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体知识为支点开展阅读教学的探索

2021-08-04 07:31沈提花
关键词:阅读教学

沈提花

摘    要:根据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显线)与“语文要素”(隐线)双线灵活组元的编排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当以知识为“路径”,以素养为“目标”,以文体知识为支点开展阅读教学。一是通过梳理使文体知识化隐为显、聚散为整;二是通过相机渗透,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文体知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体知识;初中语文统编教材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显线)与“语文要素”(隐线)双线灵活组元,在关注文本主题内涵的同时,注重文体知识、阅读方法等的渗透学习和运用。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章新其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一文中对教材的编写理念做了进一步解读:“应该说,这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巨大进步。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师就如同获得了语文教学的‘阿基米德支点,‘学习指导也就能由此得以展开。”[2]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初中语文教学当以知识为“路径”,以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为核心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进行了以文体知识为支点开展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文体知识梳理:化隐为显,聚散为整

统编教材的文体知识是隐性的,散落在各个单元的文本中。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中的助读系统,结合与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梳理散落在教材中的隐性文体知识,并将之整合成显性的文体知识序列。

(一)根据助读系统,多渠道梳理知识

温儒敏指出,老师们使用统编教材要注意“教师用书,单元导读,课后习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补白部分这五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助读系统和《语文作业本》中的“知识卡片”,梳理散落各处的知识点,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教材的“预习提示”如下:

阅读课文,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读完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

“预习提示”呈现了两个知识:首先,给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支架”——称呼的变化,这是有关小说写作手法的阅读知识;接着,启发学生在讨论中判断小说的主人公,这就涉及小说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知识。

(二)立足教材整体,形成知识序列

以小说文体知识为例,梳理小说知识以形成序列,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做到心中有底。表1所示为笔者梳理了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后形成的有关小说的知识序列。

(三)关联同一知识,构建原理性知识

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接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具体的,掌握得也不一定牢固。所以学生要不断地增加新的经验,持续建构,不断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形成原理性知识,进而迁移运用到以后的阅读中。例如,与越多的小说文本相遇,就能遇见越多的小说知识,与此同时,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以小说的叙事技巧为例,表2所示为笔者根据教材梳理出的相关知识。

教师先整合有关叙事技巧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整理不断增补、细化叙事技巧的知识,就能够使其成为小说阅读的原理性知识。

二、文体知识运用:相机渗透,得得相连

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读单篇文本,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在课与课之间“得得相连”,逐步实现从读“一篇”文到读“一类”文,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一)同质关联教学

有时候,不同的教学阶段会涉及同一知识点,教学时将这些“同质”的文本进行关联,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以小说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知识为例,初中6册教材有5册均涉及“我”这一叙事视角,具体如表3所示。

这些小说都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叙事者即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把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根据身份,“我”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故事主角,一类是故事目击者。按照分类,笔者将《最后一课》与《社戏》进行关联教学,因为两篇小说均采用儿童视角,且“我”均作为故事的主角。《最后一课》抒发的是小弗朗士的爱国之情;《社戏》则在对平桥村人与事的美好追忆中,表达成年“我”的思考与批判。如此,学生就能明白: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作者抒发真情实感,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二)异质比较教学

同一文体的文章,由于其时代、国别、创作风格等的差异,又各自具备有别于其他文章的显著特征,并由此形成一定的专属知识。仍以小说为例,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与第六单元的《范进中举》,一篇为外国近代小说,一篇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二者“和而不同”。教学时,教师可从情节、人物、环境、叙事视角等角度,引导学生对两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以发现知识点的不同,如:《我的叔叔于勒》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范进中举》则鲜少涉及人物心理的描写,而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或者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三)迁移运用相连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习得文体知识,以此驱动学生借助文体知识这个“阿基米德支点”,运用精读课中学到的文体知识,自主完成自读文本的解读,以及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例如教学《范进中举》,学生课堂上学到的对比、夸张等手法,可迁移到《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中,并以此理解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腐儒形象,体会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当前中考命题的趋势,注重情境运用,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阅读试题的命制,依照的正是文体知识。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试题的命制往往是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的知识出发的。如2019年中考嘉兴/舟山卷的相关试题(阅读文本为徐志摩的《雨后虹》):

11.小舟想以本文为例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他列了个简要的提纲,并就“铺陈”这一特点找了三个例句(见图1)。请你先帮小舟判断例句选择是否正确,再选择其中正确的一句进行赏析。(4分)

试题涉及“铺陈”这一知识。铺陈,意为铺叙陈述,最初用于辞赋中,指运用浓墨重彩对描写对象进行渲染、呈现、讴歌等,以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自读散文《土地的誓言》,在第二段的旁批中明确提出:“这里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此处文字采用铺陈手法,通过集中描写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景物,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散文中的“铺陈”知识,使学生明确“铺陈”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究其表达效果,学生在考试中就容易迁移运用。例句2从雨落地时的情态和声响进行渲染,例句3从不同角度写出暴雨之大,都具备“铺陈”的特点。对此,学生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由此可见,以文体知识为支点开展阅读教学,也是教、学、评一致的表现。

總之,在以文体知识为支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单篇文本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整个单元、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段的教学,将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以形成知识体系。借助文体知识这个“阿基米德支点”,学生就能顺利撬动文本,进而主动地探究文本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7.

[2]章新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11):12.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