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交流支点 促进阅读构成

2021-08-03 07:48孙霞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4期
关键词:夏洛阅读者威尔

孙霞

随着人们阅读能力和素养的不断提高,阅读已然成为一种习惯,阅读力成为青年必备技能。阅读力,包括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解构能力,鉴赏能力,甚至读者自我的再创作力,包括情感、思想、思维等,有独特价值。

在培养阅读力时,传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类静待花开式的方法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主动自觉意识作为先导,极有可能沦为泛读空读,缺少进一步思考的能力。

阅读忌浮于表面。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常见问题:“内容讲的什么?”这样的问题如同孩子放学或考试结束,父母问:“上学学什么了?”“考试考什么了?”答案一般是“就是讲了一只猪的故事”“就是平时学的啊,我有的会有的不会”,这样的问答是为无效阅读。

无效的原因是什么?缺乏针对性。既没有针对文本内容,也没有紧扣住孩子的关注点或疑问处。

怎么办?寻找阅读切入点,这不只是一个点,是建立在完整内容基础上的切入角度。

第一,以人或物为支点,设置具体情境,拉动全文阅读。

例如阅读《夏洛的网》:

1.以夏洛为支点:

A 这本书讲了夏洛什么故事?

B 这本书讲夏洛帮助威尔伯,帮了几次,每次怎么帮的?√

C 你怎么看待夏洛?

D 你希望有夏洛这样一个朋友吗?或者你愿意成为像夏洛这样的蜘蛛吗?至少两条理由。√

2.以威尔伯为支点:

A  这本书讲了威尔伯什么故事?

B  这本书讲威尔伯不断遇险又被拯救的故事,威尔伯遇到几次危险,每次都是怎样被拯救的?√

C 你怎么看待威尔伯?

D 你希望你是威尔伯吗?或者你愿意有威尔伯这样一个朋友吗?至少两条理由。√

3.以环境为支点:

A 请你描绘一下威尔伯的生活环境;

B 你能画一幅图,表现威尔伯的生活环境吗?√

4.以其他人物为支点:

A 说说你对老鼠坦普尔顿的印象;

B 老鼠坦普尔顿有可爱之处吗?√

上面设置的四个支点,都可以切入这篇小说,拉动全篇。但在问题的设置上,打勾的问题则是更好的引导孩子考虑具体情境的问题。

首先,置身文本,拉动至少两个元素,形成一条完整线索。例如“这本书讲夏洛帮助威尔伯,帮了几次,每次怎么帮的”,而不是简单地询问“夏洛的故事”。具体问题是至少在文本两个元素之间建立基本关系,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时间之间,人物与空间之间,最好不要就一个元素提问,容易泛化空指。在几个元素之间设置问题,可以帮助阅读者有效并有序地梳理故事内容,而且帮助阅读者建立概括故事内容的关键词的意识,也能使“你希望有夏洛这样一个朋友吗?或者你愿意成为像夏洛这样的蜘蛛吗?”这样的问题不至于突兀,使阅读交流能够进一步推进。但问题设置不可过于琐碎,过分拆解时间空间人物之间的关联,那样容易碎化读者的思考,缺乏有效关联。其次,置身生活,建立起读者与文本的链接。例如“如何看待小说中的人物?”把阅读者当作旁观者,难以有切身感受。如果换成“你愿意成为小说中某个人吗?”让文本与读者建立关联,则更能有效地催生阅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此,阅读就可带给读者关于自我、社会等更为真切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置身于生活与文本的情境链接,首先得有文本解读。例如“你希望你是威尔伯吗?或者你愿意有威尔伯这样一个朋友吗?”这个问题的理解交流始终围绕文中对威尔伯的描述:“威尔伯是一只猪,是一只屡遭危险的猪,是一只没有什么太多能耐的猪,是一只善良友好的猪,是一只屡次被蜘蛛拯救的猪,是一只神奇出名的猪,是一只与蜘蛛生活在一起的猪”等等。如果交流仅仅讨论“你”与“需要朋友”这个点上,那么就与文中这些角色没有关系了。离开文本谈生活,是虚假的漫谈,是缺乏具体文本的空谈。

情景设置上,当然可以有第三个第四个,例如借助其他阅读评论或者其他媒介,甚或作为话题不断延伸,这些比较復杂,这里不作深谈。

第二,以活动为支点,寻找表达路径,激发思维挑战。

阅读不是简单的读书,是心与心的碰撞过程,看似寂静无声的阅读活动,内心却早已暗流涌动,甚至心潮澎湃。阅读,需要活动作为支撑。活动可以很多,但要做好,绝非易事。

一说戏剧改编。

目前学校组织较多的是朗诵比赛、戏剧表演。戏剧需要表演者的功力,但更见真功夫的是戏剧语言的个性化、生活化。与其说看戏剧表演,不如先看看戏剧语言改编如何。

例如:改编《鸿门宴》,刘邦三次“为之奈何”,要不要?项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要不要?“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两个不同的动作要不要?每次动作与对话的取舍都将直指人物形象,完全取决于编剧对人物形象的定位,这样的取舍正是阅读的再创作过程。

二说绘画漫道。

上面提到的《夏洛的网》关于以环境为支点作切入,有两个问题:

A 请你描绘一下威尔伯的生活环境;

B 你能画一幅图,表现威尔伯的生活环境吗?

第一个是纯语言的练习与表达,第二个则是阅读文本后的另一种表达路径“绘画”。哪种更有趣?目前绘画表达更为受到青睐。例如为《孔乙己》绘一幅肖像并解读;为《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设计封面,并从文中挑选一句最具有代表性的话语;为临死前的葛朗台画像,等等。阅读不是孤立的,需要用其他艺术表达方式加深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

三说思维导图。

文学作品往往以时间、空间,或人物或情感思想的变化,来建构文本内容,同时又需要文字的表达。文学效果仅仅依仗其内在逻辑建构,是难以形成的。面对立体而复杂的文本作品,思维导图远远不够。

但就情节、人物、环境等单线表达而言,则可以使用思维导图。例如《红楼梦》人物关系图,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绘制贾府平面图;又如阅读东野圭吾《解忧杂货铺》,可以从时间节点、杂货铺情况、收信寄信情况三个方面入手设计思维图表,有效地表现东野圭吾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

(责编 / 胡璐)

猜你喜欢
夏洛阅读者威尔
你做了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镜头中的阅读者
威尔和斯奎尔
论“三者”教会学生“用脑”写作文
《夏洛的网》读后感
浅谈日语文学的创作背景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
感人至深的《夏洛的网》
读《夏洛的网》有感
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