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明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普洱665000
对于急诊科多发伤患者而言,呈现出复杂病情特点,因为颅脑严重损伤以及缺血等导致患者呈现出残疾以及病死率极为显著,在此治疗过程中对救治及时性做出保证,以使得抢救成功率获得有效提升,意义显著[1]。对于多发伤患者实施早期救治,对其机体内部环境稳定加以维持,对于急性反应期顺利度过能够做出保证[2]。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手段有效运用能够将骨化性肌炎、弥散性血管凝血、缺血性肌挛缩等系列并发症充分减少[3]。该次研究将该院2017年6月—2020年4月收治的52例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分别探析损伤控制外科技术以及传统手术方式运用于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中可行性,以实现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有效预后。现报道如下。
将该院收治的52例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治疗组(26例):女10例,男16例;年龄为19~59岁,平均为(38.59±2.49)岁。常规组(26例):女11例,男15例;年龄21~62岁,平均为(38.62±2.62)岁。就两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在资料收集期间均能够积极配合;②无精神方面疾患;③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排除标准:①对于该次研究不配合;②表现出较差治疗依从性。
常规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展开多发伤救治治疗,在患者住院期间合理对其展开静脉输液治疗,并且对于术前常规准备工作需要认真完成,完成解剖后对患者创伤实施修复,合理对患者展开抗感染治疗,对其体内电解质平衡加以维持。
治疗组: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展开多发伤救治治疗:治疗目标主要体现为止血以及污染控制,手术操作<90 min,对患者病情加以稳定,完成后实施ICU复苏治疗,在患者系列生命体征表现稳定后,于<72 h对其合理展开常规手术治疗,针对腹部损伤患者,就其主干大血管损伤需要在短时间内立即修复。此外合理展开暂时插管治疗,如患者表现出胃肠小穿孔,则就其肠管断裂位置采用结扎填塞方法完成闭合;如患者呈现出胰腺损伤,则对其合理展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将胰管闭锁;针对胸部创伤患者需要合理展开止血治疗,对于上述系列问题有效解决,完成一期修复后将胸部暂时关闭;针对四肢骨折以及脊柱骨折患者,首先对其骨折位置加以固定;针对颅脑损伤患者如呈现出脑疝症状,则对于钻颅减压操作需要快速完成;此外通过血肿穿刺完成减压引流操作,在病情表现稳定后,依据其实际情况合理展开二次手术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的APTT以及PT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总并发症(骨化性肌炎、弥散性血管凝血、缺血性肌挛缩)率。
对于两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治疗数据结果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展开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APTT以及PT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术中失血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APTT以及PT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术中失血量临床对比(±s)Table 1 The clinical comparison of APTT and PT recovery time,body temperature recovery time,lactic acid recovery time,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emergency surgery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s)
表1 两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APTT以及PT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术中失血量临床对比(±s)Table 1 The clinical comparison of APTT and PT recovery time,body temperature recovery time,lactic acid recovery time,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emergency surgery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s)
?
两组患者并发症集中于骨化性肌炎、弥散性血管凝血、缺血性肌挛缩几方面;治疗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总并发症率(7.69%)明显低于常规组(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对比[n(%)]Table 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surgery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n(%)]
对于多发性患者而言,因为病情重以及发病急等因素影响,在患病过程中,较易呈现出系统紊乱现象[4-6]。医生对患者急救期间,因为其系列生理机能紊乱的出现,会使疾病情况呈现出一定程度严重性,从而表现出较高病死率,并且完成救治后呈现出系列并发症概率较大,对患者预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对此临床确定有效方法对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展开治疗,以提升其预后以及康复状态做出保证,意义显著[7-8]。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有效运用,能够通过早期手术、二期手术以及复苏等系列方法对腹部创伤患者展开对应救治,救治期间对于患者创伤利用简单方式与手法进行控制,对于患者入院复苏治疗可以做出充分保证,最终依据具体情况合理采用手术方法展开对应治疗[9-10]。传统治疗方式在对多发伤患者治疗期间,往往会对其各创伤脏器治疗时机造成延误,而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使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生存率获得有效提升,表现出更显著治疗效果[11]。
该次研究发现,治疗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APTT以及PT恢复时间(11.13±4.43)h、体温恢复时间(8.69±1.25)h、乳酸恢复时间(11.79±3.79)h、术中失血量(2 065.29±162.49)mL均 明 显 优 于 常 规 组 (31.03±9.25)h、(29.13±2.49)h、(62.35±8.49)h以及(2 505.79±190.03)mL(P<0.05);两组并发症集中于骨化性肌炎、弥散性血管凝血、缺血性肌挛缩几方面;治疗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总并发症率(7.69%)明显低于常规组(38.46%)(P<0.05),同高宏磊等[12]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研究结论,此文中观察组APTT以及PT恢复时间(12.32±4.65)h、体温恢复时间(8.87±1.43)h、乳酸恢复时间(12.98±3.98)h、术中失血量(2 074.65±173.65)mL均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32.31±9.43)h、(30.32±2.65)h、(63.54±8.65)h以及(2 616.98±202.21)mL(P<0.05),观察组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总并发症率(11.90%)明显低于常规组(38.10%)(P<0.05),从而证明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有效运用,不但能够对患者机体状况加以稳定,而且可以显著促进预后恢复,可使患者抢救成功率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充分说明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运用于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治疗中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有效运用,可使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APTT以及PT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有效缩短,并同时将术中失血量减少,将骨化性肌炎、弥散性血管凝血、缺血性肌挛缩等系列并发症发生充分减少,最终实现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患者有效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