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1-08-04 18:21梁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5期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社会实践道德与法治

梁彬

【摘要】从学科任务角度来看“育人”,《道德与法治》在小学阶段是较为重要的学科,但该科目往往被忽略。笔者通过对《课程标准》及各种文献、理论的研究,结合多年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开发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社会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学校教学评价中的“主要学科”,但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中对“德”的要求基本都可以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找到,也就是说,如果从学科任务角度来看“育人”,《道德与法治》在小学阶段则是较为重要的学科。当然,从家长和学生的认识上来讲,该科目往往被忽略,思政教师也常常处在尴尬的位置。

让思政教师为难的还有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相对浅显易懂,知识点很容易被学生掌握,却很难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共振,以获得知行合一的认同,这对思政教师形成一种挑战。如何通过思维的“战争”或者精神的震撼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这是笔者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基于这些思考,在从事思政教学的十多年间,笔者努力往以下几个方向迈进。

一、及时“充电”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小学阶段的其它学科不同,它涵盖丰富,囊括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思政教师必须保有足够广阔的视野和饱满的知识储备才能轻松驾驭课堂。

例如,笔者会关注时事政治热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常讲常新。”笔者将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政内容作为教材的深化和延续融入到课堂中,能使课堂时时保持“新鲜”。因此,在上《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这一单元时,笔者结合时政,便将日本拟排核废水入大海件事融入课堂,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保护地球、谴责污染环境的愿望空前高涨,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拓展。笔者还经常将这一类重大新闻时事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运用书中的知识进行分析,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知识系统整合的能力。很多学生开启了自主分析事物的思维模式,逻辑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

除了捕获有用的资讯,还要多阅读积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很多学生掌握的常识并不比教师少,这就意味着,教师如果不学习,很可能会被学生丢在后头,也很难得到学生的尊敬。教师应该是一个“智者”和“慧者”,用内涵去吸引学生。而具备这样的魅力,前提是必须有超越于常识的高深和广阔的知识储备。如此,教师光芒自然会在课堂中绽放。例如,笔者在课堂中插讲古人捕鸟如何“网开一面”、讲他们捕鱼如何不用密网、樵夫如何兼为森林医生。学生们都很讶异,六千年前的祖先就已经懂保护生态了。在这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感召下,学生们纷纷认同环保观念。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不学习而照本宣科的教师,不能怪学生不听话,而是这位教师根本就是在浪费学生时间。

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激励机制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精神性比较强的课程,要达到课程教学的要求,仅仅靠教材的“说教”是不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所以这些年来,笔者一直推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中以实现教学目标。“课程的实践性取决于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社会建构性,知识不是在个人头脑之中,而是分散在社会中的,所谓‘学习就是‘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过程。”“开放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创造“悟”的体验环境引发学生情感觉醒,与当下流行的“价值体悟”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且由于空间广阔而更胜之。例如,笔者在两个任教过的学校分别组建了学雷锋爱心小组,笔者班的学生成了爱心小组的主力队员。爱心小组一直开展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定期为社区做好事、帮扶孤寡老人、社会调查、到烈士陵园扫墓等。这些活动成了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特别是部分原来在家庭得不到归属感的学生,慢慢恢复了心灵的温度。如,笔者班有一位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因为缺乏耐心,导致学生心理上,行为上出现平面的例题。同班学生每天担惊受怕,教师们也束手无策。后来,笔者让他加入爱心小组,并经常利用实践活动的接触机会开导他,课堂上一发现他的优点就及时表扬,终于他能在帮助别人中找到了快乐了,学习也慢慢步入正轨。这些实践活动同时也让很多学生走出了”象牙塔“,懂得了社会责任和与人沟通。

另一方面,小学思政课程《品德与社会》改为《道德与法治》之后,更重视“法治”了,法治教育成了一個重要的课题。仅仅课堂上的讲授很难让法治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课程之外,笔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我遵纪 我守法 做合格小公民”的主题教育活动月,邀请律师到学校为学生开设法治讲座。在活动月中,我们开展了签名活动和法治征文、手抄报、知识竞赛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并以获奖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加分。为了参加比赛,学生们都积极主动搜寻法治知识进行学习,激励的作用很快显现出来。笔者还鼓励和指导课程学得好的学生申请评选市、区“三好学生”“美德少年”“文明小标兵”,让优秀的学生感受到“学有所成”。这种激励形式同时还有效地引导家长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

三、结语

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广义课程定义为:“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它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它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基于这个方向,我们应该解放课堂,探求更多有利于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的模式,使《道德与法治》成为一门实实在在的综合性课程,真正发挥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6.

[2]钟启泉.课堂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6.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责任编辑  李海涛

猜你喜欢
开放式教学社会实践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议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开放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
常规教学模式下有限开放型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