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利军,王胜江,陈曹军,严志安,佘中明,邓志祥,吴清华,殷 伟
(1.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昆明 650216;2.自然资源部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51;3.云南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云南昆明 650224)
含绿柱石伟晶岩型的铍矿床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其产出受大型构造断裂控制,往往成带分布。从成矿时代上来看,我国铍矿从加里东期、海西期直至燕山期均有分布,成矿高峰期在三叠纪与侏罗纪(李建康等,2017;梁飞,2018)。按其主要可利用成分可划分为绿柱石-白云母伟晶岩型和复合稀有金属伟晶岩型两个亚类。绿柱石-白云母伟晶岩型铍矿主要含铍矿物为绿柱石,晶形粗大,可手选;复合稀有金属伟晶岩型铍矿中绿柱石多为细晶状,难以手选,但其品位往往较高,且常伴生有铌、钽、铷、铯等多种可利用共伴生矿物。2017~2019年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在滇西梁河县一带开展了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在那俄村一带新发现了一处绿柱石伟晶岩型铍矿床,其矿床特征与云南怒江、保山、红河等地多个矿点类似,但滇西梁河地区伟晶岩型铍矿床研究程度整体较低,目前尚无可开采利用的矿山(云南省地质调查局,2019;张传昱等,2021)。为此,本文在总结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前人测得的岩体及绿柱石伟晶岩的U-Pb年龄,探讨构造岩浆活动与铍成矿事件的关系,为研究区下一步找矿勘查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那俄铍矿位于云南省梁河县芒东镇那俄村一带,区域上属于全球性的特提斯造山带的东段冈底斯-察隅弧盆系班戈-腾冲岩浆弧(图1a)。区内构造岩浆活动频繁,经历了晋宁早期构造变形、燕山中期构造变形、喜山期构造变形等三个主要构造期,形成了大量走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的脆韧性断裂带、糜棱岩化带、推覆构造带等,期间伴随着大量岩浆活动(图1b),成矿背景优越①(燕利军等,2020)。
图1 梁河地区大地构造位置(a)及地质简图(b)②③Fig.1 Map showing geotectonic location (a) and geology (b) of the Lianghe area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②③1-全新统冲积层;2-更新统冲积层及安山岩;3-上新统砾岩;4-中新统泥岩及砂岩;5-始新世二长花岗岩;6-古新世花岗闪长岩;7-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及闪长岩;8-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9-下二叠统泥质板岩;10-新元古界梅家山岩群;11-中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12-古元古界 高黎贡山岩群;13-勐养岩体花岗闪长岩;14-勐养岩体二长花岗岩;15-地质界线;16-断层;17-糜棱岩化带;18-年龄样品采样点1-Holocene alluvium;2-Pleistocene alluvium and andesite;3-Pliocene conglomerate;4-Miocene mudstone and sandstone;5-Eocene monzogranite;6-Paleocene granodiorite;7-Early Cretaceous monzogranite and granodiorite;8-Late Triassic monzogranite;9-Lower Permian slate;10-Neoproterozoic Meijiashan Group;11-Mesoproterozoic gneissic granite;12-Palaeoproterozoic Gaoligongshan Group;13-Mengyang granodiorite;14-Mengyang monzogranite;15-geological boundary;16-fault;17-mylonitic zone;18-U-Pb age sampling site
研究区出露的地层较少,主要有古元古界高黎贡山岩群(Pt1GL)和新生界新近系上统芒棒组(N2m)。其中,高黎贡山岩群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为一套角闪岩相的中深变质岩系,主要岩性有黑云斜长片麻岩、糜棱岩化花岗质片麻岩、斜长二云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等,岩层厚大于3998 m;芒棒组地层分布于研究区北西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岩,主要岩性有灰黄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灰黄色含砾砂岩、砾岩和少量的玄武岩、凝灰岩、泥煤层等,岩层厚度>258.8 m。
研究区岩浆岩为勐养岩体的北西缘(图1b),主要岩性为细中粒二长花岗岩(图2b)、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图2a)、片麻状细粒二长花岗岩、细粒花岗闪长岩(图2c)、片麻状中粒英云闪长岩等。岩浆时代上来看,伴随着中特提斯洋的扩张达到顶峰并在早白垩世开始进入消减阶段,研究区在133.9~118Ma的时间段里经历了一次显著的构造运动,为研究区的铍成矿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构造条件;喜山期早中期(50~60 Ma)高黎贡山岩群、晚古生代地层和早期岩浆岩等发生褶皱、断裂,先成的构造形迹再次发生活动②,研究区含铍矿的绿柱石花岗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显示了同碰撞花岗岩的特点,也是这一构造-岩浆活动的主要体现。
图2 那俄铍矿区矿石及镜下照片Fig.2 Samples and TEM photos of ore and surrounding rock from the Na’e beryllium deposita-粗中粒二长花岗岩;b-细粒二长花岗岩;c、g-细粒闪长岩;d、h-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e、i-绿柱石晶体;f-差异风化的花岗伟晶岩和 围岩;Brl-绿柱石;Kf-钾长石;Mu-白云母;Pl-斜长石;Qtz-石英a-coarse-medium-grained monzograntite;b-fine-grained monzograntite;c,g-fine-grained diorite;d,h-beryl pegmatite;e,i-beryl crystal; f-ore and surrounding rock of different weathering;Brl-beryl;Kfs-potassium feldspar;Mu-muscovite;Pl-plagioclase;Qtz-quartz
那俄铍矿含矿岩石为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图2d、2e、2h),伟晶结构,块状、脉状构造。宏观上看,矿物多呈集合状不均匀分布。岩石主要由条纹长石(主要为钾长石,约60%~65%)、斜长石(8%~12%)、石英(20%)及少量黑云母(1%~4%)、绿柱石(3%~5%)等组成。矿物颗粒粗大,粒度不均,粒径多大于10 mm(部分呈巨晶),柱状绿柱石、金属矿物不均匀分布。斜长石呈半自形-自形板柱状,粒径8~20 mm不等;石英呈粒状集合体分布,集合体粒径2~10 cm。少数花岗伟晶岩脉中可见绿柱石分布,绿柱石呈翠绿色、浅绿色,透明状,具玻璃光泽,自形柱状、长柱状,一般柱径0.5~1.5 cm(图2e、2i),少数柱径可达2 cm及以上,柱长2~5 cm(图2d)。自形-它形钾长石、半自形板状斜长石、它形粒状石英混杂不均匀分布,局部可见粗大的钾长石中有规律地镶嵌粒状变晶石英形成文象结构。围岩主要为早白垩世细粒二长花岗岩(图2b),细-中粒结构,块状构造。钾长石呈半自形粒状,粒径0.4~2.5 mm,含量32%~40%;斜长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1~3 mm,含量32%~35%;石英呈它形-半自形粒状,粒度0.5~2.5 mm,含量25%~30%;黑云母呈鳞片状,含量1%~4%,岩石局部片麻理发育。另外,也有少部分矿体围岩为粗粒二长花岗岩(图2a)、石英闪长岩(图2c)、英云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图2g)、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等。
目前通过地表槽探等工程控制,研究区内共发现7条铍矿体,均为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脉型,并伴生有铌钽铷等多种稀有金属矿,含矿脉体的风化程度较弱,而围岩则风化强烈并伴随有片麻岩化的特征(图2f)。矿体产状不一,NE向延伸,延伸长50~1200 m(图3),厚度0.36~3.70 m,平均2.35m;BeO品位0.045%~1.79%,平均0.212%;共生(Ta,Nb)2O5品位0.012%~0.073%,平均0.024%;伴生Rb2O品位0.040%~0.357%,平均0.126%③。2019年,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又在研究区以东的平坝村、勐革村、城墙坡一带陆续发现了许多绿柱石伟晶岩脉,其特征与那俄铍矿区类似,虽脉体规模不大,但在区域上与梁河那俄铍矿、龙陵县黄龙沟铍矿呈近东西向带状延伸,横贯勐养岩体(图1b),并在该处圈定了两处土壤化探异常区,异常以Rb、Ta、Y、Dy异常为主,伴生有Be、La、Ce、Nb、Sn、Bi元素异常,Be元素异常走向北东,由两个椭圆状异常中心组成,最大值位于西南部椭圆异常为14.6×10-6,规模为5.04,呈内中外三级分带。整体来看在那俄及其以东一带具有非常大的找寻伟晶岩型铍矿的潜力。
图3 那俄铍矿区地质简图③Fig.3 Sketch geological map of the Na’e beryllium deposit③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2-新近系上新统芒棒组;3-早白垩世粗中粒二长花岗岩;4-早白垩世中粒二长花岗岩;5-早白垩世细粒二长花 岗岩;6-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7-地质界线;8-采样点;9-铍矿体及编号;10-槽探工程及编号1-Quaternary Holocene alluvium;2-Pliocene Mangbang Fm.;3-Early Cretaceous coarse-to fine-grained monzogranite;4-Early Cretaceous medium-grained monzogranite;5-Early Cretaceous fine-grained monzogranite;6-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7-geological boundary;8-sampling site;9-beryllium ore body and number;10-trench and number
本次14件侵入岩样品均采自那俄铍矿区有代表性的含矿伟晶岩脉和围岩。从样品岩性上来看,7件为二长花岗岩(GXW1、GXW2、GXW4、GXW5、GXW6、GXW9、GXW14)、2件为石英二长闪长岩(GXW10、GXW13)、2件为英云闪长岩(GXW8、GXW11)、1件为二长闪长岩(GXW3)、1件为花岗伟晶岩(GXW7)、1件为钾长花岗岩(GXW12)。
样品送至具有相关化验资质的自然资源部昆明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进行分析检测。样品均为采自研究区的新鲜岩石,薄片鉴定采用中国国家标准(GB/T 17412-1988),仪器采用奥林巴斯偏光显微镜BH-2,结果包括样品微观结构、矿物组成及镜下照片等。岩石主量、稀土、微量元素测定依照中国国家标准(GB/T17417.1-2010、GB/T14506.28-2010)执行,主量元素分析采用ZSX Primus Ⅱ X荧光光谱仪。稀土、微量元素分析采用iCAP-RQ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仪器工作参数:Power:1200w;Nebulizer gas:0.64 L/min;Auxiliary gas:0.80 L/min;Plasma gas:13 L/min。分析所用试剂:硝酸和氢氟酸均为由优级纯酸经亚沸蒸馏装置制得的高纯试剂,水为Millipore制得的18mW的高纯水。
按照国际地科联分类方案要求(Le Maitre,1989,2002;王碧香等,1991),本次样品分析结果数据在去掉H2O、CO2或烧失量后均进行了归一化处理。样品主要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那俄岩体主量(%)、微量、稀土元素(×10-6)分析数据
续表1
样品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少量的英云闪长岩、花岗伟晶岩、钾长花岗岩(图4)。
图4 那俄花岗岩类深成岩的Q′-ANOR图解(底图据 Streckeisen and Le Maitre,1979)Fig.4 Q′-ANOR graph of granite from the Na’e beryllium deposit(base diagram from Streckeisen and Le Maitre,1979)2-碱长花岗岩;3a-花岗岩(钾长花岗岩);3b-花岗岩(二长花岗岩);4-花岗闪长岩;5-英云闪长岩;6′-石英碱长正长岩;7′-石英正长岩;8′-石英二长岩;9′-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辉长岩;10′-石英闪长岩、石英辉长岩、石英斜长岩;6-碱长正长岩;7-正长岩;8-二长岩;9-二长闪长岩、二长辉长岩;10-闪长岩、 辉绿辉长岩、斜长岩2-alkali-feldspathic granite;3a-moyite;3b-monzonitic granite;4-granodiorite;5-tonalite;6′-quartz alkali anorthosite;7′-quartz syenite;8′-adamellite;9′-quartz monzodiorite;10′-quartz diorite;6-alkali anorthosite;7-syenite;8-monzonite;9-monzodiorite;10-diorite
二长花岗岩SiO2=65.02%~73.65%(全铁调整及标准化值,下同),Al2O3=13.27%~16.80%,K2O/Na2O=1.18~2.07,平均为1.46;A/NCK=1.05~1.15,平均为1.10,岩石化学特征都表现为“高硅、富碱、低镁铁”的特点。C.I.P.W.标准矿物中均出现刚玉分子c=0.79~2.71,且大多大于1%,无透辉石分子di。在花岗岩类A/NK-A/CNK图解中(图5a),花岗岩投影点均落入过铝质区,显示其属于铝过饱和类型。在CI-DI变异图解上(图5b),二者大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分异指数DI>75,表明分异结晶作用是二长花岗岩化学成分变异的主要因素。
花岗闪长岩(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SiO2=51.03%~65.88%,Al2O3=15.97%~18.56%,K2O/Na2O=0.57~0.86,平均为0.69;A/NCK=0.83~1.10,平均为0.97。C.I.P.W.标准矿物中3件样品出现刚玉分子c=1.32~2.35,但无透辉石分子di;另外2件样品中未出现刚玉分子,但有透辉石分子di=0.76~3.74。在花岗岩类A/NK-A/CNK图解中(图5a),石英二长闪长岩投影点落入准铝质区和过铝质区,在CI-DI变异图解上(图5b),结晶指数CI较高,分异指数DI<70,二者大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表明重熔结晶作用可能是石英二长闪长岩化学成分变异的主要因素。
图5 那俄花岗岩A/NK-A/CNK图解(a)和CI-DI图解(b)Fig.5 A/NK-A/CNK (a) and CI-DI (b) graphs of granite from the Na’e beryllium deposit
花岗伟晶岩样品(GXW7)SiO2=75.16%,Al2O3=13.52%,K2O/Na2O=1.39,A/NCK=1.08,平均为1.10,岩石化学特征与二长花岗岩相似,“高硅、富碱、低镁铁”的特征明显。C.I.P.W.标准矿物中出现刚玉分子c=1.04,无透辉石分子di;在花岗岩类A/NK-A/CNK图解中(图5a),花岗岩投影点落入过铝质区,显示其属于铝过饱和类型,在CI-DI变异图解上(图5b),二者大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分异指数DI>85,表明分离结晶作用是花岗伟晶岩化学成分变异的主要因素。
那俄矿区矿体围岩稀土总量ΣREE=(118.97~396.31)×10-6,变化范围较大,δEu=0.13~0.88(其中花岗伟晶岩类δEu=0.13~0.36,二长花岗岩类δEu=0.40~0.50,花岗闪长岩类δEu=0.62~0.88)。样品显示二长花岗岩类具有较高程度的负铕异常,而花岗闪长岩类的负铕异常较弱,暗示花岗闪长岩类为早期形成的岩浆岩或火成岩类重熔结晶使得负铕异常不甚明显,而后期岩浆在成岩过程中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或熔融残余),而花岗伟晶岩类的负铕异常非常强烈,与围岩具有较大区别,分离结晶作用更为明显,推测其物源多来自于后期岩浆热液。ΣCe/ΣY=1.14~6.14(其中花岗伟晶岩类ΣCe/ΣY=1.14~3.45,二长花岗岩类ΣCe/ΣY=1.82~6.14,花岗闪长岩类ΣCe/ΣY=2.24~5.72)轻稀土分馏程度较重稀土分馏略明显。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均为右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图6a),二长花岗岩类具有“海鸥”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了高度分异演化或低度部分熔融的花岗岩的特点。δCe=0.89~1.08(其中花岗伟晶岩类δCe=0.98~1.08,二长花岗岩类δCe=0.89~0.98,花岗闪长岩类δCe=0.98~1.03),未表现出明显的异常特征。在洋脊花岗岩标准化的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上(图6b),花岗伟晶岩中明显亏损Ba及高场强元素Nb、Zr,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Hf及La、Ce、Nd等稀土元素。
图6 那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a)和洋脊花岗岩标准化的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b)Fig.6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and spidergram of trace element ratios (b)of granite from the Na’e beryllium deposit 注:C1球粒陨石,Sun and McDonough,1989;δEu=ω(Eu)/ ω(Eu*)=ω(Eu)N/[(1/2)(ω(Sm)N+ω(Gd)N)]。
在K2O-Na2O图解中(图7),本区二长花岗岩、伟晶岩的投影点多数落入“A”型花岗岩区,并有向“S”型花岗岩过渡的趋势。这表明岩浆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区域内的造山运动的远程构造影响,局部山根拆解、破碎,可能有部分上地壳变质沉积岩(或成熟地壳)组分的加入,或是岩浆源区进一步上升、压力进一步降低、岩浆充分分异结晶的结果;石英闪长岩类投影点则落入“I”型花岗岩区,暗示其可能来自于上地幔岩浆(Le Maitre,1989;邓晋福等,2015)。
图7 K2O-Na2O花岗岩类别图解Fig.7 K2O-Na2O graph of granite from the Na’e beryllium depositI-岩浆源型花岗岩;S-沉积改造型花岗岩;A-碱性无水型花 岗岩I-igneous granite;S-sedimentary granite;A-alkaline granite
在花岗岩类R1-R2图解中(图8),花岗闪长岩类均落入板块碰撞前的花岗岩区,二长花岗岩类投影点多数落入同碰撞的花岗岩区,部分样品投影点落入碰撞后的抬升花岗岩区,钾长花岗岩落入同碰撞的花岗岩区,这些样品投点也是区域上燕山晚期十分明显的构造抬升作用的具体体现。
图8 花岗岩类R1-R2图解Fig.8 R1-R2 graph of granite from the Na’e beryllium deposit1-地幔分异的花岗岩;2-板块碰撞前的花岗岩;3-碰撞后的抬升花岗岩;4-造山晚期的花岗岩;5-非造山的花岗岩;6-同碰 撞的花岗岩;7-造山期后的花岗岩1-mantle differentiated granite;2-pre-plate collision granite;3-post-plate collision granite;4-late orogenic period granite;5-non-orogeny granite;6-syn-plate collision granite;7-post- orogeny granite
滇西地区构造-岩浆活动非常复杂。李静、莫雄、王晓峰等认为其主要可分为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演化阶段、泛非构造演化阶段、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阶段、中特提斯构造演化阶段、新特提斯构造演化阶段、新构造运动等六个主要阶段①④,钟大赉(1998)等将滇西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分为了加里东-海西期原特提斯阶段、晚海西期-印支期古特提斯阶段、燕山期中特提斯阶段、喜山期新特提斯阶段共四个构造演化阶段(邹光富等,2011;董美玲,2016)。二者对研究区内涉及的中特提斯洋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基本一致,均认为中特提斯洋是在早白垩世早期闭合并开始进入了一个板块俯冲造山-酸性岩浆侵入的构造活跃阶段。笔者认为研究区的中酸性岩浆岩侵位、含绿柱石伟晶岩铍成矿事件即为此构造活动的证据和具体表现。
那俄铍矿位于腾冲岩浆弧之勐养岩体的北西缘(图1b),其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等。限于依托项目性质,那俄铍矿区矿石及围岩并未做相应的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测试,但是前人及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在位于研究区以南4~13 km范围内的勐养镇一带采集了大量的岩石地化及同位素年龄样品。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吴嘉林等人2018年在工作区以西1~5 km的区域内系统采集了11件岩石样品(主要岩性为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细粒闪长岩等),其岩石矿物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与那俄地区相应的岩石类别高度相似②。结合区域构造及样品的岩石学、岩相学特征综合判断其与研究区侵入岩应同属勐养岩体且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前人研究表明,勐养岩体侵位年代为127.9±1.0~115.2±1.1 Ma(丛峰等,2010;李再会等,2012a;邹光富等,2013;吴嘉林等②,2020);对勐养岩体侵位年龄的统计数据表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存在两个峰值,分别为126 Ma和118 Ma(董美玲,2016),其中偏中基性岩体侵位年代集中于127.3±0.8~115.2±1.1 Ma,二长花岗岩类岩体侵位年代127.9±1.0~118.9±1.0 Ma(表2);对位于研究区南东的孟连岩体、邦木岩体的锆石U-Pb年龄的研究表明其存在三个明显的岩浆作用幕,其第一岩浆作用幕时代(139.6±2.3 Ma)在研究区主构造期早期时代(133.9~118 Ma)之前,本次石英二长闪长岩类样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也显示为其“板块碰撞前的花岗岩”(图8),其后两个岩浆作用幕也呈现出与勐养岩体相似的岩性及时代分布规律(李再会等,2012b;表2);吴嘉林等2020年在研究区附近的锆石U-Pb测年数据也显示,研究区一带侵入岩时代基本为燕山运动晚期早白垩世(K1,127.3±0.8~118.9±1 Ma)②(燕利军,2020),且闪长岩类岩体形成时代明显早于二长花岗岩类;与研究区矿床类型相同的龙陵县黄龙沟铍矿绿柱石伟晶岩的锆石U-Pb测年数据显示,花岗伟晶岩形成时代与围岩相同或稍晚(李再会等,2014;陶琰等,2015)。另外,花岗伟晶岩脉体具有比围岩更强的负铕异常和较高的分异指数,推测研究区的绿柱石伟晶岩脉应为同期岩浆作用晚期高度分异的岩浆热液型脉体,其脉体走向与区域构造方向基本一致,受构造作用影响明显。
表2 勐养岩体及邻区岩体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
续表2
多种证据表明,梁河那俄一带的深源岩浆源型花岗闪长岩成岩时代应为晚白垩世早期的陆内应力调整阶段,区内多数花岗闪长岩所具有的片麻状构造和糜棱岩化特征也是随后燕山晚期构造活动的具体体现;而二长花岗岩类则应为受该构造期印度次大陆(一说为古澳大利亚冈瓦纳北缘)与欧-亚大陆发生强烈碰撞及抬升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同碰撞-抬升花岗岩类,其间可能伴随着少量幔源岩浆形成的闪长岩脉体;铍是最轻的碱土金属元素,具有高度的不相容性,非常容易进入岩浆残余熔体内并富集(丁欣,2016),在构造-岩浆活动的晚期,随着区域构造挤压作用和岩浆熔体-流体分异结晶演化,大量的富H2O含Be、Nb、Ta、Rb、Cs等稀有金属的流体(岩浆晚期熔体)在较为稳定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那俄矿区沿北东-南西向构造裂隙分布的岩浆热液型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铍多金属矿体。
(1)研究区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燕山运动晚期的早白垩世(K1),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次、多物源的特点。
(2)含绿柱石伟晶岩与围岩风化程度差异较大,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也表现出与围岩较为明显的区别,应为区域上板块抬升过程中的不同构造环境成岩的具体体现。
(3)结合研究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区域构造演化及勐养岩体U-Pb同位素年龄推断,研究区的构造-岩浆与铍成矿事件可能分为差异较为明显的三个阶段:①早期陆内应力调整阶段。在中特提斯洋闭合板块碰撞前形成了岩浆源“I”型低硅、准铝质岩浆岩系列,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英云闪长岩,时间应早于133.9Ma;②中期构造活跃期。在约133.9~118Ma的时间段里中特提斯洋闭合,研究区经历了一次显著的构造-岩浆运动,形成了高硅、富碱的铝过饱和的二长花岗岩系列并伴随着前期形成的花岗闪长岩等岩石普遍的糜棱岩化、片理化;③晚期岩浆热液成矿期。在岩浆作用的晚期(晚于118 Ma),构造裂隙普遍发育且较为封闭,氧逸度较低,有利于岩浆熔体-流体分异和充分结晶,形成了大量的高度分异的绿柱石花岗伟晶岩脉并富集成矿。
(4)梁河县那俄以东、龙江以北的勐养岩体内广泛发育伟晶岩脉,Be化探异常明显,具有较大的找寻绿柱石伟晶岩型铍矿的潜力。
致谢:衷心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吴嘉林提供了研究区相关的区域地质图件和锆石U-Pb测年数据,感谢云南大学孙涛副教授对论文的细心指导,感谢张继荣、王学武、陈明伟等项目监审专家的指导及项目组成员的帮助。
[注 释]
①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08.腾冲县幅(国内部分)等六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②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20.云南省1∶5万盈江县旧城梁河街河头村矿产地质调查报告[R].
③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20.云南1∶5万东棚羊幅勐弄街幅芒章幅昔马幅盈江县幅旧城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④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20.云南1∶5万铜壁关幅弄璋街幅芒东幅平山幅陇川幅清平街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