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艳玲
【摘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期,因受生活环境、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社会观念和态度,自我约束力还比较欠缺,有极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不良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抓紧小学阶段这一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想方设法做到读写与心理引导双管齐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以达到双赢。
【关键词】读写教学;心理引导
目前,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心理引导。其实,学生能在困难、挫折面前不折不扣,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在困境中不慌不乱,这些良好的心理素养对于小学生是很重要的。因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期,因受生活环境、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部分学生还没形成稳固的社会观念和态度,自我约束力低,有极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易受到各种影响而形成不良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抓紧小学阶段这一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想方设法做到读写与心理引导双管齐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以达到双赢。下面,笔者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与心理引导双管齐下促双赢的浅见。
一、巧用教材,培养良好心理
心理健康的学生,他们心境平静、积极乐观、热情稳定,爱憎分明喜怒有度。这对学生的成长起指导和促进作用。而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单靠学生的自主形成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在学科教学中,巧用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让学生更有效、更快地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鹿的玫瑰》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诱导学生初读理解课文内容,接着,重点引导学生品味重点句段,体会主人公的品质——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后,多数学生被主人公“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生活态度所感染,从而懂得在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有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心境。在教材中如此的例子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巧用这些教材,就能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净化,学生良好的心理也得到培养。
二、找准契机,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并不等同于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素养仍旧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语文教学的难点便是巧妙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契机,恰当地加强学生健康心理引导。
(一)在细微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对喜爱做的事情,都会有浓厚的情趣,也会自我陶醉和欣赏。当学生顺利完成一件事时,在教师的眼里可能是一件小事,可在学生眼里,可能会觉得自己了不起而欣喜若狂,更会迫切地希望得到教师赞赏。此时,假如教师对学生的付出与成功漠视不理那就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和自尊心受伤。长此这样,会使学生失去表现自我的欲望,做事也会变得畏首畏尾,没有自信。其实,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喜悦。只要学生有了一点点的进步,如,写好一个字,画好一幅画,随手捡垃圾等,我们都要适时夸奖和鼓励,及时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的信心才会足,心情才会好,自然会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只要我们能从细微处入手,从学生的点滴成功给予肯定与鼓励,就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在品读中纠正学生嫉妒的心理
嫉妒是与人相比时觉得自不如人所产生的一种郁闷烦躁的情绪。如果此情绪过于严重,有嫉妒心理的学生会与其他学生产生矛盾,甚至有过激行为,会在学生中形成“小团体”、搞分裂,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对于这些学生,教师绝不能忽视,要想尽办法纠正并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笔者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应抓住品读句段的契机纠正和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如,三年级下册的课文《争吵》是一篇可以帮助学生排纠正和消除妒心理的课文。文中的那两位主人翁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正是他们的嫉妒心理作怪。同时,文中还有很多描写主要人物在嫉妒情绪下心理变化的语句,这些语句正好折射出嫉妒的危害性:使人情绪恶化,甚至产生过激行为。笔者也趁势抓住这些内容进行品析,纠正学生嫉妒心理的教育契机设在这些语句中。
三、交际中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上进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口语交际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去肯定学生,在肯定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自信、上进心。
首先,要善于欣赏成功的学生,让学生倍感成功。对于表达欲望和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他们予以赞赏,让他们在教师的欣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产生极大的成就感。
其次,要多点鼓励沮丧的学生,让学生保住尊严。在课堂交际时,难免会有学生答不好遭嘲笑,这会使学生身心受挫。此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走到学生身边,轻抚学生的头,面向全班学生,予以鼓励:“老师很欣赏你积极答问,相信你下次回答一定会很完美。”并暗示学生们为他鼓掌加油。这就保住了他的尊严,免于他丧失交际的积极性。
再次,要善于唤醒自卑的学生,使学生发现自己。班中那些自我封闭、沉默寡言的学生,对任何事情总是漠不关心。对于这些学生,教师首先要想法为他们创设表达的机会,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并没有忽视他,而是时刻在关注着他。其次,在他们回答并不如意或者偏离主题时,教师也要进行适当地鼓励,并趁机给他讲些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使学生受启发,从中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他们信心倍增,转自卑为自信。
四、习作教学,要不失良机健全学生的健康心理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标准》的基本理念。而语文素养是指除了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外,还要在提高学生的品行和审美加以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写作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客观生活在学生脑海中的反映。“言为心声”,写作是学生心理是否健全的一面镜子。而习作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因此,习作教学时,我们要不失良机做好引导学生,健全心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要想方设法做到读写与心理引导双管齐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就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意志,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