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珑婧
摘 要:德智体美劳是中国教育架构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实践。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深入推进劳动素养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是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之下,以“大教育”思维,构建劳动素养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路径,能够从学生全面发展中,深化小学教育建设,契合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本文立足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从深挖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劳动素养培养、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劳动素养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 劳动素养; 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026-002
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中,全面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在全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域空间,实现劳动素养的渗透培养。语文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以语言学科为载体,与劳动素养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语文教材文本的劳动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在语文课堂、课外中,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得到有效落实,劳动情感的增强、正确劳动观念的树立,都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小学语文学科应发挥劳动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作用,通过学科文本资源优势,在全面落实劳动教育、促进两者结合等方面,创设有力条件。本文立足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从两者结合的意义出发,就如何促进劳动素养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劳动素养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出发点与着力点,要求教育教学的实施,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通过学科素养培养、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教育中,劳动素养教育尤为重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等优秀传统品德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将劳动素养渗透其中,能够依托学科教学的载体功能,为劳动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环境条件,充分体现了两者相结合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以语文学科为载体,构建劳动教育内容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在教学实施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能够更好地将劳动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发挥语文学科的重要载体作用。实质上,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对“劳动教育”内容有所渗透,大量语文教材内容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起到重要作用。如下表1所示是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清单”。从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教材对“劳动教育”的涉及较广,不仅仅强化学生对传统劳动技艺的传承教育,而且从劳动智慧、团结合作等方面,强化学生逐步实现劳动素养培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1]。因此,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不同栏目形式的设计,让劳动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契合小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丰富劳动素养内涵
在劳动素养培养中,学科教学是重要的路径。语文学科内容源于生活,在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视域之下,能够在文学知识中丰富劳动素养涵养,提高劳动素养培养成效。一方面,教师通过语文科学知识教学,在劳动情感、品德及智慧等的渗透中,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导向,通过语文素养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在相辅相成的作用中,促进劳动教学的有效渗透。如,在语文学科中,“语文学习园地”涉及到大量劳动教育内容,创新性教学形式、精彩的教学实施,丰富了劳动素养内涵,激发了学生语文学科的热情,实现了学科教学高效构建[2]。因此,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渗透力、结合力,保证了劳动教育中对于劳动素养内涵的丰富,为小学劳动教育创设了良好条件。
(三)以语文学科为视角,塑造劳动教育观
在新的教育环境之下,小学生对劳动缺乏正确认知,劳动教育观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以语文学科为视角,在语言文学知识的熏染之下,让劳动教育观得到重塑,满足劳动素养培养的实际需求。一是在学科载体中强化劳动教育渗透,在丰富精彩的教学实施中满足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二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劳动文化、乡村生活、传统优良美德等,都是促进劳动教育观塑造的重要元素,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化塑造力,让小学生劳动教育观得到重塑,契合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因此,小学语文学科是塑造劳动教育观的重要视角,要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作用,通过语言文学知识等的有效导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以传统道德文化涵养劳动素养,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
二、劳动素养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路径
德智体美劳是中国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评价。“劳动”作为重要的教育评价内容,更加强调学科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当前,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新的时代生活背景,很大部分小学生尚未建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语文学科在劳动素养培养中的载体作用不充分,影响到劳动素养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效果。因此,应审视教育目标,在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之下,小学语文教学要强化与劳动素养结合力度,搭建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形成相辅相成的教育效能。
(一)坚持立足教材文本,构建劳动教学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精彩的“劳動”教学内容,成为劳动素养渗透培养的重要资源载体,为劳动素养与语文学科教学结合提供资源保障。一是从显性文本资源中,强化文本资源应用。在语文教材文本中,含有大量的隐性、显性劳动教育内容,在学习园地板块中,设置了大量的劳动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深挖文本资源内容,为学生深入劳动教育构建提供资源保障。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小兔运南瓜”的教学中,在童话情境中,以趣味性、开放式教学空间,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懂得“劳动中智慧的重要性”,在劳动中要“多动脑筋、克服困难”。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丰富趣味的学习内容,让劳动教育更加精彩,同时也从正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3];二是从隐性文本资源中,深挖文本资源内容。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劳动教育资源的涉及中存在不少隐性资源,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劳动素养。如在二年级(上册)语文识字4:“田家四季歌”的教学中,以欢快的音乐方式,让学生在隐性劳动教育资源中,感受劳作的辛苦,分享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这对于增强小学生的劳动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起到重要作用。
(二)坚持立足语文课堂,促进劳动素养培养
语文课堂是劳动素养教育的重要路径,在课堂教学的渗透与融入中,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的科学构建。首先,抓“典型”课文,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小学生思想认识存在局限性,在典型课文教学中,能够围绕中心思想,通过系统性、针对性教学,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关于“劳动情感”“道德品质”等的培养,这是实现劳动素养生成的基本要求。如在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式教学导入,让学生在感受农家生活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淳朴、勤劳,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这份美好品质对于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其次,从生活视角中,将小学语文学科中关于农村文化生活的内容,作为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劳动素养培养,促进两者更好融合[4]。因此,立足于课堂,在丰富精彩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
(三)坚持课外活动,形成丰富的劳动体验
课外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从劳动体验中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重要路径。教师在语文课外教学中,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社会生活,从劳动体验中更好地认知“劳动人民的艰辛”,懂得“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此外,教师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家庭生活,让家校合作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立足教材的同时,拓展学习领域,从不同领域的学习延展,实现劳动体验,提高劳动精神教学效果[5]。例如,开展“我的家”课外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周末时间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并写一篇200字的文章。在家庭生活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和情感走进“劳动”,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成效,满足劳动素养培养需求。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小学教育思维、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导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落实全面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语文学科与劳动素养培养的结合中,创设劳動教育的新路径、新载体,推进了小学劳动教育的科学构建。在本文研究中,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劳动素养培养的载体优势,丰富精彩的劳动教育资源,为两者结合提供了资源保障。实现劳动素养与小学语文学科相结合的关键在于“三个坚持”,即:坚持立足教材文本,构建劳动教学资源;坚持立足语文课堂,促进劳动素养培养和坚持课外活动,形成丰富的劳动体验,让劳动素养培养充分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汪昌德,邓才容.浅析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J]时代教育,2017,10(012):220
[2]李淑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J]考试周刊,2019,10(48):158-159
[3]许丽春.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J]新智慧,2018,10(25):179-180
[4]刘洁梅.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品德功能[J]新智慧,2019,21(17):116-117
[5]陆文忠.浅议劳动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J]内蒙古教育,2020(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