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玲
(郑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管理处,河南郑州 450012)
行道树是指种在人行道或车行道两旁的树木,可以给车辆和行人遮阳,是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中跟随道路布局形成绿线、织成绿网,形成一个城市绿化的基本框架,在城市绿化景观和城市生态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不断建设发展,更加需求精细化的管理,经观察发现在一些老的路段,尤其一些大规格行道树路段,树木逐渐出现生长季树叶变小、变黄、枯萎甚至局部枯死现象,树木长势衰弱。在排除了病虫害因素外,树木长势衰弱与近几年道路改造施工过程中肆意切断树根、树穴缩小、透水透气性差的铺装材料大量应用有很大关系,还有一些路段出现树根拱地、树池侧石起翘、树池篦子不平的现象,存在行人通行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结合道路绿化改造,采取了大树复壮、树池篦子综合整治、绿化综合提升、树池连通等多种措施和方法,发现树池连通在解决树根凸起引起的地面不平整、树池篦子不平、大树复壮、街景综合提质提升中,效果突出,便于实施。
将相邻行道树间的硬化覆盖拆除后,对土壤、侧石、树穴进行改造,形成连续的、间或连续的行道树绿化带,并进行绿化或采用透气的有机颗粒材料覆盖,使得原本一个个独立的行道树树池相互连通,栽种花灌木、绿篱或地被植物,形成绿带,这样的做法叫树池连通,也叫树穴连通。
树池连通一般适用于机非行道树隔离带或道路行人不多、人行道相对比较宽(4m 以上)的行道树带。也可用于解决一些树根凸起、行道树长势衰弱的问题。
树池连通做法通常适用于城市机非行道树隔离带或人行道上,为了满足道路通行需要,一般因地制宜,根据道路情况、人流量和车流量、树木间距等情况合理布置。常采用隔一连三或隔二连五的布局形式,即每隔一个行道树间距保持硬化不变,连接3 个行道树间距做绿带,或者每隔2 个行道树间距保持硬化不变,连接5 个行道树间距做绿带,既保证行道树绿带的延续性,也适当预留相互穿行需要的空间,间隔的空间以透水材料铺设,也可作为自行车停放使用。当然也可根据路面实际情况,能连则连,保证增绿效果和道路绿化景观的连续性。连通绿带宽度与行道树树池宽度相同,有条件的路段可以适当加宽,树木大、树根突起严重的地方,宽度应不小于2m。
郑州市于2012 年开始对伏牛路进行树池连通改造,增加绿化约8000m2,2014 年对秦岭路进行树池连通,增加绿地约3000m2,2019 年对金水路、互助路、大学路等实施树池连通,增加绿地约15000m2。2020 年又相继对华山路、伊河路、杜岭街、经七路、京广路、桐柏路等路段进行树池连通改造,增加行道树绿化带,减少行道树带内硬化铺装,综合设置自行车停车及垃圾箱等设施,施工改造后道路绿化景观效果明显提升,道路硬隔离明显减少,绿量增加,绿化景观层次更加丰富,人行、车行更加有序,自行车停放更加规范,街景更美了。同时,这些道路通过改造,改善了因大树树根突起引起的树池侧石和篦子起翘不平的情况,解决了行人通行安全隐患。实施树池连通改造后,行道树附近花岗岩、沥青、荷兰砖等硬化铺设面积减少,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增加,加之新增绿地养护浇水、施肥频率增加,使树木根部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对行道树大树老树复壮有积极的作用,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的同时也提升了道路绿化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郑州市实施树池连通的路段行道树均为40~70cm 的大规格法桐,树冠大,郁闭度高,林下光线差,所以连通后绿地多以耐阴灌木及绿篱为主。
绿量是道路绿化的基础,也是绿化综合景观的关键。当前,我国多数城市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持续增长压力较大,迫切需要新的绿量增长。在国家园林城市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中,对于绿地达标指标有明确规定。由于树池连通将原本硬化的行道树带进行拆除后建成绿带,既丰富了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又增加得道路绿地面积和绿量的同时,提高道路绿地率,实现有效增绿。
在一些大规格行道树的路段,行道树树木高大,由于地表附近砖材、石材和沥青等硬质铺装限制了树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元素,导致根系横向生长,甚至形成板根,引起行道树树池篦子、树池侧石及附近地面铺装凸起,影响道路整体平整度、美观度,同时也存在人员通行安全隐患。实现树池连通,原有树木之间硬化部分由绿化取代,可以很大程度解决树根突起造成的问题,以绿化代替硬化,实现景观环境和生态效益共赢。
在实施树池连通改造前,相邻行道树之间大多采用沥青、花岗岩、荷兰砖等铺装材料硬化,透水、透气性差,严重影响树木根系生长,有的甚至导致树木烂根或缺乏营养而衰弱或死亡。实施树池连通后,通过拆除硬化,补绿增绿,可有效解决行道树附近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提高树木对空气、水分、肥料的有效吸收,增强树木活力,减缓树木因营养不良引起的衰弱过程,利于大树的养护和衰老树木的复壮工作。
增设行道树绿化带后,可利用花灌木和绿篱形成隔离带,实现行人与车流的生态软隔离,防止行人在行道树与机动车及慢车道上随意穿行,减少交通意外风险,提高交通通行效率。
利用树池连通后新增的行道树绿化带,形成复合型绿化模式,增加小乔木、花灌木、绿篱、彩叶植物及花卉等,形成丰富的道路绿化景观,既提升了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又可形成独具特色的道路绿化景观,美化街景。
建议在老旧道路实施树池连通,建议新建道路规划时直接连通,既可实现增绿和保障树木根系生长环境,又可减少二次施工造成的浪费和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
注意交通视线因素,新增绿化带往往在慢车道和人行道之间,在路口及人流穿插多的地段应该预留足够空间,避免绿地踩踏,植物布置上也应注意以低矮的为主,不得遮挡交通视线,影响通行安全。
在树池连通时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如浇灌、侧石、护栏等,以便于新增绿地的后期管理和维护。需要增加相互通行的空间和自行车停放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行道树带内的路灯基础、井盖等设施综合布局。北方城市应考虑冬季融雪剂的使用,建议抬升树池连通后的地段侧石,避免融雪剂污染附近土壤,影响植物正常生长。
植物选择方面应该以耐阴植物为主。由于上层行道树的影响,下层光线一般比较差,所以植物选择上应该以耐阴性好的灌木、绿篱及地被为主。
行道树树池连通可以实现增加绿地面积、绿化美化街景、解决树根凸起引起的路面不平等负面影响,也可消除因树根突起引起的路面不平、侧石凸起、篦子起翘等通行安全隐患,同时对于改善附近行道树生长环境有着积极作用,更利于大树、老树复壮和养护工作,在实践中,便于实施,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