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
摘 要:砖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楼阁式砖塔是中国各种寺塔中常见的样式,其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技艺、艺术与精神象征的演变。文章分析了仿木楼阁式砖塔的含义,具体以溧水区永寿寺塔为例,对永寿寺塔的现状与保护进行总结。
关键词:仿木;楼阁式砖塔;永寿寺塔
一、仿木楼阁式砖塔
砖塔闻名于北魏时期,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楼阁式砖塔各层沿东南西北向上翘出塔檐,翼角微翘,椽望、连檐、石顶等俱全,完全仿造木结构雕刻,所以把这类砖塔统称为仿木楼阁式砖塔。早期有很多建筑学者着手于塔的形制研究,龙庆忠先生的《开封之铁塔》详细分析了塔的结构和材料,梁思成先生的《福清二石塔》《浙江杭县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着眼于砖石塔的仿木做法与木构法式之间的对比研究。
佛塔中较有名的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应县木塔,其优点是结构严密、造型宏伟,畏惧雷火是其最大的缺点,尤其是木结构高塔,因缺乏遮蔽物更易在雨天遭受雷击而毁于一旦。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砖结构塔逐渐取代木结构塔,但它们的外形仍然保留原有的木结构楼阁式造型。砖结构不惧虫咬、火烧,才能留传至今,让后世参观学习。著名的砖塔有陕西西安兴教寺玄奘塔、陕西西安大雁塔、江苏苏州云岩寺塔、江蘇苏州罗汉院双塔、河北定州开元寺塔等,它们都融入了华夏千年文明,集聚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
石塔的建造中砖石的选择很重要,青砖是多数塔选用的材料,它们是由某些铝硅酸矿物经过长时间风化形成的粘土烧制而成的,具有很强的黏合性。青砖和红砖在强度、硬度等方面大抵相同,但是相较于红砖的性能,青砖的抗氧化性、防水性、耐腐蚀性更高。青砖的特点在于表面光滑,四角呈直角,结构立体,抗压耐磨,透气性强,吸水性好,万年不腐,是建造石塔的理想型材料。
二、案例研究之溧水区永寿寺塔
(一)溧水区永寿寺塔介绍
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溧水知县徐良彦集资建造寺塔,原名永昌,后改为永寿,为七层八面砖木楼阁式建筑。此前,因年代久远,长久未修,寺院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残破的古塔,毗邻油米加工厂,不仅周围环境脏乱差,防火、安保和文物保护条件也不达标。目前寺塔位于溧水区宝塔路,经过溧水区相关部门的修复与建设,创造出舒适的观赏环境和良好的文化保护场所。
(二)研究永寿寺塔的目的
永寿寺塔是溧水区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物,是溧水城的象征。由于经历数年的风雨侵蚀,又屡次遭受大火,塔顶的宝刹掉落,塔内木制楼板、楼梯尽数毁坏。塔的外部布满裂痕,随着自然风蚀日渐加重,保护寺塔刻不容缓。
(三)研究永寿寺塔的价值
永寿寺塔位于南京市溧水区西北方,起初是明代万历年间溧水知县徐良彦及众官员集资修建的风水宝塔,后因佛教的传入改为佛塔。此塔距今400余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历经沧桑,经清代肖克等人重修才得以保存。永寿寺塔依据仿木楼阁式塔建造,每层有八面,塔身共有七层。塔身由青砖砌成,塔高32.5米,坐落在高约1米的正八角形须弥座上。因一些历史原因,塔身多处被损坏,后期又重新雕刻修补。永寿寺塔下方须弥座为汉白玉制成,雕刻精美,基座边长约3.2米,底座距离地面约60厘米。边墙宽25厘米,中有束腰,束腰上刻有如意纹、云纹、莲花、卷草纹等装饰图案。当时采用装饰性环饰而非实用性环塔走廊正是基于当时人们对佛塔本身可以纹饰绮丽、千变万化的认知。塔身上方七层逐渐收缩,呈曲线轮廓,造型优美。一层塔底沿东西南北四面各辟四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面为装饰性假门,每扇门两侧各有一对砖雕金刚,共有十六尊,每尊金刚身长98厘米,体宽47.5厘米,雕刻厚6厘米,身披盔甲,手持各种武器护卫寺塔。二至三层设有四真四假券门,每层真假券门上下错落分散,从四层向上均将门改成窗框。每层都建有平座、石栏、腰檐,进入塔中,自底部起皆为四方形塔室,放置木板楼顶和木楼梯,错落雕砌。每层屋檐处伸出檐角挂风铎,清风微拂,仿佛可以听到叮当作响。塔顶部叠涩成穹窿形,且有铁铸覆钵。原塔顶是葫芦型,而非如今的佛刹。葫芦是道家的法器,置于佛塔的顶部,充分说明了道佛在那个时期的融和。寺塔重点装饰一层和基座部分,塔身其他各层缺乏图案。
(四)永寿寺塔结构方面的特别之处
从结构上来说,六角形塔是宋至明清塔的代表,八角形塔甚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登封市嵩山之麓的净藏师塔。永寿寺塔于明朝建造,原先是一座风水宝塔,后因佛教的传入改为佛教寺塔。永寿寺塔为何是七层八面?首先,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尤其是以砖石结构为主体构造物的高建筑,容易在自然灾害中受到毁坏。古代工匠们通过对地震受损情况观察分析得出,建筑易损毁原因是锐角在地震中易受力集中,若换为圆角或较大的钝角,建筑在地震时可受力均匀且不易被损毁。从实用性和坚固性两方面考虑,自然要改变古塔的平面数达到稳定牢固的效果。其次,古塔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满足登塔远望。四方形木塔结构严谨易设置平座,使人们能安全走出塔身,凭栏眺望。但改为砖石塔后,平座基于稳定性的原因,就不适合眺望,游客观光困难,危险系数增加。若改为六角或八角后,能有效地扩大视野范围,减小风阻,优势显而易见。
相较于六角形,八角形的塔可观视野更广,风阻更小,且每层成45°夹角。六角形内角和为720°,每个内角为120°,而八角形内角和为1080°,每个内角为135°。夹角60°与夹角45°相比,稳定性更高,因此,八角形相较于六角形,人们可以观赏的视野更宽,稳定性更好,可容纳的人数更多。
三、永寿寺塔的现状和保护
溧水属于丘陵山区,主要分属石臼湖和秦淮河两大水系,水资源丰富,虫类较多,易导致木结构破损、腐烂。数年来,永寿寺塔历经了多次灾难,塔内损毁严重,仅留下砖体结构。
仿木楼阁式砖塔中数量最多的是斗拱砖塔,它们经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最终得以保留。不仅如此,砖塔数量也比其他材质的塔多,原因是砖石的材料性质与众不同。砖由黏土烧制,从结构上看,与石材可长久保留与稳定有异曲同工之处,远胜于泥土和木材,同时又有易施工的优点。虽然砖非常适合建筑塔,但是古建筑大多模仿木构,建有斗拱、梁柱、枋椽额,这些砖塔虽然在造型上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从砖材本身的性质而言却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反而成为筑塔技术发展的弊端。
砖塔内部的雕砌手法多种多样,绝大部分采用乱砌法,即塔砖在塔内随意积聚,而且无具体规则,这是塔身直径常常随着塔直径升高而宽度发生缩减的现象导致的,只有乱砌才能保证优美的塔身曲线。然而为了确保外观的造型美,塔外立面的青砖需要按照规则堆积,常见的有长身砌和长身丁头砌两种技法。除了这些雕砌手法,砖与砖之间的黏合力也是影响砖塔稳定性的一大挑战。唐代以黄泥为浆,黏性不足。自宋辽以后,工匠和建造师们在造塔的过程中加入少量的石灰和稻壳,增加黄泥浆的黏合力。从明代开始,建造全部采用石灰浆,塔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永寿寺塔便是应用此种黏合剂的案例之一。无论是何种历史遗迹,都将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如果如今采用水泥作为黏合材料,自会一目了然。
溧水区永壽寺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起初只是一座风水宝塔,后成为佛教寺塔。《顺治·溧水志》和《光绪·溧水志》均有记载,因溧水处于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洸洸沸流往而不返”,成为溧水城的一处缺口。明万历三十四年,徐县令独钟风水一事,故决定修建此塔。“永昌塔之巅放宝光,高丈余,有白毫如散玉,复如霏雾,周匝旋绕,塔觉倍广远,望如吐花。”又因万历时期佛教短暂兴起,宝塔顺势转变为佛寺。现如今,为保护文化遗址,此处修建成公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亭子包围着永寿寺塔,将主入口设置在南方,呈现以南北为主轴,东西院廊围合的布局,迎合历史上古塔坐北朝南的空间感。
古塔为跟上时代的步伐,增加了一系列设计,夜晚在绚丽的灯光照射下,五颜六色的灯光不断变幻,成为溧水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此外,每年元旦至元宵节期间,溧水区会在此举办大型灯会,华灯初上,古色古香,是溧水人记忆中年味浓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龙庆忠文集》编委会.龙庆忠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4]梅明思.粤北唐宋砖塔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5]陈翰,贾庆一.千年古刹天宁寺[J].北京观察,2008(9):62-65.
[6]李宁.重庆近代砖木建筑营造技术与保护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7]辜璇.塔建筑在中国的演变[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8]王莹,赵龙珠.浅谈中国古塔的发展历史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282.
[9]杨卫波.解读中国古塔建筑文化元素[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9.
[10]张墨青.巴蜀古塔建筑特色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