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快雪时晴图》之我见

2021-08-03 00:18耿倩瑜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绘画语言黄公望

摘 要:黄公望作为元四家之首,其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承前启后。本文以黄公望《快雪时晴图》为例,结合其另两幅雪景山水画,从作品的本体语言和意境创造方面进行分析,以求进一步廓清黄公望雪景山水画的绘画语言特征及绘画思想根源。

关键词:黄公望 雪景山水 绘画语言 《快雪时晴图》

元代虽短暂,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朝代,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其山水画在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注重笔墨的意趣,有别于宋朝重形的追求,可谓元代绘画的时代特点。这一时期,雪景题材的山水画呈现时代审美追求的改变。画雪景山水者,元代首推黄公望,他宗法董巨而有创新。其中《快雪时晴图》(图1)是其雪景山水的代表作品,也是标志着雪景山水画转向文人画风格的划时代作品。

《快雪时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横104.6厘米、纵29.7厘米,是黄公望为赵孟頫所书《快雪时晴帖》的配图。该图描绘的是雪后初晴的山中景色,画中除一轮红日外,全以墨色绘制完成,呈现晴朗秀丽的景象。画面苍润简练,是黄公望少有的纸本雪景山水。画幅中段为数间掩映山林的茅屋、楼阁,茅屋两侧是绵延不绝的山崖,屋后群峰耸立;天空渲染,屋顶留白作雪意,枯树寒林错落山间,增加了寒冷意蕴。以往研究均针对黄公望的单幅作品进行分析,没有与其传世的其他雪景山水作品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笔者试图结合《九峰雪霁图》(图2)和《剡溪访戴图》(图3)两幅雪景山水画,从构图布局、笔墨语言以及款识和题跋等方面分析探讨,进一步探求黄公望雪景山水画绘画语言的特征及其思想根源。

一、构图布局

黄公望的传世山水画构图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传承宋代的全景式构图,多为立幅大轴;另一种为手卷式横向构图。《快雪时晴图》为手卷式构图,前有赵孟頫书“快雪时晴”四个大字,后有黄公望作雪景山水合璧装成a,近景和中景坡石相间,偶有大石块堆叠成高山,看似烦冗却不复杂,远山以大面积几何形表现,造型简洁但不简单。而《九峰雪霁图》 b构图布局与其常规的山水画作品截然不同,具有北宋山水的特点,尤其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构图有相似之处。图中主峰位于中部显著位置,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主峰两侧山体的组合方式均由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交叠而成;树木用枯树寒林有节奏地安排在画面的前景坡石处或山间深处。几何形体的山石加枯树寒林造就了冷硬的画面效果,而掩映在林间的屋舍给画面增加些许生气,同时整体画面展现出画家极强的经营意识,将荒寒萧瑟发挥到极致。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剡溪访戴图》 c受北宋全景式构图的影响而有所区别,它并未像《九峰雪霁图》那样将主峰置于画面居中位置,却与范宽《雪山萧寺图》的构图布局相似。

“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d。黄公望的三幅作品虽构图形制有差别,但都遵循此规律。画面的留白与山、树、水等巧妙结合,自然景观与留白处相融得恰到好处,虚实相生。在空间关系的表现上,《九峰雪霁图》和《剡溪访戴图》采用宋人山水的空间处理方式,即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出的“三远”;而《快雪时晴图》以其《写山水决》中的“三远论”处理。

由表中可见,《快雪时晴图》保留着黄公望常规山水画作品的构图形制,而《九峰雪霁图》和《剡溪访戴图》展现出的是对宋代全景式构图的继承。

二、笔墨语言

元代文人画家受当时社会环境、政治因素的影响,归隐山林后所创作的画作不再拘泥于宋人对形的追求,而重在抒发胸臆。黄公望的山水画笔墨语言在研习董源、巨然的基础上,删繁就简,逐渐脱离了宋代造型严谨、笔墨表达繁复的特点,转向重笔墨意趣和情感抒发。其传世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学董巨又变其法,多以干笔皴擦,中侧并用,以圆润的长披麻皴表现山石结构,将其笔墨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快雪时晴图》与《富春山居图》的笔墨相似,近景和中景山石的刻画,用笔中侧结合,枯笔勾勒,苍中带润,虚实相间,山石之间略加皴擦,远山则以干淡之墨中锋勾勒,稍加渲染,以增加山石的厚重感。

关于《九峰雪霁图》,清吴升评述中肯:“一峰道人《九峰雪霁图》……山峰纯是空勾,以墨青染天,衬起远近诸峰,俨若寒崖冻壑。林树用破笔做枯株,而坡石点苔,更不着一完笔,创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难摹。尤妙在生面独开,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彩,神来气来作也。” e

《九峰雪霁图》可谓“不露自家本色”。就笔墨而言,以中锋勾勒山石的形体结构脉络,笔线简练,皴擦极少,结构清晰严谨,仍表现出宋代山水画的特点。而《剡溪访戴图》与之笔法类似,依附于坡石的树木处理方式与之相同,以点苔表现营造出与《九峰雪霁图》相类似的雪国景色。

在山石布局及笔墨运用方面,两幅作品有较大区别,但其树木及点景人物的笔墨却相似。《九峰雪霁图》与《快雪时晴图》中树木多中锋用笔,写枯树寒林。山间及山顶的树木形似“竹根”,部分苔点散布于石峰处;山间的房屋、楼阁以寥寥数笔勾勒完成,求意而不求形,尽显元代绘画的轻形似重意趣的时代特征。以下列表,借北宋范宽的山水画作品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

三、款识、题跋及材质

款识,是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起平衡画面的作用。宋代的绘画作品中,题款、钤印十分少见,有落款者多出于对作品完整性的考虑,隐于画面山石树木之间;元代画面款识、钤印出现多样的变化,文人画家将其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画面表现丰富多彩。

在黄公望的三幅雪景代表作品中,《九峰雪霁图》与《剡溪访戴图》的落款、钤印几乎延续了宋代的款识特点,而《快雪时晴图》大不相同,款识不见踪影,只见数款钤印落于画面两侧。

三幅作品所用材料有明显区别:《九峰雪霁图》和《剡溪访戴图》为绢本设色,《快雪时晴图》是纸本设色。材质的不同使笔墨产生差异和表现效果的不同,从《九峰雪霁图》《剡溪访戴图》两幅所呈现出的最后效果看,天空和水渲染凝重,部分山石通过渲染使画面达到统一,营造出一种暗沉、阴郁、寒气逼人的效果,更多地延续宋代的画面形式语言。而《快雪时晴图》一改前两者的暗沉氛围,展现出天朗气清的雪后初晴景象,虽然也有渲染,但并未追摹凝重暗沉的效果,材质的不同也为异样的画面意境表现产生了一定作用。此外,前两者属水墨雪景山水,渲染均以墨;《快雪时晴图》则是浅绛与水墨相结合。清王概《学画浅说》云:“王维皆青绿山水,李公麟皆白描人物,初无浅绛色也。浅绛色昉于董源,盛于黄公望,‘谓之吴装。传至文沈,遂成专尚矣。”f黄公望将浅绛的方法发展成熟,《快雪时晴图》山石的皴法以墨色描绘,而在石根处施以淡赭色,这在黄公望的诸多作品中首次出现,开创了雪景山水画的新图式。

黃公望山水作品风格特征并非一日而就,而是在不断追摹前人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绘画语言。其雪景山水的三幅代表作品在构图、笔墨、款识及画面效果方面虽有区别,但最终呈现雪后山中的空灵、静谧、萧瑟、冷寂,反映出他隐逸之后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思想境界。

对于黄公望雪景山水作品的探讨分析,有研究者认为,三者表现的画面效果及精神气质相同。g笔者认为,三幅作品虽均为黄公望晚年作品,但《九峰雪霁图》和《剡溪访戴图》并未显露出其本色,更多在追寻宋人的绘画风格及凝重暗沉的画面效果;《快雪时晴图》则一改暗沉的面貌,其山水画的典型样貌得以展现:画中温润的笔墨,苍润有力的线条,以书入画的形式,将简洁明快的画面效果发挥到极致;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图式成为向文人画风转变的划时代作品:以浅绛与水墨结合,形成新的文人画风格的浅绛设色雪景山水,产生出全新的艺术价值,更值得后人深入研究的是隐含于作品背后的黄公望艺术思想。

a 曹清:《元代江苏书画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7页。

b 《九峰雪霁图》绢本设色,纵117厘米,横5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c 《剡溪访戴图》绢本设色,纵75厘米,横56厘米,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d 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 (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500页。

e 陈黛:《黄公望及其〈九峰雪霁图〉》,《文史知识》1985年第3期。

f 〔清〕王概:《芥子园画传·山水卷·画学浅说》,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g 何熠《笔法超古理趣无穷》:“与《九峰雪霁图》的画法类似的……两幅作品的精神气质与《九峰雪霁图》妙然相通。”

作 者: 耿倩瑜,太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绘画语言黄公望
愿君读读黄公望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一个黄公望,两幅富春图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论《韩熙载夜宴图》的画面机构与形式特征
中西方绘画趣味性的表达方式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