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弃猫》中的战争观

2021-08-03 09:35黄国山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隐喻

摘 要:年过七旬的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家的村上春树抱着“一本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书”的想法,2019年5月10日在日本《文艺春秋》出版了新作《弃猫,提起父亲时我要讲述的往事》(以下简称为《弃猫》)的单行本,通过对其父亲的回忆,把鲜为人知的父亲参与战争的故事呈现在世人的目前,也借此在该作品中表达出作者的战争观。对此新作,国内外也有学者从“隐喻”、历史观、父子关系、对战争反思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拟从村上春树晚年作品《弃猫》中反映出的战争观为轴心展开。

关键词:《弃猫》 隐喻 村上千秋 战争观

日本著名当代作家的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市。1975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1979年,发表《且听风吟》小说处女作获得摘取第23届群像新人文学奖。1987年,出版《挪威的森林》长篇小说,至2009年时发行逾一千万册,引起日本文坛的震动,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村上春树现象”。如果以其作品反映的战争观来研究的话,也有学者认为其早期战争观,以《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早期三部曲为代表,反映村上对发生在越南的战争及“二战”结束后日美关系的新变化;中期的战争观则以《奇鸟行状录》为中心, 毫不隐讳地写出日本“二战”军人在亚洲所犯罪行的小说。村上后期的战争观分别体现在以下作品中:通过《海边的卡夫卡》来消解战争记忆,以《刺杀骑士团长》揭露法西斯德国侵略奥地利、对地下反战学生组织的行径进行迫害,甚至揭露备受日本右翼分子忌讳颇深的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真实侵华事件。而《弃猫》则以独特的“猫的故事”隐喻技法,运用写实主义手段,村上春树大胆公开父亲亲身经历的战争,表达出父子对战争进行深刻反省和忏悔。

一、村上春树与猫

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历来不乏猫的故事,书写猫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如《枕草子》《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文学中出现了猫的内容。谷崎润一郎写有《猫与庄造与两个女人》,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在代表作《我是猫》中,则把猫赋予人的视角,借猫之眼看世界,讽刺当时社会的暗无天日与借此发泄其不满。但从与猫的结缘来看,村上春树与此二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一生与猫为伴,猫是他创作的源泉,可以说,没有猫,就没有村上春树。正如铃村和成所言,从了解猫的角度来看,村上春树无人可比;从能了解村上春树的动物来讲,除猫之外,也别无他物。关于村上春树与猫的关系,村上春树曾经也说过,每天工作之余,他常把猫放在膝盖上,边喝些啤酒,边书写小说,时至今日仍为美好的回忆。他在《弃猫》中,运用暗中寓意这一隐喻的技法,在文章的首尾部分,分别通过回忆童年时期父子两人共同抛弃猫于海边,猫却先于父子返回家的故事和小时候家中的小猫只知道向上爬树而下不来最后不知去向的故事,以这两个“猫的故事”来表达对父亲的追忆。父亲也曾被一度短暂被送养抛弃过,如同自己童年时期的那只“弃猫”一样。尤其回忆父亲曾参与战争和归国后为战争中的亡者祈福的故事,反映他对战争的反思和忏悔。

二、 “父亲”与战争

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生于1917年,其父是京都一座净土宗寺院的住持。当时佛教传入日本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根据中国净土宗的戒律,当时一般不允许僧侣结婚组建家庭,也不会允许僧人饮酒,更不会出现住持之位代代相传。在日本则不同,村上春树的祖父虽身为住持却常常豪饮,而寺院如同可以继承的家族事业,村上千秋是其父六个儿子中最适合的继承人。作为僧侣,本来可以远离世俗,逃避战争,但是村上千秋还是被要求应征入伍,1938年被派往到中国参加侵华战争。战争改变了父亲的命运,也改变了父亲的人生。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父亲会理所当然成为僧侣,甚至水到渠成般成为住持。

作为战后出生的作家,村上春树说自己从记事起,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在早饭前专注诵经,以此做早课(注:每天早上习惯性活动),“这日复一日的功课谁也不能打搅”a。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有做早课的习惯也司空见惯,只是儿时村上春树曾经问过父亲在为谁诵经为谁祈祷,得到的答案是为死在之前那场战争中的人们。这些人既包括当时的日军,也包括在战场上牺牲的中国人。也就是说,村上千秋之所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早课,都是为了死在日本侵华战场上这些亡灵,显然不是为了求自己的世俗福报,让自己死后可以进天国。但是由于在认识论方面受到种种局限,他并不能认识侵略战争的本质,不能对日本发起非正义战争的原因有历史唯物史观上的认识。不过,在村上春树的印象中,父亲只有一次提到自己所在的部队处死中国士兵的情形。那名士兵知道自己要被处死后,没有惊慌失措,只是一动不动地闭着眼睛。“那态度着实令人刮目相看,父亲说。他恐怕到死为止,都对那名被斩首的中国士兵怀揣深深的敬意。” 父亲对这位反抗日本侵略、視死如归的中国士兵,一直都心怀敬意。

三、“父子”关系

“我和父亲之间——恐怕就像世上大多数父子一样——既有开心的往事,也有不那么愉快的回忆。”村上在《弃猫》一文中提到自己成年后,在他三十岁发表《且听风吟》,以小说家出道时,他与父亲在情感上愈发冷淡。随着年龄的增长,父子二人的隔阂和代沟也逐渐加深,所以互相之间鲜有来往,甚至二十多年都未曾见过一面,没什么大事基本上不会联系,也不会主动与对方沟通。这种“父子”关系远远超过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家庭隔阂”。

对于这些隔阂和代沟,村上春树也是点到为止,在文章中并未列举具体的事例。“我和父亲成长的年代和环境都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不同。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果我们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这些角度出发,努力修复我们的关系,也许情况会和现在有所不同。”村上将处理不好父子关系的原因,归结为二人个性中相当倔强的部分,而这也是在村上千秋2008年去世后的事了。直到父亲去世之前,他们终于和解了,而此时村上已经年近花甲,父亲也快九十岁了。关于父亲,村上公开讲述过的绝少片段之一是在耶路撒冷的著名演讲《鸡蛋与高墙》中:

我的父亲去年夏天去世了,活了九十岁。他是个退休教师,也是个兼职佛教僧侣。在研究生院就读期间被征召入伍,参加了中国大陆的战斗。我小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在饭前向佛坛献上长长的深深的祈祷。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么祈祷,他回答,为了在战场死去的人,为了在那里失去性命的人,无论是敌是友。每次看见父亲祈祷的身姿,我都觉得那里似乎漂浮着死亡的阴影。父亲去世了,其记忆——还没等我搞清是怎样的记忆——也彻底消失了。但是,那里漂浮的死亡气息仍留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我从父亲身上继承的少数却宝贵的事情之一。b

他的父亲为敌亦为友进行的祈祷,对于受其侵略的受害国家和人民来说,还是难以接受的,毕竟他参加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篇《弃猫》再一次面向世人公开很多人想知道的“必要的细节”——父亲的参战经历。讲出这些历史和过去,对村上来说也绝非易事。

四、“父子”与弃猫

《弃猫》的开篇与结尾处,有两个村上春树与村上千秋父子共同经历过的和猫有关的故事。“某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和我一同去海边遗弃一只猫。”故事就从村上父子去夙川的海边弃猫讲起。那是昭和三十年(1955),战后的创伤还笼罩着日本社会。父子俩将猫咪丢弃在香栌园海滩,不料这只弃猫更早回到家,在玄关里迎接他们。这样一个被抛弃又奇迹般出现的“弃猫”意象对应着父亲的童年经历,父亲也曾被祖父母短暂地送到寺庙中当小和尚,之后又被送了回来。父亲也几度为国参战,历经战争残酷、战友死别之后竟“捡回了一条命”,就如那只弃猫一般。父亲因此在家中养成对着菩萨像做早课的习惯,诵经的对象是死在中日战争之中的人们,并不是感恩自己“捡回了一条命”。在《弃猫》的结尾处,是关于另一只小猫短暂的故事。小猫“噌噌噌”上了树,却没有办法下来。求救声发出后,年幼的村上春树叫来了父亲,但父亲也无计可施。第二日已经不再能听见小猫的呼救声,不知道它是后来自己找到了办法,还是耗尽力气衰弱而亡。

五、“父子”的战争观

战争是《弃猫》的重要线索,除了确认父亲曾经有几度参与战争的事实外,在村上对父亲的生活回忆中,也摆脱不了战争带来的阴影,战争甚至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他们一同去看电影,那时候大部分是美国电影,其中大部分又是西部片以及战争片。父亲的职业是教师,即使是在教书时,战争的残酷经历也未曾远离他,他那时似乎经常喝酒,有时甚至还会对学生动粗,经常阴沉着脸,但据说还是个不错的老师。

村上春树在《弃猫》中重点写出在父亲参与的战争中,残酷杀害中国俘虏及战争改变战后生活的内容。对比其他反思战争的作品,同样是追忆父亲、反思昭和年代战争回忆,比村上年长二十岁的日本女作家向田邦子,她对战前家庭的描写似乎正好可以与村上战后家庭形成强烈的对比。向田邦子在《父亲的道歉信》中对战争前后对比写道:“二次大战之前的夜晚似乎比较宁静……钻进被窝之后听到的是家庭里和谐温馨的各种声响;之后是1945年的东京大空袭,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穿着鞋子走在榻榻米上,想着说不定就会这么死去了;家外就是外科医院,不停地有受伤的人送进去,而父亲提议道,不如把所有好吃的都吃了再死去吧。战争结束之后,应美军上缴武器的要求,学校将长刀整捆集中在礼堂,之前这些长刀是神圣的、不允许被人开玩笑或者当拐杖使用的,现在却变成了柴火堆一般的无用之物——这就是当时的高中女生向田邦子二战结束后对战争的回忆。”c

反战是村上春树作品的重要主题,该轴线越来越明晰,从某种意义来说,村上成为一名坚定的反战作家。早在1979年,村上就在其《且听风吟》处女作的结尾处提及战争;1980年发表的《去中国的小船》短篇小说,村上涉及中日两国的近代历史关系问题;1982年在《寻羊冒险记》中,村上在小说中揭露了争夺殖民地战争的本质;1995年在《奇鸟行状录》中,村上披露蒙古兵曾经将山本的皮活活扒掉的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事例;2003年出版的《海边的卡夫卡》通过塑造了一个对战争失忆的人物,描写“二战”后日本的一段历史故事;2017年在日本新潮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更是毫不隐讳地直接揭露法西斯德国侵略奥地利、实行殖民统治,大胆公开令日本右翼分子忌讳颇深的“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事件。在村上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忘记对历史、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断进行反思和反战呼吁,促使人们不忘历史和过去。而到了2019年5月10日,村上在日本知名文学期刊《文艺春秋》上发表了《弃猫》,对外公开了其父亲曾是侵华日军的事实,并说这件事“如鲠在喉”,也堵在心中。

不过,具体到村上而言,他直到父亲过世五年后的2013年,才有勇气调查父亲的从军经历。这是因为他一直担心父亲从军时隶属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第二十联队,害怕父亲因此确认为“南京大屠杀战犯”的事实。最后村上春树发现,父亲村上千秋是在1938年8月1日参军入伍,进入的是第十六联队,并不是第二十联队;而南京被攻陷的时间是1937年12月。了解到父亲以一年之差,避开参与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后,他如释重负,甚至有种心头一块大石落地的感觉。问起为什么要反战,村上春树以参战者儿子的身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亲历者给出了答案。他的父亲之所以深感愧疚,无论是中国的受害者還是战场上的日本同伴,他们都没有在战场上活下来,而自己则苟且偷生。虽然村上的战争观具有承认侵华战争事件,接受侵略历史,对战争反省和“反战”这些可以肯定之处,但是,笔者认为,从历史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来,其父亲并没有认识到他和战场上的同伴均为侵略者的身份,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给受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牺牲,参与战争的日本士兵是“受害者”的同时,更是加害者、侵略者。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一个曾经酷爱学问、在西山专门学校接受过佛学教育、有一定俳句造诣的年轻人,在战场上写诗“是士兵也是僧人”,最后居然成为杀害中国士兵的“刽子手”。虽然躲过了中国战场的死亡能返回日本,却没有躲过战争带来的创伤。这种由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村上春树本人作为士兵的儿子,也通过“继承”而承接下来,用了近乎一生的时光鼓起勇气面对历史真相,正视战争。关于历史与传承的关系,他在《弃猫》中写道:“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在他先前创作的《1Q84》中,则有这样一句话:“剥夺正确的历史,就是剥夺人格的一部分。”d村上春树认为,小至一个人、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过去和历史,历史是过去真实情况的再现,不容篡改和“剥夺”;这些过去和历史必须传承下去,不能像日本右翼分子那样试图“剥夺”这段侵华战争的历史。

从历史传承角度,村上春树说过:“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潜意识的内部,流成有温度、有生命的血液,不由分说地被搬运到下一代人那里。”从一个人与整个世界关系,即个体与整体联系来看,他说的是一个人的故事,同时也是构成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的、恢宏故事的一部分。尽管是极小的一部分,但它毫无疑问是其中的片段。所谓心与心的联结就是这样,所谓的历史也就是如此。历史是由过去无法回避的事实构成,哪怕“一粒雨滴”也有其过去和历史。对待和接受历史的本质,村上春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承接”这一行为。无论其内容让人多么不愉快、多么不想面对,人还是不得不接受它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不是这样,历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村上春树的童年留下“小猫”的回忆给尚年幼的他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下来比上去难得多。”关于起因与结果关系,他也在思索,结果可以轻而易举地吞噬起因,让起因失去原本的力量。这有时可能杀死一只猫,有时也可能杀死一个人。笔者认为,《弃猫》中的“下来”,就是要正视自己身上的历史,哪怕是伤疤;自己家人的过去,哪怕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自己国家的历史,即便是对外发起的侵略战争的历史。现在的每一位日本人,也都有自己的过去和历史,并且这些过去和历史已经成为现在的自己的一部分,已经深入灵魂和血液,不可分割。面对那段发起侵略战争的过去和历史,他们更需要有勇气和魄力来面对、接受、传承,否则只顾“上去”而不“下来”,像那只猫那样,會饿死或冻死在树上。

a 村上春树:《弃猫》,烨伊译,文治图书·花城出版社2021年版,第1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b 卜瑞晓:《村上春树战争观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c 向田邦子:《父亲的道歉信》,张秋明译,麦田出版社2006年版。(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d 霍芳芳:《〈1Q84〉与日本社会的暴力性》,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英语专业团队建设”项目和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校级重点学科培育”项目(项目号:YJZ2019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黄国山,广州理工学院日语教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语语言等。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隐喻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电影的隐喻本质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