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庆
宁津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山东德州253400
胆囊结石是胆道系统多发病,由于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阻塞胆囊管,使其正常功能受限,进而引发慢性胆囊炎。而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患者,除常伴腹胀、腹痛及发热等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外,还有致癌的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1]。手术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微创技术的发展及腔镜设备的完善,使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广泛使用,其满足人们创口小及恢复快的要求,受到临床工作者的推崇[2]。但腹腔镜手术也存在损伤胆管的风险,不少学者证实,这与术中Calot三角解剖不当有关,Calot三角是临床解剖的标志,也是易误伤的部位,此部位操作难度大,如何避免解剖不当引起不必要的损伤是临床研究的热点[3]。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有利于辨别胆管解剖结构,降低对胆管的损伤[4]。鉴于此,该次研究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5月时间段该院就诊的88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实施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88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3 mm以上,毛糙、纤维化,胆囊内有强回声,伴随慢性胆囊炎症状;②满足手术指征,无腔镜手术禁忌证;③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③存在认知、精神或智力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研究。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至两组中,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6:28;年龄最小者32岁,最大者78岁,平均年龄(47.26±5.03)岁;病程(2.56±0.48)年;单发29例,多发15例。观察组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7:27;年龄最小者33岁,最大者77岁,平均年龄(47.67±5.05)岁;病程(2.58±0.50)年;单发30例,多发14例。两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方案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均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照组经胆囊三角入路实施手术,实施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取头高足低体位,向左倾斜30°,建立人工气腹,通过4孔置入手术器械,探查腹腔内部情况;将胆囊三角与肝门部分离,打开三角区浆膜层,将胆囊管及其动脉解剖,明确胆总管位置,采用钛夹将其近端夹断,切除胆囊,清洗术腔,缝合切口,术毕。
观察组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实施手术,实施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取头高足低体位,向左倾斜30°,在脐下端行1 cm小切口,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Hg,探查腹腔情况,评估手术难度。将胆囊壶腹部向左上方牵拉,暴露胆囊后三角位置,沿着胆囊壶腹部与胆囊管方向切开浆膜,直至胆总管上段约0.5 cm位置,将胆囊后三角内疏松组织实施钝性分离,显露出壶腹部及胆囊管轮廓,注意胆囊后支动脉与变异右肝管,将其妥善处理。将胆囊壶腹部向右下方牵拉,显露出Calot三角,将其内浆膜层自壶腹部横向切开及分离后,穿透前后三角,显露出胆总管并将其离断,开放胆囊三角,找出胆囊血管后将其夹闭,然后切除胆囊,清洗术腔,缝合切口,术毕。两组术后均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①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耗时。
②术后出现胆管损伤、胆瘘及出血等情况的概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耗时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用时更短,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更快,住院耗时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观察组出现胆管损伤1例,并发症率为2.27%,对照组出现胆管损伤3例,胆瘘2例及出血1例,并发症率为13.6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0,P<0.05)。
胆囊结石常合并慢性胆囊炎,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对患者健康水平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病程的发展,甚至有癌变的风险,因此,早期接受治疗对于抑制疾病发展有着显著意义。手术是目前最直接且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几年来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手术的代表,广泛用于胆管疾病的治疗中[5]。
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可否准确辨别胆总管、肝总管及胆囊管,该三角区操作空间有效,而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三角区结构模糊,非直视下实施手术,术中处理不当易损伤胆管,引发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及预后[6-7]。常规经胆囊三角入路具有损伤胆管的风险,临床一直在寻找最佳的手术入路,尽量避开胆囊动脉经过的地方,减少对胆管的损伤[8]。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是一种特殊的解构概念,该区域主要为疏松的结缔组织,较少从胆囊动脉通过,能降低对胆管的损伤,保证手术的安全性[9]。牛四明[10]学者指出,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能明确显露出胆囊管、胆囊壶腹及胆总管上段的关系,避开胆囊动脉,处理三角区域内结构,减少胆管损伤。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用时更短,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更快,住院耗时更少。可见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位置固定,便于分离,手术操作更方便,便于实施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且胆囊后三角解剖区域动脉少,手术出血量也会减少,更有利于机体恢复。同时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4%。沈剑涛等[11]学者在《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并发症率为3.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8%,顾宏等[12]学者的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12.5%,与该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针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实施腹腔镜切除术不仅术中出血量少,手术用时短,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更快,并发症更少,使其尽快恢复到出院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