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州
阳谷县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山东聊城252300
随着当前交通事业、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颅脑损伤患病数量明显增多,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眩晕等一系列症状体征,加之该病具有进展快、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所以容易给我国居民健康安全带来极大危害[1-3]。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颅脑损伤因损伤部分不同,所以病情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由此认为,进一步明确该病患者损伤部位对其后续针对性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可见,有效的检查方式在该病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常用技术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技术检查、MRI检查等[4]。近些年,CT技术因扫描所用时间短、诊断准确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然而对于脑干内损伤、颅底血块等特殊患者而言,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磁共振逐渐引起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视、关注,然而该项检查在该病诊断方面同样存在局限。为此,该文就该院2018年7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CT技术检查与磁共振检查的诊断效果差异,旨在选出最为合理的诊断方式,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已取得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现参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随机选取该院期间收治的8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检查为依据,共分为A组、B组,其中A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52.39±15.1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3~8分,平均(5.20±1.13)分;致伤因:交通事故18例、跌伤9例、高处坠落14例、其他3例。B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28~70岁,平均(53.45±16.20)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4~8分,平均(6.05±1.10)分;致伤因:交通事故18例、跌伤8例、高处坠落12例、其他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手术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损伤时间<72 h;存在影像学检查适应证;患者及其家属已知晓研究的流程,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死亡病例;合并心理疾病、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等;研究过程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动退出。
1.2.1 检查前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CT机。选择工作经验丰富的同一名影像学科医生进行磁共振检查、CT技术检查。
1.2.2 操作步骤A组:磁共振检查如下:①检查前,指导患者去除所佩戴的金属物品(腰带、项链、戒指等),以防出现伪影;②检查中,指导患者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头进脚出,依照床面长轴,酌情调整患者长轴,使之与其保持一致,进一步检查患者头部有无置于线圈内、眉间线有无平行线圈中心;取海绵置于患者头部两侧,以达到固定目的,对于颈部较短、肥胖等特殊患者,需取软垫置其臀部下方;检查时,先成像序列,用3plan快速定位,常规扫描横状位、矢状位、冠状位,形成定位图,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参数范围(FSE T2WI轴位/冠状、层距2 mm、层厚6 mm、FOV22~24 cm、矩阵256×192、TE90 ms、TR 3 000 ms;FSET2WI矢 状,TE15~25 ms、TR5 000 ms、FOV22~24 cm、矩阵256×160,层厚6 mm、层距2 mm),增强磁共振检查时,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速率为2~4 mL/s,剂量为1.5~2.0 mL/kg。
B组:CT技术检查如下:①检查前,评估患者机体状况,询问其家属有无过敏史,之后指导家属签署检查申请单,同时告知家属与CT技术检查有关的注意事项,以取得家属的理解、配合;②检查中,取仰卧位,头进脚出,常规扫描患者头部,结合具体情况,调整参数范围(电流150 mA,电压125 kV,层厚9 mm、层距9 mm、螺距1 mm),必要时,进行定位扫描,以明确损伤范围,注意扫描期间需确保两侧对称,自基线至颅顶进行扫描,就特殊情况(小脑幕交界处、大脑半球凸面病变、鞍区病变、颞叶病变),即冠状位扫描,层厚2 mm;颅底扫描,层厚4 mm,层距4 mm;颅脑扫描,层厚7 mm,层距7 mm。
安排同一名医生阅片,给出最终结论。
①统计两组诊断准确率。②比较两组不同损伤部(枕叶、脑深部、颞叶、顶叶、额颞叶)检出率。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诊断准确率(95.45%)高于B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accur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A组在枕叶(47.73%)、顶叶(31.82%)、颞叶(43.18%)、额颞叶(45.45%)、脑深部(22.73%)的检出率均高于B组(18.60%、13.95%、20.93%、23.26%、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损伤部检出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rate of different injur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作为常见、多发疾病,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和车祸、撞击、摔伤等原因有关,且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是目前我国居民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5-6]。
临床上,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意识状况、临床表现、脑脊液等方面信息判断病情程度,然而效果欠佳,无法准确评估病情,尤其是损伤部位[7]。所以,积极采取合理的检查方式已逐渐成为诊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及指导临床治疗、改变预后及转归的关键。
X线检查是以往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是整体效果欠佳,容易出现误诊现象,造成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8]。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急性颅脑损伤发生机制、损伤部位及严重状况等方面情况的深入探究,认为CT技术、磁共振等检查方法均可在其诊断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CT检查是一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借助超声波、X线束、γ射线等作用基础上,精准扫描患者某一个部位,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9]。CT技术因图像清晰、动态观察、灵敏度高、扫描快等优点而成为急诊科的常用技术手段[10-11]。磁共振成像作为一项新型影像学技术,可在利用零磁矩的原子核磁场分裂原理基础上,准确诊断病变组织,为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12]。刘秀梅[13]选择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开展研究,在以手术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基础上,比较CT检查与MRI检查的效果差异,发现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检出率较CT检查更高,尤其是在轴索损伤、脑挫裂伤、顶叶损伤、枕叶损伤方面,因此认为MRI检查更能准确判断该患者损伤部位及类型,提高针对性治疗效果,促进预后恢复。何斌等[14]同样就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CT检查、MRI检查诊断效果展开了探究,发现MRI检查诊断疾病的总检出率89.23%较CT检查66.15%高(P<0.05),提示MRI检查较CT检查更能保证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效果。该文研究中,8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经诊断后,磁共振的诊断检出率为95.45%,明显优于CT诊断的检出率76.74%(P<0.05),与何斌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近,具有临床意义。
该研究显示,A组诊断准确率较B组高,和上述报道成果相符,说明磁共振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效果较CT技术高,可确保更多患者从中受益。该研究还显示,A组在枕叶、顶叶、颞叶、额颞叶、脑深部的检出率较B组高,和田成斌[15]提出的成果相一致,表示磁共振更有助于提高细微病灶检出率,以指导医生采取保守疗法、外科手术疗法,优化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现结合此次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磁共振检查与CT技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方面的优势,如下:磁共振可通过人体电磁信号作用,快速建立颅脑图像,以形成多方位断层图像,指导医生掌握患者脑部实际损伤状况,而CT技术难以检出等密度血肿、面积小裂伤,降低诊断准确率。除此之外,磁共振还可精准定位微小病灶,特别是在外伤性脑梗死、颅窝薄层病变、硬膜外血肿/较轻颅骨挫伤诊断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磁共振还可明确脑部组织血肿严重程度,指导医生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解除血肿,缓解病情,然而磁共振检查并不适用躁动、重症危急等特殊患者,且该技术扫描速度较CT技术慢,而CT技术虽然诊断准确率低,但具有价格经济、扫描速度快等特点[16]。所以,认为CT技术、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各有利弊。对此,建议医师在工作中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及机体状况,合理选择最为合适的诊断方式,以保证诊断效果,满足治疗需求。
综上所述,磁共振检查、CT技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虽然各有优缺点,但磁共振检查效果更加令人满意,能够帮助医生尽早明确患者损伤部位,积极制定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介于该次研究样本量较少、结局指标不完善等方面的局限性,建议今后深入探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情况,以期丰富研究成果,提升我国急性论脑损伤患者诊治发展水平,从而减少疾病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