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国古代钱币

2021-08-03 09:34周卫荣
中华瑰宝 2021年7期
关键词:交子钱币纸币

中国古代钱币是世界钱币之林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支,是东方钱币的代表。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始至终采用浇铸工艺而不是打制工艺,直至19世纪末西式机制币的传入;二是自始至终以铜钱为主流货币而不是金银或其他。这构成了中国古代钱币独特的内涵。

历史流变

先秦是中国钱币的滥觞。经考古出土证实,中国至迟在公元前600年(春秋中晚期)已正式铸造铜质货币(或者说铜钱),山西侯马铸铜遗址不仅出土了早期空首布币,而且出土了不少空首布币的铸范和空首布芯;河北燕下都遗址、中山国遗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等都发现了不少钱币铸造的遗物。此时,各诸侯国的钱币形制不一,且铸造量较少。

秦统天下,货币统一。至汉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钱币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期。史载,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4年)至平帝元始年(1—5年)不到120年的时间,汉朝官铸钱达280亿枚,并且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铅钱或铁钱,以补充铜钱之不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钱币铸行未有建树。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钱币进入第二个大发展期,通行了800余年的铢两钱体系改为通宝钱制。唐玄宗国力昌盛时,“天下炉九十九”,每岁铸钱达32.7万缗(3.27亿枚)。宋代,经济繁荣,科技发达,钱币进入第三个大发展期,钱币铸造臻于鼎盛,所铸铜钱不仅数量庞大、品种繁多,而且有成熟而严格的合金配比,技术含量较高。《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神宗时,每岁铸铜钱500余万贯、铁钱88万余贯。宋以降,由于纸币的兴起,钱币铸造由盛转衰,但铸币仍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直至清末为机制币所取代。

中国钱币伴随古代文化延续发展,在2000余年的演变过程中,不仅承载了制度、度量、文字、礼制、思想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还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一部中国钱币史也是一部冶铸史、造纸史和印刷史。其中,叠铸工艺、翻砂工艺和纸币是中国钱币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三项发明创造。

叠铸工艺

叠铸即层叠铸造,是西汉早期钱币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发明。汉朝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经历了大动荡,汉初社会贫瘠,物质财富匮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朝廷在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的同时,采取“即山铸钱”“听民放铸”的货币政策,即人人皆得铸钱。因而,在汉初的80年间,盛行用工艺简单的石范铸钱。这既是为了降低技术难度,减少铸造成本,同时也为提高铸钱的效率。汉初能顺利实现“听民放铸”,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术因素,就是半两钱薄小、无郭且单面,本身简单易铸。这些为新的铸造技术—叠铸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叠铸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对称性原理。在一块范母上,面模与背模对称排列(包括榫和卯),翻出范片后利用榫卯构造两两对称使其扣合,组成套盒。也就是说,只需一块范母就可翻制无数完全相同的子泥范,然后两两相对叠合,实现规模化铸造。

汉初,这种由民间发明的新工艺并没有很快流传开来,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新工艺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之前的石范铸钱与铜范铸钱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无论是从技术发展史还是从社会的实际情况考量,都会在铸钱史上发挥其应有的技术潜力,完成其应尽的历史使命。当然,叠铸作为一种新工艺,本身也需要完成其必须的技术积累过程。

叠铸工艺到王莽时期逐渐发展流传开来。这一方面是技术发展之必然,另一方面也有社会需求方面之必然。王莽执政时期,频繁改革币制,同时要求“不惜铜不爱工”,也就是说铸钱讲究质量,不惜工本。叠铸,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先进工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盛起来的。从出土资料来看,王莽前期是铜范铸钱与叠铸平行,在其第四次改革币制以后,完全采用叠铸工艺铸钱。至此,铜范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叠铸的工艺技术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标准度高的铸造工艺,符合铸造业发展的方向,一旦被认知,就会很快地发展、普及开来。所以,王莽之后,叠铸工艺不仅用于铸钱,而且广泛应用于铸造车马器、带扣等小型铸件,并一直沿用到现代社会。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许多饰件如金戒指等仍采用叠铸工艺铸造。

翻砂工艺

翻砂工艺,或者说母钱砂型铸造,是铸钱业在长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铸钱量需求和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铸币标准化程度的追求而发明的一种新技术。

翻砂工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业已发现,在北魏永安五铢钱上已有翻砂铸造的工艺特征。收藏于上海博物館的永安五铢钱的背面特征,是翻砂工艺过程中因操作失误产生的重印,是因母钱翻砂造型时两次压印造成,与唐宋时期明确的翻砂铸钱造成的重印特征完全一致,如唐乾元重宝与宋治平元宝钱面,唐乾元重宝与宋治平元宝钱背。另外,20世纪90年代陕西西安还出土有北周五行大布钱翻砂铸造的钱树。从技术工艺分析,此钱树既不可能是块范铸造形成,也不可能是叠铸的产物,只能由翻砂铸造形成,事实上其与2004年在陕西宝鸡发现的明确是翻砂铸造的唐乾元重宝钱树的特征一致。

唐代已普遍采用翻砂工艺铸钱,所以迄今为止唐代只有翻砂铸钱的遗物,而没有铸钱钱范的遗存,并且唐代钱币的钱背边缘经常可以见到重复压痕,这是采用翻砂工艺铸钱常见的现象。此外,唐代已能用成熟的翻砂工艺铸造大型铸件,如著名的山西永济黄河岸边的大铁牛。

翻砂铸钱,只需母钱和型砂就可实现循环往复的铸造作业,省去了范铸法作模制范所必须的大量人力、物力,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由于母钱可以来自同一枚祖钱,因此也大大提高了铸币的标准化程度。无疑,翻砂工艺的发明是我国钱币领域对传统铸造业发展的又一大技术贡献。

翻砂工艺在10—11世纪传到中亚,伊斯兰国家用翻砂工艺铸造镜子等日常器物。15世纪以后,翻砂工艺逐渐传到欧洲,被用于机械制造。17—18世纪,翻砂工艺成为英国等工业化先行国家机器制造业的支撑技术。

纸币的发明

纸币是我国古代货币金融领域的一项伟大发明,千百年来,纸币的流通和使用,在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纸币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于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券上,然后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即为“交子”。

随着北宋商业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于是商人联合成立专营的交子铺,并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为了避免钱币携带之不便,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也越来越多地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成了真正的纸币。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官府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的认可。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从商业信用凭证到成为官方货币,交子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具备了现代纸币的各种基本要素。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即详细介绍了中国纸币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由此,欧洲人了解了纸币。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曾言:“最早的欧洲纸币是受中国的影响,于1661年由瑞典发行。”

纸币的发明是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无论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纸币的使用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纸币,就不会有现代发达的货币金融体系,也不可能有现代繁荣的世界经济。相对于金属货币,纸币更能满足因经济扩张而产生的货币扩张需求,持续不断地为新增加的社会财富提供货币支撑。纸币诞生于中国古代商贸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巅峰时期,它的出现弥补了金属铸币的严重不足,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而纸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便利,为塑造现代的金融体系打下了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发明于中国北宋時期的纸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卫荣,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猜你喜欢
交子钱币纸币
公园之美
清明?上河图(童话版)
带了多少钱
真假交子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左脑风暴
精明的四川人和“交子”
猜纸币
Value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