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21-08-04 10:53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陈望道经典著作水塘

陈望道是我国著名学者,早年曾留学日本,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陈望道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对修辞学、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颇深。1920年,他历尽艰辛,依据英、日两个版本相互对照翻译了《共产党宣言》。

1919年6月,留学日本的陈望道回国,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与刘大白、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推行国文教育改革,大力倡导白话文。

(1920年8月,国内第一部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问世,首译本共计印行1000册。由于排印疏忽,首版封面上的“共产党宣言”被误印成“共党产宣言”。同年9月,该书纠正书名差错并再版。至1926年5月,该书已相继印行17次,累计发行数十万册。)

1919年,《星期评论》在上海创刊,以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而负盛名,编辑部很快将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的工作提上日程。1920年,著名报人《民国日报·觉悟》主编邵力子,力荐时年29岁的同乡陈望道,提出“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的陈望道莫属”。

1920年早春,身在杭州的陈望道接到了邵力子的邀约信,既意外又兴奋,很快复信表示同意。不久后,他收到了翻译底本———从上海寄来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

译书需要一个清静的地方。陈望道带着家人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浙江义乌的分水塘村(今属城西街道)。

陈望道的故乡在义乌的分水塘村,因村中有方水塘,池水分为两系,分别流向义乌和浦江,故名“分水塘”。这个位于大峰山脚下的小村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远离尘嚣,犹如世外桃源一般,乃译书的绝佳去处。

春节临近,分水塘村里逐渐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陈家亦然。可里里外外唯独不见陈望道的身影。他去哪儿了呢?

此时的陈望道,正在距离陈宅五六十米的早已被用作柴屋的老宅里。他把一整块木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便在那里“安营扎寨”,孜孜不倦地翻译《共产党宣言》了。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山区里更添几分寒意。陈望道那只握笔的手,常被冻得不听使唤。他时常跺跺脚、搓搓手,还不住地往手心里哈气,稍觉回暖,便继续专心致志地译书。

陈望道专注于《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吝啬”到不肯在其他事情上浪费一分一秒,就连一日三餐和茶水,都由陈母送入柴屋。

陳母见儿子为了译书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人都瘦了一圈,心疼不已。一日,她特地包了几个粽子,还装了一碟温补祛寒的红糖一并送来,对儿子亲切地说:“儿啊,粽子是刚出锅的,蘸着红糖,赶快趁热吃吧!”

陈母为了不打扰儿子,放下吃食便转身离去,此时的陈望道仍在专心译书。

陈母听陈望道只是“嗯”了一声,不知他是否真的吃了,仍旧放心不下,在门外站了片刻,便又折回屋内,问儿子是否还要添些红糖。陈望道心不在焉地回答:“够了,够甜的了。”

陈母以为儿子已经吃完了,赶忙收拾碟子,一抬头见儿子嘴唇周围乌黑一片,先是大吃一惊,再看紧挨着那碟红糖的砚台,她明白了一切,不由得“扑哧”笑出声来。原来,陈望道太过专心,竟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了。听见母亲的笑声,陈望道抹了抹嘴巴,自己也笑了起来。

《共产党宣言》译文不足两万字,却让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终于在谷雨时节,陈望道完成了这部旷世巨作的翻译工作。

《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推出后,迅速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书很快再版。后来发行的第二版依然热销,许多读者致信进步刊物《新青年》和主流报纸《民国日报》,询问购书事宜,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潮。

作为国内第一部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繁荣、富强、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人心中,永放光芒。

猜你喜欢
陈望道经典著作水塘
一个小水塘
老家的水塘
用一生尝透真理味道的陈望道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醉在水塘
荒漠水塘
吴士文与陈望道
一部需要所有中国大学学生和教授阅读的经典著作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