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地理学科测试开始日益关注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并在命题中不断加以体现。认真分析相关试题及数据,不仅能全面了解各地方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的相关状况,更能为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教学改革依据和若干启示。
【关键词】地理学科测评;质量监测数据;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5-0052-04
【作者简介】李彤,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南京,210036)副校长,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我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江苏省参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来,地理起初作为科学科目中的组成部分参与监测。2014年起,江苏省开始独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初中地理学科的测试内容也随之拓展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所有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内容及分级评价贯彻于学科测试工具中,不仅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素养水平,而且也能很好地引导教师关注学科本质,切实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地理实践力测评与相关数据
地理实践力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一,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了将“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落实于教学评价,需要将这一核心素养分解为若干关键能力,并进一步结合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及初中生认知水平对关键能力进行水平定级,将每个关键能力确定为三个等级,高水平等级对低水平等级具有统领性。不同的等级表现不仅能在测试中反映学生在关键能力中所处的水平,同时这些不同水平也与教学不同过程与阶段的目标相对应,进而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地理实践力的关键能力及水平表现的整体框架如表1所示。
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地理学科测评中,整张试卷共30道客观题与5道主观题。其中共有7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命题主要围绕地理实践力素养各关键能力的“水平二”和“水平三”两个表现层级展开。总体上看,全省不同群体学生在“地理实践力”各水平上的人数比例如表2所示。
可以發现,在地理实践力素养上,苏南、苏中和苏北学生中,除苏北学生D水平偏高外,总体差距不大;城区、镇区和乡村相比,城区学生总体水平强于镇区学生,镇区学生总体水平强于乡村学生;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学生总体水平明显强于公办学校学生;男生与女生相比,男生处于A、D两个水平的比例都高于女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在地理实践力的教与学上存在的水平差距。也反映出性别对地理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初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1.命题导向是推进地理实践力教学的有效抓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有大量涉及地理实践力的具体要求。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却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教学时长、课时数、经费、安全,甚至是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大量需要走出课堂开展的地理观察、地理测量、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同时,由于地理实践教学对教师个人能力要求较高,教学环节费时费力、变量多,教学效果也较难直观呈现,教师往往不愿在教学中设计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很难对地理实践力进行有效考查。因此,应命制针对性试题有效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初中地理教师改进教学,更多关注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2.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应瞄准关键能力及水平层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这一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在为命题难度、水平和层次提供科学性参照的同时,也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锚点”。教师可以通过学业质量标准中不同层级的划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教学难易程度,实现因材施教。围绕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确定的关键能力及水平表现框架,除了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地理学科确定命题标准外,也为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了具体指导。“关键能力”是对核心素养的进一步解读和细化,而围绕关键能力确定的学生水平定级,为教师确定地理实践力教学策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提供了依据。在日常地理实践力教学中,教师应瞄准这些关键能力及水平层级加以实施。
虽然地理实践力关注学生的行动能力,但地理实践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地理知识的不断积累。地理知识掌握水平越高的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也往往更高。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意识到,地理实践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地理知识不断积累、地理能力日益提高、地理方法反复实践、地理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3.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存在多方面、多层次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既包括性别、气质、兴趣、阅历,也包括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差异会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从测试数据看,在“地理实践力”各水平上的人数比例,男生A、D两个水平的比例都高于女生。这和初中男生好动、善于动手但容易主观、片面地分析问题,女生更擅长记忆方面的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弱的性别差异有较大程度的联系。其中有两道试题更能显著反映这一差异。试题如下:
【第4题】某游客前往济南趵突泉景区游玩,下图为有关趵突泉景区的两张手机地图截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32题】某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地理实验演示水土流失现象(如图3所示)。如果要让进入烧杯中的泥沙量增加,可以对实验做怎样的调整?
第4题考查了学生的手机地图应用能力,因为男生往往爱好电子产品、喜欢研究各种地图、方向感强,因此正答率明显高于女生。第32题是实验操作题,虽然男生有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但这道题还需要学生能较为仔细、全面的综合分析问题,这往往是女生的性别优势,因而男女生在这道题上的得分率相差不大。
在地理实践力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中心,正视和尊重学生差异,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在需求。同时,针对地理实践力教学,教师应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开放多元的评价标准,保证地理实践力教学能够在正视和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达到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目标。
4.不同地域学校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应立足校情实施教学。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也应做到和区域特征有机结合。从全省不同群体学生在地理实践力各水平上的人数比例来看,城区、镇区和乡村存在水平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学质量受师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城区学校强于镇区学校、镇区学校强于乡村学校。同时,城区学生在阅读量、涉猎面等方面往往强于镇区及乡村学生。这些都导致城区学生地理实践力往往更强。但这种差距不是绝对的,从上文提及的两道题来看,第4题因为涉及电子地图的使用,而城区及镇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接触机会与使用程度明显更高,所以,城区、镇区及乡村的正答率是城区>镇区>乡村。但32題则正好相反,因为“水土流失”这一现象在乡村更常见。
综上所述,地理是一门基于环境开展研究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不应像物理、化学的试验和实践教学那样,过分追求实验室的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步骤,而是应该尊重不同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差异,立足当地特点,做好地理实践力的教学工作。