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方言俗语是汉语语体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语言形式,尤其是遍布于各地区中凝结和汇聚了人民群众生活智慧的俗语,体现着当地人民群众的基本人生态度、道德走向和价值取向,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山西地区方的言俗语极具地域特色,从方言俗语优美生动的辞律、内涵丰富的辞格以及俗语辞格综合运用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从俗语語义角度去分析方言俗语的白描法、夸张法和引申法三种语义构成形式以及贬义性和描述性的语义特性,以此来体现出山西方言俗语的深厚辞格文化和语义文化,更展露出方言俗语中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底蕴。
关键词:山西 方言俗语 修辞 语义
方言俗语是民间地区极为重要的一种语言,遍布于各地区方言中,凝结着极为丰富的智慧,更展现着方言俗语地区民众的价值观念和朴素情怀,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因素。山西方言俗语不仅具有辞律、辞格等特点,还显现出了独特的语义价值。
一、山西方言俗语的修辞特点
俗语作为山西民间地区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的语义价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涵丰富的修辞特点,即辞律、辞格及其二者综合运用的修辞路径和修辞特色。
(一)优美生动的修辞格律
在俗语修辞格律方面,山西地区的方言俗语在声音领域主要讲求一种和谐的韵律美感,多使用押韵音、儿化音、双声音等形式,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押韵音。比如山西地区的歌谣都采用了押韵音,这种俗语歌谣体基本都具有音韵流畅的特点,在传唱时,这种韵音也更方便诵读记忆。文水县有一句俗语:“有钱难买五月旱, 六月连阴吃饱饭。”押韵音十分明显。山西民间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入声韵尾,使很多方言俗语都流露一种喉塞音,如平遥县的“秋分糜糜割不得 ,寒露谷儿且不得”,喉塞音的味道比较浓厚。此外,山西方言俗语还夹杂着大量的儿化音,这种形式让方言俗语更风趣、通俗,如忻州的“山药开花儿结圪蛋,玉茭子开花儿长毛毛”。
叠字也是山西方言地区的一种语言形式,这种重言形式具有强调语言语气和情感的作用,从而使方言的语言形式与声音节奏变得更和谐、齐整。如太谷的“勾勾云,道道云,今人不下是早生”,方言俗语中夹杂的叠字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有亲切感和生动感。
方言俗语的选词炼句特性,也是其蕴藏历史文化的语义特点所在。方言俗语都具有千锤百炼的语义特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反义词的运用,二是特色词的使用,三是特色词缀和语气词的使用。反义词具有对比和映衬的色彩性,强烈的对比特点被广泛运用,比如原平地区的“劣汉争食,好汉争气”,用“劣汉”的追求来衬托“好汉”的人生价值追求,通过鲜明的色彩反差和强烈的说理性体现出谚语的哲理。在方言特色上,浓厚的山西民间风格所展现出的趣味性也极具特点。如阳曲县的“大人打了个勃担瓮,小人不敢问,小人打了个灯盏盏,大人老圪喃”,通过大人和小人两种人物的现实反映来衬托不同心理,不仅提升了方言俗语的生动性,也让人有一种亲切感。特色词缀如“圪”“嘞”“哩”等的使用,如沁县的“老婆汉嘞, 牙行伴嘞”,不仅使语句结构更为齐整,还使音韵更为优美。
(二)内涵丰富的修辞格式
山西方言俗语运用了多种修辞格。第一是比喻,本体和喻体在对偶、排比语式上,读来极为形象生动。如平遥的“房宽地宽, 不如心宽意宽”,即是强喻和弱喻的最好体现。再如万荣的“棉花锄七遍 ,疙瘩像蒜辫”,十分形象,让人的想象力空间变得极大。第二是比拟,将物拟人,赋予物思想和形象,将感情凸显出来。如洪洞的“三月十八,麦挟娃娃。三月二十, 麦出穗子”,不仅表现出了小麦的形状,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趣味性。第三是对比,将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另一个方面进行对比,以此凸显事物的重要特性。如太谷的“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即通过对比来强化说服力。第四是夸张,如长治的“夏刮南风海底干,秋刮南风水连天”,通过夸张来凸显风的力量。第五是对偶,通过结构对称、形式齐整的方式,使想要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读起来音韵也更和谐、更优美。如忻州的“话说三遍稳,绳捆三道紧”。第六是借代,即用相似的事物来代替。如忻州的“不听老人话,手背就朝下”。第七是排比,即用结构相同或语气、情感等相似的三个或以上的词语、句子排列,来增强语气强度。如长治的“春雾风,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将四季中不同形式的雾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行清晰的说明,以此达到全面认知事物的效果。
方言俗语修辞格式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形式,都是为了增强方言俗语的魅力和传播效果。
(三)俗语辞格的混合运用
实际生活中,方言俗语的辞格形式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一句方言俗语中使用几种修辞方式的复杂表述,因此有必要对方言俗语的综合使用情况进行说明。
山西方言俗语中几种辞格的连续运用,不分主次之序,而是处于一种平等化和衬托性的状态。如汾西地区的“男子汉是个耙耙,婆娘家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齿,但怕匣匣没底底”,比喻连用,既形象生动,又述理明确。
除了辞格连用外,还有辞格套用,指的是一个主要辞格的运用中还夹杂着一个次要辞格,而被套用的这种修辞方法一般处于从属地位,目的是起强化作用。如万荣的“谷雨挑旗儿,立夏秀齐;小满满仓儿,芒不见黄”,有对偶、拟人和替代三种辞格,对偶是主要辞格,拟人、替代则是从属辞格。
辞格混用还有一种方式——修辞方式的兼用,即多种修辞方式兼而用之,或是一种辞格方式有两三方面的作用,在实际的表达效果上处于一种圆融状态。如忻州的“四月儿有雨五月儿旱,六月儿连阴吃饱饭”,对偶和排比两种辞格混用。
二、山西方言俗语的语义研究
山西方言俗语无疑是当地民众在长期生活劳作中形成的具有民俗性的语言,以基本生存和日常生活为立足点。方言俗语中或是比喻,或是拟人,具有很强的哲学性和思辨性,表达上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对方言俗语的语义进行深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山西方言俗语的语义构成
方言俗语主要是对人的行为、事物的状态或某方面的特点进行阐述,在实际表述中常会采用几种辞格。下面是对山西方言俗语中的语义构成方式进行的分析。
首先是白描法,指方言俗語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渲染或是辞格方法,仅仅是如实表述人的行为或事物的状态、特点等。如万荣的“认亲不认理”,临县的“记性不大,忘性不小”,直白明了,表述清晰。其次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大或缩小描述人的行为、事物的形状或特点等,这种夸张式的方法在山西方言俗语中运用得极为普遍。如忻州的“三盔子十八碗”,形容人吃的饭比较多;太谷的“一根头发一槐嘴”,是形容人好多嘴,形象而有张力。最后是引申法,通过描述一种行为、状态或现象等来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接,进而引申出新的语义。如大同的“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引申义就是所有人各行其是,各走各的路。
(二)山西方言俗语语义研究
山西方言俗语语义研究最显著的特性有两个,一是贬义性,二是描述性。
贬义性,是指方言俗语对人的行为、事物的特点或形象从消极方面进行阐述的表述方式。如太谷的“见财就起异,图财就害命”,表述的是人为了财利产生了不法之心;忻州的“喝水遇的空茶壶,尿尿遇的满夜壶”,表述的是人的运气比较差。
描述性,主要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对人的性格、情绪或物的形状、特点等进行描绘,如汾阳的“钱儿在肋肢线上穿的”,刻画的是人骨子里对钱的一种态度,人对钱的吝啬已入肋骨;平遥的“抬着棺材说死话”,描绘的是人比较喜欢抬杠的说话态度。二是对人的外貌或物的形状进行详细的阐述,如万荣的“翻鼻子瞪眼”,是对人在生气或发脾气时的样子进行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外化描绘;临猗的“淡眉失斯眼”,指的是人的眉毛比较稀疏时,其肤色也会显得比较白些。三是对人的行为或物的状态的描绘,如太谷的“逮住拐子使劲踹”,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即一个人只要抓住了能够使唤的人就拼命使唤,而不考虑被使唤人的实际感受,形容做事没有一定的度。四是对人的心理进行一种阐述以此来揣摩人的心思,如陵川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吃了粗糠忘了穷”,表达的是人在跌跤或摔跟头后还不知道吸取经验。五是对人的一种现状或存在境遇的阐述,如忻州的“时气不高运气低,骑的骆驼狗咬腿”,意思是人运气差到了极点时,此阶段不适合做任何事情,需反思和静心。
总之,山西方言俗语带有极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渗透其中的传统因素和生活智慧根植于人民群众当中。通过对山西方言俗语辞格形式和语义方法的研究,不仅能够反映出山西方言俗语的实际特点,还能发扬山西传统文化,从而让山西方言俗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祝敏青.福州方言熟语的修辞特点[J].方言,2005 (2).
[2] 武玉洁,李芸.汉维俗语修辞特色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 (9).
[3] 崔元.惯用语、俗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J].现代语文,2008 (8).
[4] 吴竟红.略论俗语中的传统文化内涵[J].山东社会科学,2010 (4).
[5] 温瑞正.山西各县市方言志丛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3—1996.
作 者: 王茜,太原师范学院讲师,韩国国立全北大学中语中文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学、音韵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