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喜珍
一、案例介绍
小泽是班上一个小男生,样子有点萌,聪明爱动。他上课总不会好好坐着,作业书写马虎,书桌上的东西乱得很,爱玩自己的小玩具,或跟同学说话,教师或同学提醒他,他也不理会,继续自己的活动。有时还故意顶撞教师,口头禅就是“我就要这样做!”很多教师都拿他没辙。有一次上语文课,他把几把尺子用橡皮绑起来成了一架“战斗机”,边玩嘴里边配上“噗噗噗噗”的声音。笔者过去轻轻敲了敲他的桌面,提醒他不要玩,把东西收起来。他还大声说:“我就要这样做!这是昨晚我在手机上玩过的游戏!”惹得全班哄堂大笑。笔者一气之下,把他的玩具没收了。下一节的语文课上,他还故意用拿手机打游戏的姿势那样拿着笔盒在玩,眼睛还看着笔者,一脸的挑衅。笔者故意不看他,冷处理。结果他举得更高,左摇右摆,故意让笔者看到。
笔者约见家长了解情况,笔者发现要是他的妈妈来跟笔者聊,他是一副没所谓的态度;可要是他的爸爸来学校见笔者,他立马一副很乖很听话的样子,不管说什么,都回答“哦,好的,我知道了。”语气诚恳、态度谦虚。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让所有教师都惊讶。
二、案例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天真可爱,还是处于很依赖教师,很喜欢亲近教师,很听教师的话的阶段,对教师的批评学生会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好,教师不喜欢自己了。所以,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容易哄,爱听教师的表扬。很多家长都说:“你们老师说一句,顶我们家长说十句。”像小泽脾气那么倔,不听教师的话还处处顶撞的,确实少见。经过笔者多方面的观察,跟家长和其他科任教师的沟通、了解,发现他有这样的表现,主要受几方面的因素影响:
1.家庭因素
小泽的父母工作比较忙,他和弟弟从小到大都是外婆带,生活上的所有事项都是外婆包办,外婆很爱孩子,只要孩子愿意或者不闹了,她都答应孩子的要求,比如,兄弟俩打闹,外婆给个手机玩游戏,他们就不闹了。母亲在家里说话没有权威,还经常在孩子的面前讲负能量的话,诸如,“你们不听我的话”“没有用的,我的话他是不听的,只听爸爸的话”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不听母亲管教。而父亲经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表达的方式十分简单粗暴,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只怕他。
2.个人因素
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小泽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的性格,自己想怎样就怎样。“我就要这样做”就是他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之一。除了爸爸,教师和他的妈妈、外婆的地位一样,可以不用听他们的话。所以,教师指出他的错误,他就像在家顶撞妈妈、外婆那样顶撞教师了。他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个人的自理能力等不强,未能达到二年级所要求的水平。而父母对他这方面的教育、培养也不到位,所以他的书桌很乱,不会整理,没有形成良好的上课规则意识,只顾玩自己的玩具。
3.教师因素
大多数科任教师还没有结婚生孩子,没有一种同理心,也没有教过一、二年级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对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了解,所以,出现那样的情况就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处理。如,笔者本来教初中,来到小学低段,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教育学生时缺乏耐心、童心、同理心,所以,教育方式缺佳,教育就会出现反效果。
三、辅导策略
一个学生如果教育不好,班上的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被他的不良行为感染,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这是教师不能接受的后果。所以,笔者不断调整心态,寻找适合的教育方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反思教育思维,改进教育方式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等,笔者一直教初中,面对的是青少年,在低龄儿童这方面的认识确实不够,要恶补。所以,笔者找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来看,弥补不足。如《养育男孩》《正面管教》《儿童成长心理学》《这样跟孩子定规矩》等,希望通过有效的,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笔者意识到,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也需要化身为小学生,用童言、童语、童心跟他们沟通交流,这样才能走进小学生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跟学生一起成长。
2.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学生能力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正如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里说:“小孩绝对相信父母说的关于自己的话,并将父母说的话变为自己的观念。”这种现象就是“变色龙效应”,也称“无意识模仿”。就是说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之下,便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神态动作、行为和表达方式。
小泽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因祖辈教育时间太多,方式不对,而父母的管教缺失而又过于简单粗暴导致的。母亲经常说:“孩子不听我的,我没能力管教孩子”这样的话,就会给孩子一个暗示:我不用听妈妈的话。爸爸比较强硬,讲的又是大道理,孩子不理解只屈服在父亲的威严之下。于是,笔者把他们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小泽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探讨交流,共同商量教育孩子的良策,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建议家长与教师配合,首先培养小泽的规则意识,让他遵守校园规则。其次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家人需花更多的时间陪伴、教育他。建议小泽的父亲用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话来跟他聊天,在他面前帮母亲、外婆、教师立威;母亲不能再说那样的话,也要帮自己立威,该管得管,不能甩责任。德雷克斯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会做的事情。”所以,笔者也建议外婆不要过分溺爱小泽,不要包办所有的家务,适当地让小泽做家务,配合学校开展的“我是整理小能手”活动,进行书包、床铺等的整理,学会自己绑鞋带、洗餐具、打扫卫生,提高小泽的自理能力。并且,筆者和家长达成共识,对小泽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3.激励教育,纠正行为偏差
马克·吐温曾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两个月。”此话虽夸张,但可见夸奖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尤其喜欢被夸奖,性格倔强的小泽也一样,爱听别人的表扬,但面对别人的批评时是力度比较大的、更直接的反抗。著名的“赫洛克效应”告诉我们:对于孩子的行为,应予以积极的肯定,适当的表扬比批评效果要好。所以,笔者对小泽改变了教育方式,笔者采用了“示弱+夸奖”的方式对待。早上一回校,他还没跟笔者打招呼,笔者先跟他说:“小泽,你好。今天你的红领巾戴得很整齐哦,真棒!”或者说:“小泽,你好。你今天来得真早,老师需要你帮忙收拾收拾图书角,可以吗?”听到这样的话,他从心理上打消了对笔者产生抗拒的情绪,然后会很开心、很乐意地回应笔者。上课铃声响起,他就坐在位置上了,笔者立马抓住机会表扬他:“老师看到小泽已经安静地坐在位置上了,真是同学们的好榜样。”还对他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这样一来,他就坐得更端正了。一节课下来,笔者总找机会表扬他,有时是当众表扬,有时是在他的耳边说悄悄话。如,别的同学在写字,他在抽屉里玩小玩具,笔者不当众点名批评,而是趁同学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在他耳边提醒说:“小泽,老师知道你可以做到认真写字,下课再玩的,对吗?”他看着笔者,有些不甘心地把玩具收起来、不乐意地写着字。此时,笔者就大声说:“小泽同学很认真写字,他的字越写越工整了。”这样一来,他就真的认真写字了,其他学生也想得到教师的表扬,也会更认真书写,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