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好丽
神秘莫测的大海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贤哲的脚步。上溯远古,下至明清,每个朝代的海洋文学都有令人悸动的浪涌。
神仙居所
上古文学中,海的本意是“晦黑淼茫”。在先秦时期,人们对海的了解十分有限。世界在他们眼里是“天圆地方”,大海则是神仙居住的仙境。海上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是历代文人向往的“桃花源”。孔子曰:“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意思是当他无法推行其治国理念时,他愿意离开鲁国,乘着木筏远赴大海。这里的大海成为象征意义上的“隐居之所”。
亲近蔚蓝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造船业的发展与航海技术的进步,古人对海洋的认识更加客观理性。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吟咏海洋的“赋”,比如班彪的《览海赋》、王粲的《游海赋》、木华的《海赋》。而潘安的《沧海赋》是其中的名篇,他用“测之莫量其深,望之不见其广”写出海的博大;用“煮水而盐成,剖蚌而珠出”写出海洋物产之丰富,用“其鱼则有吞舟鲸鲵,乌贼龙须”写出海洋生命之多样。
沧海一诗
一代雄主曹操立志征战四海,一统天下。他的《观沧海》可谓气势磅礴、动人心魄。建安十二年,为彻底扫除袁绍的残余势力,曹操听取谋士郭嘉的建议,率师北征乌桓一族,七月出卢龙塞,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九月胜利班师。凯旋途中,曹操路过河北昌黎县的碣石山,想起秦始皇、汉武帝曾驾临此地,心潮澎湃,写下《步出夏门行》五章,《观沧海》是其第一章。
碣石山立足大海,高耸入云,曹操发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喟(kuì)叹。在辽阔的大海面前,连日月星河都显得如此渺小。诗人写沧海,更是写他自己,这首诗将他称霸天下的野心和盘托出,亦道出其在哲学层面的深沉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工后来加上去的,并非出自曹操的手笔。
三千诗海
唐朝是近体诗的“黄金时代”。据统计,现存的与大海有关的唐诗有三千余篇,这与海上交通的发展密切相關。当时唐朝国力强盛,许多日本遣唐使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而来。诗人徐凝在《送日本使还》中写道:“鲸波腾水府,蜃气壮仙宫。”一语道出了这些遣唐使东渡之旅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繁忙商路
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兴起,港口车马如龙,正如诗人贡师泰《泉州道中》所言:“海商到岸才封舶,蕃国朝天亦赐骖(cān)。”海事商人和外国使臣来朝,谁人不到泉州港?而在柳永的《煮海歌》和元代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则看不到对繁荣商业的颂扬,只有对煮盐工人悲惨境遇的控诉。
出海抗倭
明清时期,我国沿海地区常常遭受倭寇的入侵,诗人们面对这般险境创作了大量的抗倭诗,比如郭汝霖的《鼓山望海歌》:“君不见,五虎闽安在眼底,连年倭血赤潮水。”表现了海防官兵将士和倭寇连年艰苦塵(áo)战的惨烈情景,杀敌抗倭的爱国情怀在诗歌中远远胜过了远征大海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