诸多阐述,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国内亦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为生态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2.媒介生態学

将媒介与生态学联系起来,从跨学科领域来说是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的。最早将生态学引入传播学领域的是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他提出了“媒介生态”这一概念,以环境作为特定因素,理解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所起的生态式影响。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将媒介生态学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 [1]。此外,同样作为纽约学派的刘易斯·芒福德及其有关媒介生态的观点亦被人所推崇。这些学者的观点奠定了媒介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架构,媒介生态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领域开始受到学界关注。

通过梳理可知,国内外关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大体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是以媒介为研究中心,围绕着媒介及媒介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展开研究;二是以人为中心,围绕人及人与媒介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可见,媒介生态学是将媒介视为一个由人类、媒介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复杂有机整体。这其中,网络媒介是媒介生态、媒介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

3.网络文化生态

网络作为重要的媒介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网络文化有其技术特质,却又超越了技术的规定,充分体现着文化的精神内涵”[2]。借助生态学、媒介生态学的方法,网络文化内部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可看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和状态,由此形成网络文化生态。

网络文化生态是一个动态功能系统,网络文化生产主体、网络文化内容、网络环境三者都在变化发展,如信息的交换。网络文化生态诸要素中,网络环境由网络基础设施、现实社会状况、制度机制、舆论环境等因素构成;网络文化内容由职业生产内容、专业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等构成;网络文化生产主体则包括政府、企业、媒体、网民等。

二、网络文化生态问题分析

网络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同时很大程度上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传统的单一线型,逐渐向多维发散型转变,人们的价值观、交往观及学习观等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3]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化生态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影响着人们向着哪个方向转变。因此,诸多由网络引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应受到重视。

1.网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1)互联网核心技术需突破

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障互联网产业有序发展和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世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对互联网科技的掌握和应用不均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掌握大部分互联网科技的核心技术,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芯片等核心技术研发,都具有优势。虽然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5G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世界性问题,部分网络服务供应商正面临着经营难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信息服务能力的提高。

(2)西方某些不良文化的侵袭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网络经济迅猛发展,信息流、资本流、技术流、物流等以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经济载体快速发展和流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需求也向着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向发展。可是,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将西方的一些不良文化渗透到我们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中。

2.网络文化生态结构复杂

(1)网络信息受到污染

学者邵培仁提出,信息污染是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信息元素超过了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4]。网络信息污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复制和反复生产,在一定情况下造成信息梗阻;二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信息大量堆积,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三是违法犯罪以及违背社会公德和道德准则的信息大量传播,如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迷信等的传播。上述信息是网络垃圾信息的主要构成,对精神文明构建和人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2)网络安全存在危机

当前,在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危机也在加剧。由于强大的网络外溢效应和体系效应,网络安全危机不断扩散。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侵权等问题屡禁不止。同时,由于网络黑客的不法行为,盗窃情报、金钱和侵犯他人隐私等现象频发,极大威胁着网络安全。

3.网民素质有待加强

(1)法律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我国的法律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网络社会发展不完全,大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对网络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种媒介和技术层面,认为网络是虚拟的,没有必要负责任,可事实上,网络从来就不是法外之地。

(2)道德自控力薄弱

网络为人们的人生发展与价值实现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多样诱惑,这易于激发人们的低级欲望和不良动机[5],许多人对网络的依赖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网络空间存在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信息分辨能力较差、道德自控力较弱的网民开始盲目跟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生。

三、网络文化生态格局构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达到此目标,努力实现和维护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平衡是关键,这就需要构建一种结构和格式,即网络文化生态格局。

1.格局之基——网络信息传播体系建设

(1)传播有价值信息

信息的内在价值决定了网络文化环境,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文化生态发展。面对当下网络文化信息无限式的生产和快速传播,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传递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信息,是我们加强对网络文化生态保护和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核心和根本责任所在。

当前,网络文学、网络新闻、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网络文化内容和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形成也有很大影响。我们要坚决抵制有害身心健康的文字、图片、影音资料等信息,监督信息传播,传递有价值信息,奏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2)加强引导管理

传播有价值信息,关键在于政府、媒体的正确宣传和引导。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宣传管理职能,坚持原则、引领方向,把握分寸、区别对待,抓住规律、因势利导。同时,政府还应承担净化职责,疏导垃圾信息、有害发言,惩治网络犯罪,对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等有害信息予以坚决治理。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尊重传播规律,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宣传方式,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思想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队伍。

(3)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在网络信息传播生态体系中,存在着多种媒体类型,其中,权威主流媒体、县域融媒体以及自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权威主流媒体包括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权威网站等,是“定海神针”。其作用一是权威发布,满足受众信息需要;二是发挥导向作用,是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象征。县域融媒体更加贴近网民,代表网络文化中的“融生态”,提供与网民息息相关的网络民生套餐。自媒体是网民本身,是广大网民學习、生活、情感交流等网络文化活动的体现,包含了网民对美好网络文化生态的向往。三者间良性互动,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格局之本——网络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建设

(1)保证专业生产内容科学真实

专业生产内容( 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内容生产主体是某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领域往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如科普作者。专业生产内容垂直于某一专业领域,内容优质且具有深度,能够对网民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其专业性,才能在形成主流舆论时起到一定作用,甚至是形成一种主流舆论意见。所以在内容创造上,要遵循信息真实性,保证发布者的中立、科学姿态,规范和引导其粉丝发表正确的网络言论。

(2)打造职业生产内容品牌价值

职业生产内容( 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OGC),相较于专业生产内容,具有一定准入门槛,难度也更大,对生产主体的知识、资历、业务水平、行业背景都有严格要求,生产的内容产品往往质量更高,如新闻网站。由于内容生产者拥有职业背景,同时还拥有优质的信息内容和一定的粉丝基数,往往还是“把关人”,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其生产的职业性内容显得尤为珍贵。所以,职业内容生产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注重内容的价值性,用头部内容打造品牌知名度,塑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3)规范用户生产内容优质传播

用户生产内容( Uers Generated Content,UGC),生产主体是普通的网络用户。此类内容更倾向于个人化、娱乐化,生产和发布不受时空、环境和平台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吸引网民参与,信息和内容能够广泛传播。因其门槛低,内容生产者遍及各地、各行、各业,从而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价值和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用户生产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内容的审核,打击和抵制不良有害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加强平台监管,规范运营,为信息传播营造良好的环境。

PGC、OGC、UGC各有特点和作用,无法相互取代。同时,三者在网络文化生态格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文化内容生产体系,这也是当前多元化网络的现状。未来,三种机制应更好地融合发展,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网络文化内容品质。

3.格局之要——先进网络文化生态体系建设

(1)巩固主流文化地位

加强网络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首先需要加强和提升主流文化在网络文化生态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目前,我国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资源、人才资源丰富,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推动网络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策划和推出一大批网络文化工程和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活动,同时加强和其他各类亚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利用传统主流文化深邃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激励引导网络文化发展,切实加强和提升主流文化在网络文化生态中的主导力和影响力[6]。

(2)打造精品网络文化

内容是网络文化建设之魂,打造精品是提升网络文化生态的关键。网络是体,内容是根。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有了突破性成就,但总体上仍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同时存在不平衡现象,视频、网络游戏等占据网络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其他方面发展较为缓慢。我们应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高质量的精品网络文化,同时引导网络文化产业间的有序竞争,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7]。此外,我们还要将网络文化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一些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如运用VR技术展示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其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远与博大。

(3)创建地方网络文化专有品牌

网络文化生态的繁荣离不开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是网络文化作为文化万花筒的魅力所在,尤其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一方面,依托本地文化資源,积极建设网上博物馆、网上展馆、网上剧场等地方性公共网络文化平台;另一方面,发挥网络社交化传播优势,积极打造产品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话题性,进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文化IP,激发本地用户生产内容。

4.格局之魂——网民综合素质提升体系建设

(1)加强网民道德建设,提高道德自觉性

网民道德建设是维护网络社会文明规范,保持网络文化长期有序发展的关键保障。第一,运用科学方法使广大网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严格遵守网络社会规范;第二,树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带动广大网民自觉遵守文明纪律;第三,健全矛盾解决机制,及时处理网络空间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为网民的道德自律提供保障;第四,进一步完善网络利益分配机制,兼顾不同层面网民利益,从根源上遏制失德现象发生。网民要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同时做到三观正、强自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抵御各种不良信息侵袭,坚守内心净土,积极参与建设网络文化生态。

(2)加强网民自身法律意识,提高法律自觉性

我国已出台一系列覆盖互联网各领域的法律法规,目的就是要实现互联网法治。但是网络违法违规事件还时有发生,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网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尊法、不懂法、不守法。因此,提升网民法律意识,不仅能够进一步实现互联网法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关键。应从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五方面进行加强,切实提高广大网民的法律自觉性。

(3)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增强网络生态意识

网络文化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使其明辨是非,增强网络生态意识,承担社会责任。政府应为网民提高媒介素养提供完善机制;媒体在宣传、倡导媒介素养养成的同时,还应帮助网民解读网络信息,甄别、过滤有害信息;网民应主动学习提高是非明辨力,培养网络文化生态意识,在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

5.格局之盾——网络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1)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

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生态体系,离不开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遏制网络文化生态问题,减少不良网络文化对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构建安全、健康、和谐、多元的网络文化空间,才能保障我们的网络文化生态格局稳定、牢固。

(2)加强网络执法

如果执法不严,再完备的法律也只是形同虚设,网络社会亦如此。对待网络文化生态建设,网络执法应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网络社会秩序,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促进网络文化生态平衡。我们要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综合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威慑网络犯罪,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强化思想建设

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价值取向,是社会思潮的载体。在当前面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袭和西方鼓吹“西化”“分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牢牢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积极引导网络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坚定信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强化民族自信,从而加强对国家、政府、社会的认同和向心力,并不断在网络文化的实践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结语

当前,网络文化方兴未艾,网络文化生态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要以为仅依靠改善某一环节或要素就能从根本上改善网络文化生态。网络文化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的生产主体、文化内容、安全环境等互相影响,各种因素交织,互相作用[8]。网络信息传播生态体系、网络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先进网络文化生态体系、网民综合素质提升体系、网络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五大核心要素,在各自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建起网络文化生态格局,为研究当下网络文化生态问题和构建良好网络文化生态环境提供分析思路和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晓云. 尼尔·波兹曼与媒介生态学[J]. 新闻界,2006(4):84-85.

[2]刘同舫. 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94-96.

[3]鲍宏礼,鲁丽荣. 论全球化时代网络文化的双重效应[J]. 学术论坛,2004(1):112-115.

[4]邵培仁. 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其治理[J]. 新闻与写作,2007(3):22-23.

[5]赵平. 网络道德教育的“阿基米德点”问题探讨[J]. 广西社会科学,2020(6):184-188.

[6]黄一玲,焦连志,程世勇.网络文化“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J]. 湖北社会科学,2016(11):175-182.

[7]解学芳,臧志彭. 网络文化产业动态演化机理与新治理体系构建[J]. 东南学术,2015(4):115-123+248.

[8]喻国明. 把握网络文化生态的复杂性是搞好内容建设的关键[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42+10.

猜你喜欢
网民媒介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书,最优雅的媒介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