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韧性影响因素研究

2021-08-04 01:59刘红勇杨沁歌罗瑞潘海泽
科技促进发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韧性因素社区

■ 刘红勇 杨沁歌 罗瑞 潘海泽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 成都 610500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交通便捷使人员流动速度加快等情况威胁着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2004~2005年禽流感爆发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所有成员国制定大流行性流感防备计划[1];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后,世卫组织呼吁所有国家“建立具有弹性的综合系统,能够对未来的任何威胁作出反应和主动预防”[2]。这些突发公共事件都揭示出全球在预防、准备和应对传染病危机的脆弱性。突发的新型肺炎疫情已被世卫组织列为了国际一级响应的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习主席主持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中强调社区作为城市的“缩影”,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坚强堡垒,只有以社区为基石进行防控才能有效的遏制疫情的大面积扩散。为解决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有学者也曾表示社区参与是抵抗灾害的关键因素[3]。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要地位,如何进行长期的社区建设以提高其韧性,从根本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防控与治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前社区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多研究的是应急管理[4]或者灾前预防[5],往往只强调紧急情况时的计划和供应准备,且仅描述了社区在灾难发生后的最初几天和几周内所扮演的角色。相对于这种短期的应对,具有韧性的社区更能在陷入困境时,从逆境中持续恢复,并且在灾难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采取行动有效应对。某国际小组审查全球应对埃博拉疫情的情况后,提出社区参与能够防止未来突发疫情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动荡[6]。Nathan 和Karl[7]使用CMS 规则将卫生系统和社区韧性进行了整合,提出社区韧性需要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广泛合作和协调。也有学者[8]提出促进具有韧性的社区和支持性环境是2020年卫生方向四个优先领域之一。以上研究都说明在面对无法预测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个有韧性的社区能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外部压力并迅速恢复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从而应对和适应疫情等风险。

Irving J K和Reams M[8]在公共卫生领域中指出社区韧性是对于陷入困境或不利状态的系统,通过构建有助于恢复能力的组件(称为自适应能力),使该系统在受到干扰后重新组织,以达到更有利状态的能力。如何建设一个有韧性的社区,吴晓林等[9]认为推动社区和城市的双向构建,对于韧性社区的测量应当实施多维度的动态监测,通过社区评估提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刘佳燕等[10]结合我国国情,从社区风险治理和社区韧性两个具有差异化的视角进行了面向风险治理的社区韧性研究以能适应不确定的情况变化。王世福[11]从强化应急治理能力的角度提出了韧性社区营造策略,颜德如[12]通过分析当下社区应急治理体制的五大梗阻,优化了社区韧性建设的路径。

这些研究从各个角度帮助社区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外部压力并迅速恢复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欲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和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方式,探讨国内疫情下的社区韧性建设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社区韧性建设是否存在正向作用,以期有针对性地提高社区在防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自身的抵抗力、适应力与学习力。

1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区韧性建设影响因素

面对无法预测的突发性卫生事件威胁,需要的不仅是暂时的抵御,而是提升社区韧性以防止更多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的侵袭。Norris等[13]将社区韧性定义为一组网络化的适应能力,由经济发展、信息和通信、社区能力和社会资本因素组成。皮科克等[14]提出了社区灾难恢复框架(CDRF),即通过备灾、响应、恢复、减轻这四个灾害管理阶段,确定出社区建设各阶段所需的关键资源应考虑人员、经济、物资和社会网络等因素;Chandra 等[15]在文献中描述到社区韧性的5 个核心组成部分,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社会和经济公平、有效的风险沟通、组织整合以及社会联系。Chandra和Williams等[16]将健康,获取,教育,参与,自给自足,伙伴关系,质量和效率8 个因素形成了社区抗灾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提高社区适应力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框架。

然而在新冠疫情中多数社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弹性应急,在当下的社区韧性建设中,大多数社区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智慧社区建设缓慢,缺乏社区治理体制与应急机制,以及社区人员凝聚力差,缺乏自组织力量,没有自救能力等问题[17],这些现状都充分体现了社区韧性建设的重要性。基于上文所述,本文欲从社会、经济、组织制度、物理设施以及人员健康五大因素分析疫情期间社区的韧性建设,并结合当前国内新冠疫情时期的社区防控案例提出五个命题,假设各因素对提升社区韧性具有正向作用。

1.1 社会层面因素

社会层面的特征能够促使个体通过相互协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互利共赢,包括网络、规范、结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18]。在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应该是贯通于整个韧性过程的核心资源,社区韧性并不是简单的个体韧性相加的总和,它是促进社区个体韧性转向集体韧性的重要因素。在建立社区的抵御能力时,进行社区联系和创建社区网络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它们允许个人利用集体社区中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社区网络的构成、社区成员的情感与归属感以及社会支持与信任。

在众多的抗“疫”社区通过社会层面因素保障了社区人员安全,提高了社区韧性。比如重庆市荣昌区虹桥社区是个新旧共融的社区,疫情期间,社区管理人员有效调动党员、社工、物业公司和爱心商企的社会力量,形成了庞大的抗“疫”团队,积极参与半封闭小区围蔽、体温检测等工作,让社区经受住了疫情考验,使社区实现零确诊病例。

由此可以假设命题1:社会层面因素对社区韧性建设有正向作用。

1.2 经济层面因素

经济资本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体、群体以及社区。经济资本作为社区系统运行的核心因素,能够支持其他的重要资本。经济资本在社区韧性的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雄厚的资金资源对于成员个体、群体收入和社区都能够吸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灾害并且加速其恢复进程和提高后期自我适应能力。第二,经济资本的构成应该具有冗余性,冗余性则要求社区经济资本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当陷入危机时多元化的经济能够找到可替代的形式,此时以信贷和保险的经济形式便能增强家庭准备程度和保护措施的能力。

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腾冲市明光镇的凤凰社区在疫情防控和产业发展两不误,安全有序的完成万寿菊种植任务,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扎实推进该社区经济稳步发展。

由此可以假设命题2:经济层面因素对社区韧性建设有正向作用。

1.3 物理层面因素

物理层面因素是指建筑环境、生命线以及关键设施,如医院、学校、消防站、警察局和疗养院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说,社区更加需要注重的除了具有“工程韧性”的居民住宅,还应该提前完善社区内的智慧服务硬件设备,使信息与通信服务发挥其作用。Zischg等[19]在研究基础设施韧性的影响因素中提到社区应该为极端情况预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从而在面对危机需求时能够快速调动和使用资源。物理资本能够帮助人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抵抗和恢复阶段拥有更多和利用的资源。

通过物理因素来加强社区韧性建设的合肥市庐阳区三孝口社区运用天网系统、智慧监控系统、智慧用电监控系统对社区进行管理。一方面,通过全方位对密集人群进行视频巡检,实时掌握辖区各处人员聚集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监测区域内商家的用电数据,敦促社区商家的按照要求停止营业,防止疫情蔓延,有效的做到了“早发现、早预防”。

由此可以假设命题3:物理层面因素对社区韧性建设有正向作用。

1.4 组织制度层面因素

我国在总结“非典”疫情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20],但是这种体制背景下的社区大多将作为被动的救助对象,只适合短期的进行应急管理,而不能长期地提高社区抵抗和自我恢复能力。对于社区韧性的制度资本而言,日常的治理防控体制和应急时的管控制度既要相互独立,又要彼此关联。此外,具有法治保障的社区在疫情期间也能有效的约束人们的行为和言语,现在公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多样,有文献从微信朋友圈视角研究了疫情风险传播特性可知[21],从源头上帮助成员增加自我判断力能更好避免谣言对人们思想和心理的负面作用,也是提高社区韧性的关键制度。

利用组织制度因素来提高社区韧性,加强疫情防控的小区中,池州市贵池区的池阳街道红光新村小区大部分是拆迁安置住户,小区内部早年就成立了小区党支部、楼栋长、小区委员会等组织,在面对疫情时,社区能够有组织的形成社区—楼栋长—志愿者队伍—居民的金字塔型架构体系,有条不紊地为疫情防控构建了安全屏障。

由此可以假设命题4:组织制度层面因素对社区韧性建设有正向作用。

1.5 人员层面因素

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群体通常在生理因素上有较大的脆弱性,所以社区中的有效劳动力通常体现在中青年人员。一些学者[22]的调查研究指明弱势群体占比更少的社区相较于其他社区更具韧性水平,由此可见人员结构分布对于社区韧性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区成员的身体无疑是进行韧性建设的根本要素,需要成员自身进行提高免疫力才能抵抗未知的危险,因为不健康的人口无法利用其他形式的资本。除了人员的体质健康、人员的认知意识与知识技能也至关重要。

武汉市顺道社区的住户以易感老年人群为主,大部分的居民是退休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疫情发生后他们自发号召身边的人多防护、不出门,所以这个小区也是硚口区唯一无疫情小区。在国外,意大利最大华人社区普拉多从1月底开始就自发进入封锁状态,有意识地尽量待在家中,减少外出,也正是这种意识保护了自己与他人,最终无一华人感染。

由此可以假设命题5:人员层面因素对社区韧性建设有正向作用。

2 社区韧性建设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

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问卷由三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用于测量社区韧性影响因素。采用李克特量表打分法,“1”表示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符合,“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本次调研于国内疫情减缓后的2020年9月完成,通过电子问卷的方式对218位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均来自于川渝地区,参与调查的以中青年为主,占比80%,其中超过57%的居民在既有社区居住5年以上,且超过80%为自有房,大多数社区人口比例适中,并且对于开放式和封闭式的社区类型在调查中的数量也显示持平,说明问卷对象分布合理。

根据表1中的韧性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的具体题项指标设置,并通过德尔菲法[24]进行初步意见统一。德尔菲法用于征求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识别专家意见在整个过程中的差异,并最终达成共识。因此为了确定影响社区安全韧性因素的有效性,根据五大影响因素设置指标后,邀请各专家填写各指标的权重,经过意见统一后确定出主要的题项,见表2。

表1 问卷设计表

2.2 量表检验及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进行模型检验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验证量表的可用性和问卷的合理性。首先对218个有效观察值选用Cronbach’α值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可得克隆巴赫α 系数为0.921>0.800,符合可靠性分析检验,说明问卷具有好的内部一致性[25]。本问卷通过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取样适切性量数KMO 值为0.911>0.900,说明适合于进行因子分析[25],进而利用SPSS 软件对题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过主成分分析法且固定提取5个因子作为潜在变量,采用最大方差法在旋转8次后收敛,剔除因子荷载小于0.5的题项,得到表2所示的旋转后的成分矩阵。由成分矩阵可知,社区安全韧性的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社会、经济、物理、组织、人员健康5个维度。

表2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

2.3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验证

基于问卷数据,利用AMOS 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中各指数均达到模型适配标准。并且每个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7至0.87 之间,说明各因素间具有较强的正向相关性,也提示模型可能存在更高层次的因子结构,因此本文进行了二阶验证性因子实验,也就是说明在社会、组织、经济、物理以及人员健康韧性方面具有一个共变因子,这里将其称为韧性因子。

为进一步探究二阶因子与社区韧性的关系,本文运用Amos软件及社区韧性水平调研数据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因子分析,如图1。结构方程模型(SEM)能够通过分析单项指标对总体作用和单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因果关系模型,在很多社会研究中通常涉及到不可直接和准确预测的变量,而SEM 模型能够较好的处理变量间的关系[25]。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二阶因子韧性对社区韧性的路径分析,证明五大影响因素均能对社区韧性建设有着正向作用。最后通过对模型的适配度分析,如表3所示,可知构建的模型与收集的数据符合指标标准[25],结果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际问题,说明社会、经济、物理、制度和人员健康五大因素能够反映对社区安全韧性的影响。

表3 适配度指数表

2.4 验证结果与分析

通过模型的验证可得知社会因素对韧性的路径系数为0.94,说明与韧性之间存在高度的正向性,组织、经济、物理及人员健康因素对韧性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83,0.79,0.75,0.70,均对韧性建设具有正向作用,即接受命题1-5 的假设。说明社会层面因素是影响社区安全韧性建设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组织因素、经济因素、物理因素以及人员健康因素。因子载荷系数越大也说明其解释能力越强,在社会层面因素中,每增加一个单位的A1 因素,可增加0.86 单位的社会韧性,说明居民对社区归属感和相互间的情感对社会韧性贡献最大;在经济层面中,B3 和B4 均代表社区具备雄厚的资金,且每增加1 单位的B 因素,可增加约0.8 单位的经济韧性,说明社区的资金强大将非常有助于经济建设;组织因素中,社区应急组织的贡献达到0.87,对组织制度因素建设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智慧设备在物理层面因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每增加1 单位的D2,可以增加0.79单位的物理韧性;人员健康层面因素中,每增加1单位的E2可增加0.87单位的人员韧性,说明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建设因素。

图2 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以上分析均说明五大因素对韧性有存在很强的正向关系,通过将韧性与社区韧性水平这两个变量进行相关路径分析可得其相关系数为0.88,表示两者具有强正向相关性,二阶因子能够充分表达社区韧性水平。因此,社会、经济、组织、物理和人员五个层面因素均对社区韧性的建设具有正向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韧性城市的建设中,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打造韧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必由之路。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的自我抵抗、调整的能力,以及自我组织、适应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抵抗疫情冲击。本文从5大要素着手对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区韧性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及因子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说明社会层面因素、组织因素、经济因素、物理因素以及人员健康因素对社区韧性建设具有正向作用,其中社会因素是影响社区韧性建设最大的因素。

结果表明,社区成员情感与归属感、雄厚的资金资源、基础设施和智慧设备、应急管控制度、人员体质健康对社区韧性建设影响较大。为进一步提升社区韧性,本文基于上述结果给出以下建议:

(1)居民、社区委员会以及政府部门应共同扩大社区的参与网络,优化社区网络结构。从增强居民对社区归属感和邻里间的情感出发,加强邻里关系,共享社会资源。鼓励社区内增加社区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社区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可以通过自愿参与的形式,由社区组织者进行专门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的理论与实践培训,这样既增加了社区成员的交流,还增强了成员的知识技能,也更能获取其他社区成员的信任,有利于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资金作为社区运转和人们生活维持的基础,也是提升社区经济韧性的重要途经。社区在强大的社会网络基础上,可通过增加资金结构的多样性来扩增收入。

(3)建立多元化的社区组织结构通过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合作能够有效的将角色分配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避免权责不清等问题。在完善的组织结构与应急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已发生的疫情事件进行社区评估找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足与成效有助于改进未来的规划、恢复和应对,更好地准备下一次事件,动态的提升社区韧性。

(4)通过引进新设备来弥补现有设备的功能缺失,增加设备设施的冗余性,减小单体工程的脆弱性。冗余的设施也应进行合理的空间结构分布,如引进自动口罩售货机要覆盖社区的整个区域并均匀分布。既要考虑是否满足疫情爆发时居民的暂时需求,又要避免公众聚集紧密导致疫情扩散。还要针对传染病事件储备消毒设备等进行应定期排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增加社区的自组织能力。若社区无近邻的医院,应设置社区专属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老龄化社区,不仅能够便于居民日常看病,还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缓解医院的压力,减少人员聚集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此外社区应引入新兴的智慧监测硬件设备进行识别和预测,若出现类似病例能快速反应与预警,从源头上遏制疫情的发展。

(5)居民作为这个复杂社会网络的主体,通过加强自身身体素质,提高系统免疫力才能有效的减小传染病的威胁。作为社区的相关组织部门应该提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宣传从而推广相关理念,使居民能够提前了解传染病等重大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并且定期对居民进行知识问卷调查,避免形式主义,落实宣传效果。

以社会网络、社区机制、物理设施、组织制度以及人员健康五大因素为基础,进行社区自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是值得关注的重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应打破物理、人员、经济、社会和制度资本之间的各种壁垒,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合进行协同管理,发挥各种资本的作用,使最终的建设效果达到最优,从而提高社区的韧性。后续还应在问卷调查和实验设计中针对性地扩大研究对象,收集各类小区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建设情况,进一步促进社区韧性建设影响因素研究。

猜你喜欢
韧性因素社区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影像社区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